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促进江苏省沿海地区临港经济发展的建议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5-02-28

调研发现,目前江苏省沿海三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港产城割裂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行政壁垒客观存在,港口对地方经济带动性较差,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镇体系有待完善等,这些已经成为影响我省临港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也是我省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坚持“港产城融合”理念,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一)将港口作为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增强港城辐射效应的引擎。一是完善港口建设、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和提高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吸引临港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二是改革“一城一港”的属地化管理模式,理顺开发区和港口集团的关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和主体分割,发挥港口对港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将产业作为拓展港口功能、带动城市发展的核心。一是发挥产业对港口建设的反向推动作用,以产业集聚推动港口规模扩大,以产业的多样化带动港口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创建各类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不断向城市集中,推动城市集聚人气,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将城区作为促进港口建设、发展产业经济的支撑。一是城区空间组织应结合港口的区域定位,做好城区规划与港区规划的有机衔接,优化城区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城市与港口的联系;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宜居新城镇的特色发展,吸引产业人才驻留沿海地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港口群建设,提升临港经济带动能力
        港口是一切临港地区城市与经济发展的起源。加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港口群建设,促进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实施和腹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优化港口布局,避免无序竞争。通过组织修编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促进沿海港口分工协作、合理布局和错位发展。具体执行中,应制定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确保落实到位。一是克服部门利益制约,根据不同部门的性质和服务沿海开发的定位,合理安排各项工程建设时序和功能分工;二是健全区域发展合作机制,明确各地区港口的地位和功能,做好省级规划与地市规划的衔接,量身打造港口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配套建设,提升港口综合能力。提升港口五大能力,发挥各能力之间的互动效应,实现综合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沿海港口通过能力、集疏运能力,增强江苏港口群的辐射带动力;二是加快物流服务功能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港口物流集聚能力和开放能力,增强港口的综合竞争力。
         (三)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创立江苏港口群品牌。一是优化结构调整,实现五大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外延扩张型向外延扩张、内涵集约并举型转变,从单纯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二是在打造江苏现代化港口群的过程中,加强与周边地区、泛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及东北亚地区港口的错位发展与合作,推进区域发展融合,形成江苏港口群品牌。
         三、抓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临港经济集聚能力
        产业是实现港口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抓手,应做大做强我省沿海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一)发挥品牌示范作用,做长做精产业链条。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上游带动作用,推动中游各类园区的建设,培育临港服务业等下游市场,形成完整产业链;二是推动企业跨地域重组,形成竞争机制导引下的企业垂直分工体系,扩展产业链条的宽度和延长产业链条的长度。
      (二)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一是完善园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立统一市场、信息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在园区内部实现要素优化组合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共建的体制机制,推进园区产学研合作,引导科技创新要素打破行政限制,向优势领域、优势行业集中。
        (三)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制定严格的产业监管标准,把产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发挥重大优质项目的载体作用,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转型升级。
        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强特色城镇建设
        临港经济的长期发展,应以沿海城镇为重要依托,着力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壮大一批临海小城镇。
       (一)优化城镇规划布局,明确功能定位。一是以《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为指导,在沿海地区坚持城乡产业统一布局,有序推进中心镇建设并作为沿海城镇化的重要承接平台;二是合理规划城市各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功能齐全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适应港产发展需求。一是走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人口集聚,推动临港经济发展;二是坚持生态、低碳理念,调整城镇生态空间布局,科学使用用海用地指标,在预留临港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确保沿海城镇与生态环境实现融合共生、和谐发展。 
       (三)促进城市资源整合,打造沿海特色城镇群。一是协调沿海港口城市群的分布,形成生产、生活为一体的混合型服务中心城区,打造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中小城市群;二是以中心城市和港城支柱产业的延伸、配套产业为主导错位发展,每个沿海县市培育2~3个特色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曹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