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民盟中央参政议政案例一:深入分析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潜力,推进可持续综合开发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7-12-22

摘要:我国西北旱区分布着大量农业后备资源,土地储备量充足,农牧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巨大,民盟中央着眼于我国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考虑,在宁夏、甘肃等西北省(区)开展实地调研,全面了解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地水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现实条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强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综合开发,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议》。民盟中央建议实施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综合开发战略,并具体提出实施旱作节水工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举措。建议信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专门座谈会落实重要批示精神,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指导意见和详细规划,吸纳了民盟中央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民主党派取得成绩、体现作为的基础所在。长期以来,民盟中央高度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科学选题,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务实建言。选择西北旱区农牧业问题,就是民盟中央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参政议政的一个典型。

一、着眼大局,选准视角,扎实调研区域共性问题

我国传统三大粮仓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南方人地矛盾突出且部分耕地污染严重,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过度开采,东北地区黑土层严重流失,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我国粮食“十连增”之后,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未来我国要满足刚性增长的粮食需求,依靠大规模进口不现实,依靠农业“走出去”不确定性较大,要想踏踏实实地端自己的饭碗,装自己的粮食,需要部署新的粮食增产基地。民盟中央关注到:西北地区虽然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水资源比较匮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但是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农业后备资源,土地储备量充足,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巨大。

为全面了解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客观系统地评价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畜牧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2013年10月、11月,民盟中央组织有关院士和专家,以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亲自率队,赴宁夏、甘肃进行了实地调研。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龙庄伟,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主任钱克明等陪同调研。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分别参加在宁夏、甘肃的调研。为掌握全面情况,民盟中央同时还请山西、陕西、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的民盟省级组织配合调研。

10月25日至29日,张宝文主席一行首先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调研。在宁期间,调研组先后到青铜峡市邵岗镇星火村、自治区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贺兰县立岗镇兰光村、中地万头奶牛养殖厂、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等地,实地考察了宁夏基本农田建设、新品种选育、种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等工作情况。在自治区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张宝文主席向科研人员详细询问了玉米、小麦良种的情况,并亲自下到田间,动手挖开土层,察看了解新型耕作技术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提升作用,他勉励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在农业技术领域不断创新,用科技力量为西部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作好技术保障。在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家庭农场,张宝文主席向经营农户详细了解了农场的生产运作和土地流转情况,并对平罗县在充分保证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在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取得的经验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当地能够继续加强改革探索工作,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索积累经验。

11月6日至10日,张宝文主席一行赶赴甘肃考察调研,先后深入到庆阳市西峰区鄢旗坳、肖金镇、张铁沟,定西市通渭县、安定区巉口镇,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和武威市古浪县、凉州区等地,详细考察甘肃节水旱作农业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循环设施农业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生态移民及扶贫开发、“校地共建”农业节水试验等工作情况。在庆阳市西峰区鄢旗坳循环农业示范区,张宝文主席走进生产管理指挥中心和养殖种植大棚,仔细询问了示范区循环农业、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增收的情况,对当地利用“塬边嘴梢”土地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作了详细了解,并称赞这一模式“是综合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农业”。在武威市古浪县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区,张宝文主席了解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察看了移民新村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建设情况。他说,“下山入川”工程为转变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找到了一条新路径。要继续加快推进“下山入川”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在有效推进农业增产增值,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推动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调研期间,调研组还分别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有关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关于地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

回京后,调研组起草了较为详尽的调研报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民盟中央提炼了重点内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加强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综合开发,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议》。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政策建议信,一般被称为党派“直通车”,这一渠道方便快捷、建言效果突出,目前是民主党派中央就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参政议政的首选渠道。

二、科学论证,深入剖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在政策建议信中,民盟中央提出,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广袤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为旱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丰富的秸秆资源和种草潜力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旱区农牧业在地膜覆盖技术推广、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中低产田改造和草食畜牧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民盟中央初步测算,如果实施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综合开发战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实现三个翻番目标:一是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调整种植业结构、坡耕地及沟地治理、盐碱地改良等措施,可使该地区玉米总产量翻番;二是通过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等措施,干草总产量可增加一倍左右;三是通过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着力提高出栏率,肉类总产量可翻一番。这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特别是对牛羊肉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西北旱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西北旱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盟中央也清晰地认识到,西北地区虽然光热土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紧缺;环境容量较大,但生态脆弱。要把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工矿项目多,农业发展项目少;在农业生态建设方面,单纯生态保护的项目多,生态生产结合的少;在农牧业生产方面,农产品初级生产多,产业链深度开发少;在大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单一产业开发多,农牧业循环发展少;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环境问题多,治理措施少。

为此,民盟中央建议:

第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的旱作节水工程。在西北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集雨补灌、培肥地力等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实施集雨、蓄水、坡改梯等工程措施,按照不同类型区建立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和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旱作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加强旱作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节水支持力度。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支持种植业“压夏扩秋”,在适宜地区实施夏粮改种秋粮、小麦改种玉米,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加快“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重视草地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并做优做强特色产业。

第三,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培肥地力、养分平衡、土壤改良、耕地修复、农田节水为重点,加强耕地整治,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在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实施退耕还草,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加大沼气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在部分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开展结构调整和退休耕试点,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第四,启动实施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组织有关专家对调水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选择建设成本相对低、生态影响相对小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尽快开工建设西线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优化水资源配置,向黄河流域及其邻近的河西走廊地区供水,有效解决西北旱区经济社会缺水问题。

第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补贴补助,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产业化发展能力;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条件建设,积极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增强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业排放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逐步实行农业生态补偿。

第六,深化制度创新。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存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扶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保险产品覆盖范围;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阶梯水价,构建完善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农牧业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作为考核地方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三、发挥成效,落到实处,凸显多党合作制度优势

民盟中央政策建议信上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作了两次批示。

2014年5月22日,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门会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听取关于西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汇报,部署有关工作,研究提出相关支持政策。民盟中央领导同志应邀出席,共同商讨、交换意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国务院研究室等多家单位负责人参加。会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会议纪要,明确了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强化水利支撑作用、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等五个方面的总体思路、政策措施。

此后,农业部等有关国家部委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先后赴甘肃、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开展调研,提出了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意见,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同时,要求西北旱区各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和具体工作方案。2015年7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等七部门制订了《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1月,农业部印发了《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这些文件中,民盟中央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充分的吸收和采纳。

民盟中央的政策建议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效,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主党派意见建议,广开言路、广纳建言、广聚智慧,民主党派认真把握角色定位,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改革发展建真言、献良策。总结起来,这次参政议政的成效还得益于以下方面:

1、得益于地位超脱的角色优势。民主党派除渠道畅通、联系广泛之外,地位超脱往往是建言献策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民主党派既有别于党政部门,亦有别于一般的群团组织,履行职能具有一定的超脱性,不易受到某些因素干扰,也不为部门的利益所限制,使得参政视野不拘泥于一时一地,往往能够看得远一些、广一些、宽一些。这也正是民盟中央能够在调研中把西北旱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纳入视野的关键,这种地位超脱的特点,恰恰有利于党派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宏观、综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2、得益于问题导向下的科学选题。好的参政议政选题事半功倍,不好的参政议政选题劳而无功。民盟中央领导强调:参政议政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对准发展中的瓶颈和短板。适不适合调研应分析几个因素:是不是党委、政府最关注的,是不是实践工作中最棘手的,是不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不是民盟盟员所擅长的。西北旱区涉及范围广泛,当地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粮食安全问题十分重大,民盟又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因此,民盟中央审时度势选择了这一题目,也才切实产生了良好的参政议政实效。

3、得益于调研人才的优选搭配。在每次调研队伍的组建上,民盟中央都会精心安排部署。除去盟内、盟外结合之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岗位的智力合作和碰撞,调研组成员中既要有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也要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熟悉参政议政的机关干部等。部门领导往往熟悉了解政策来龙去脉,专家学者的研究一般比较深入、超前,党派干部便于选准参政议政的独特视角,三方面人员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才会为知情明政、建言立论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

4、得益于务实深入的调研作风。这一优良作风承继于民盟前辈,并且不断在发扬光大。原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先生“行行重行行”,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也由此形成诸多的建设性建议。调研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民盟中央领导深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解民生”首先要“听民声”,参政议政必须问计于群众,求教于群众,多些百姓情,多些泥土味。正是由于努力接地气、知民情,民盟也才能提出对国家发展、群众利益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来。

张宝文主席曾提出:参政议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更多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参政议政不是沙龙聊天、博客微信,不是大学讲义、书斋笔记。作为参政党,我们应急党政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提意见建议要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不哗众取众、不敷衍塞责,敢于直言不讳、敢于秉真担当,不做假样子、不搞花架子,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发出民盟参政议政“好声音”。这一直是民盟中央做好参政议政工作的真实写照和深刻体会。   (图文出自《国是——民主党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案例选编》)

责任编辑: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