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民盟中央参政议政案例五:咬定青山不放松 持续调研促民生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7-12-22

摘要:“奔走国是、关注民生”是民盟的优良传统。2010年以来,民盟中央“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做深做透民生选题,持续进行了题为“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和“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四次调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和很大的社会影响,也为参政议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创新性经验。一是坚持民生主线,区分选题侧重,将调研做实做深做透;二是领导高度重视,发动专家实地调研,形成上下联动机制;三是大力转化调研成果,参政议政效果和社会影响十分显著。

 

民生问题是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一个有着“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优良传统的民主党派,民盟一直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的重点内容,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使命。2010年以来,民盟中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题,进行了一系列重点调研,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和很大的社会影响。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任务,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民盟中央认为,收入分配改革事关基本民生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局,是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因此将“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接受中共中央委托的重点调研题目。201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宝文率民盟中央调研组在广东进行了调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索丽生、温思美等参加调研。调研组分为东西两路,在广东6个地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六天内召开了15场座谈会,还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进行了调研情况交流。

调研中,民盟中央发放并回收200多份调查问卷,还委托民盟上海市、河南省、贵州省委员会进行配合调研,他们分别召开座谈会,发放、回收近2000份调查问卷。民盟中央于6月、7月召开了盟内和盟外专家座谈会,听取了相关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民盟中央形成了调研报告和《关于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提出了五项建议:一是同时在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各领域共同发力、综合施政。二是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二者并重明确为今后公共政策的基点,突出“合理分配财富”和“普惠民生”的发展理念,明确收入分配改革基本指标的目标预期。三是深化国企、户籍、就业三大体制改革,为构建长久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大力调整财政、税收、社保三大宏观政策,充分发挥再分配对利益格局的重大调节作用。五是从就业质量、最低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工资谈判入手,扭转劳动者报酬偏低、初次分配利益失衡的格局。这一政策建议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召集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卫生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局、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门召开落实会议。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调研成功拉开了民盟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系列调研的序幕。民盟中央“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将民生选题做深做透,此后又连续进行了三次调研,分别是2011年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调研和“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调研、2013年的“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调研。这四次民生调研侧重点各不相同,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共同构成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公正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调研系列。连续三年四次就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重点开展深入持续的调研,这对民盟中央的参政议政工作来说是创新性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

一、坚持民生主线,区分选题侧重,将调研做实做深做透

2010年,民盟中央将民生调研的侧重点放到收入分配领域,以“收入”这个民生起点作为系列调研的切入口,于是确定了调研题目“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11年,民盟中央将民生的侧重点放在国家制度和公共服务保障层面,于是诞生了两个调研题目“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和“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这两个调研选题也有着深刻的背景。

中共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重要部署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关系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牵涉到国家长远的繁荣与稳定;同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将为实现内需驱动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民盟中央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作为2011年接受中共中央委托的重点调研课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目标,“十二五”规划也专章阐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国家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上升较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供给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由此,民盟中央将“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作为201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联合调研的题目。

民盟中央在连续三次进行民生系列调研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又一次将目光投向民生,并将视角进一步转向制度优化和可持续层面,于是定题为“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这顺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和社保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到2013年,我国社保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社会救助已经覆盖城乡,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养老保险达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在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均不同程度地获得了相应的保障,然而,由于传统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渐进改革中的遗留问题日益凸显,现行制度设计还有不足与缺陷,社会保障发展客观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其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并成为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与群体性事件及极端个案的新源头。由此,民盟中央将“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作为2013年接受中共中央委托的重点调研题目。

二、领导高度重视,发动专家实地调研,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受中共中央委托的重点调研是各民主党派中央每一年最为重要的调研,而民盟中央连续三年将民生选题作为受中共中央委托的重点调研,足见对民生的重视程度。民盟中央主要领导参加民生系列调研的实地考察人次,也是其他调研不可比拟的。比如,2011年5月,主席蒋树声,常务副主席张宝文率调研组在湖南就“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进行调研,副主席李重庵、索丽生、陈晓光、郑惠强等参加调研;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率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和民盟中央联合调研组于3月、5月分别在浙江、安徽就老年人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调研。2011年10月,主席蒋树声,常务副主席张宝文率调研组在重庆就“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进行调研,副主席索丽生、陈晓光、温思美等参加调研。2013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率调研组在山东就“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进行调研,民盟中央副主席张平、徐辉等参加调研。

民盟中央领导坚持“不调研,不发言”的工作思路,特别注意在实地调研中“沉下去”,下到基层、下到生产工作的第一线去“接地气、听民声”。每次调研,民盟中央调研组都要与当地中共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就有关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并反馈调研中形成的初步意见建议。调研中,调研组往往会兵分两路(或者按照城乡分组,或者按照地理位置分组),分别由参加调研的主席、副主席率领,以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进行,广泛接触各级政府官员、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和广大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意见建议,并收集丰富的材料和翔实的数据。比如,2013年“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调研在山东分青岛—潍坊和德州—滨州两路进行,分别由主席张宝文和常务副主席陈晓光率领。张宝文主席每到一处,都认真参加座谈会的讨论,倾听基层的意见建议。陈晓光常务副主席短短几天,深入市、县和乡、镇、街道及企业考察调研点26处。

民盟中央通过大力发动盟内外专家参加调研,将调研问题思考、研究的专业化有效地“提升起来”,有效提高了问题研究和政策建议的科学化水平。在民生系列调研中,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郑功成,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洪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等盟员专家及盟外十几名专家倾力参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有效提升了调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郑功成教授作为国内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的资深专家,尽心竭力参加了四次民生调研,对调研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智力支撑作用。

在组建专家队伍的同时,民盟中央还会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召开调研预备会议,印发参阅资料,向调研考察单位发出详细的调研提纲,还形成了委托有关省级民盟组织在当地就同一课题进行辅助配合调研的机制。比如,2010年民盟中央委托民盟上海市、河南省和贵州省委员会进行配合调研,2011年委托民盟浙江省、陕西省和成都市委员会,2013年则是委托民盟江苏、安徽、黑龙江、辽宁和四川省委员会。由此,民生系列调研遍及我国东、西、南、北、中部地区,覆盖了三分之一的省级行政区,采集的数据和资料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为形成扎实的调研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转化调研成果,参政议政效果和社会影响十分显著

每一次实地调研结束后,民盟中央都会在认真整理分析实地调研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和广泛征求盟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民生系列调研的每一件政策建议都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予以积极采纳和落实。

2011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实地调研后,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快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保体系的建议》,提出了七项建议:

一是尽快明确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保体系、实现国民福利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二是设立常态化的社会保障统筹设计或咨询委员会,条件成熟时成立大部制的社会保障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明确社保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基本步骤,逐步将人民引领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四是优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与老年服务四大基本保障制度,促使其从长期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发展新阶段。五是确立相应的投入约束指标,为合理、有效地发挥社保体系调节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功能提供永续财力支撑。六是积极稳妥地促使民主政治建设、社保体制改革与社保法制建设协同推进。七是加强社会建设,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改革户籍制度,调整人口政策,加快财政体制与卫生体制改革步伐。

2011年“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实地调研后,形成了调研报告并提交了《关于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的建议》,提出了六项建议:

一是加快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确定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实施路径,分步推进均等化。二是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三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路。四是加大基层人员队伍和组织机构建设力度,强化基层服务机构的管理、服务能力。五是加速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各种体制对接。六是积极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妥善解决超越单个行政区划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问题。

2013年“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实地调研后,形成了调研报告和《关于全面优化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同时附上了优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与构建老年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案,提出了六项建议:

一是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作为优化制度安排重要目标。二是坚持权利义务相结合和维护同一代人相对公平原则,避免福利泛化和群体之间、代际之间矛盾恶化。三是打破城乡分割格局,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四是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着力提升公平性与互济性。五是进一步理顺社保管理体制,加快社保法制建设。六是同步推进相关改革,努力提升社保体系的整体效能。

民生系列调研成果非常丰硕,除了以政策建议信的形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反映外,民盟中央还以高层协商、政协会议发言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调研成果,为国家民生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比如,2010年,民盟中央四次在高层协商会、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以发言形式就收入分配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还将对收入分配的意见纳入“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建议中,向中共中央提交。2013年,民盟中央在高层协商会、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一次以书面形式、三次以发言形式提出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建议。民盟中央的民生系列调研及其取得的参政议政实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和持续报道。   (图文出自《国是——民主党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案例选编》)

责任编辑: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