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民盟中央参政议政案例六:紧扣社会管理实践 积极建言防灾减灾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7-12-22
【摘要】灾害与社会管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自2003年以来,民盟中央紧扣社会管理实践,对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在此过程中,民盟中央还在哈尔滨道里区、广东省阳江市分别开展了应急体制建设、农村安全社区建设的试点,开拓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为了推动灾害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民盟中央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至2012年共举办十次,是九、十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大举措。70多位知名学者先后在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或提交论文,根据论坛成果整理形成了“关于在我国实施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等一批重要建言献策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长期以来,民盟中央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在持续关注教育等传统优势领域重大问题的同时,不断扩展参政议政视野和范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建言献策亮点频频,形成一些“品牌”。对应急灾害管理的持续关注和在此基础上创办的“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一、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城市灾害应急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新千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给世界各国敲响了安全警钟。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民盟中央从关注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意识到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在我国十分薄弱,应针对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安全危险的突发事件、突发灾害重点研究,将强化我国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并着手组织调研。2003年春夏之交,SARS肆虐全国,暴露出我国在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民盟中央在号召全体盟员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为战胜“非典”疫情做实事的同时,将调研的重点迅速聚焦到应对“非典”以及类似的灾害上。为此,盟内专家学者借鉴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市受到灾害威胁的严峻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过去的分部门、分灾种构建的单一城市灾害管理模式和“重救轻防”的陈旧观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2003年3月,针对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民盟中央经过大量调查论证,并综合了专家意见后,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但我国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各级政府必须把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具体建议:
1、尽快开展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立法研究,构建我国应对和处理城市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根本措施。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定全社会的灾害管理的总体发展目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灾害管理和救援体系,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形成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
3、推进科技减灾,用现代科技提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要大力发展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把科技减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4、加大减灾投入,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灾害管理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必须自觉担当起防灾减灾投入主体的责任。建议通过发展灾害保险事业扩大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5、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广泛普及防御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常识。并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强化城市人民的防灾意识。
在大会期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为尽快落实该提案,专门邀请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了现场协商办理。与会者普遍认为这份提案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提案经全国政协交民政部办理后很快得到批复。民政部在认真研究了这份提案后,提出了在应急预案、救灾物资储备、城市灾害紧急救援力量建设、科学技术应用、培训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
随后,民盟中央又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上作了题为《强化我国城市灾害管理的思考和建议》的大会发言,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和解决城市灾害管理问题,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二、积极开展应急体制建设试点,开拓参政议政新渠道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民盟中央还在应急体制建设和农村安全社区建设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民盟中央《关于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和建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时,专门征求了民盟中央的意见。民盟中央相关专家围绕《预案框架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十一项建议和具体修改意见。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闪淳昌专门走访民盟中央,建议民盟中央在推进我国应急体制建设中,利用自身优势,抓一个从省、市、区到社区四个层次应急体制建设的典型。之后,民盟中央经过认真调研,决定选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作为试点单位,并成立了由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任组长的专家组具体实施试点工作。当年9月,为研究落实试点工作,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亲赴哈尔滨,就开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实施步骤等,与省市区有关领导达成了共识。试点工作给民盟中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开拓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

2005年新春伊始,民盟中央领导同志携专家组成员一行,赴哈尔滨市道里区,就前一期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下一步的设想进行了沟通协商。专家组成员撰写了《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一书,对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副组长闪淳昌一行再次来到民盟中央,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并与民盟中央领导就下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了沟通协商。闪淳昌副组长对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国务院办公厅在起草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过程中,充分汲取了民盟中央许多好的意见建议,民盟中央为国家整个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2009年,民盟中央把这项工作继续深化和延伸,在广东省阳江市进行农村安全社区建设试点,探索解决我国农民防灾意识薄弱、农村防灾能力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试点内容包括农民安全意识的教育培养,农村安全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预案建设、农村初级安全体系建设等等。经过调查和分析,形成了《广东省阳江市农村安全社区建设试点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适合阳江地区乡镇和村级组织特点的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完成了包括农村乡镇和村级组织的灾害应急总预案、针对主要灾害的专项预案以及家庭预案在内的农村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三、举办“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持续建言灾害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为了推动灾害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民盟中央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至2012年止共举办十次,是九、十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大举措。论坛第一次年会以“城市灾害管理”为主题于2013年在北京举办。第二次年会于2004年7月在北京举办,主题为“灾害管理运行机制”。2005年第三次年会以“灾害管理与平安社区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笔谈。第四次年会于2006年7月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第五次年会与国际减灾会议(哈尔滨)接轨,于2007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作为此次国际减灾会议的一个专题论坛在会议期间举办,主题为“灾害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第六次年会于2008年7月在北京举办,在原定的“巨灾应对机制”“平安社区建设”“灾害保险”三个专题的基础上,特别设置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2009年民盟中央作为“2009年中国•成都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组织方参加大会,第七次年会同时于7月在成都举办,主题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农村平安社区建设”。第八次年会于2010年8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第九次年会于201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防灾减灾与社会管理创新”。第十次年会于2012年12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综合防灾减灾与社会管理”。

“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民盟中央高度重视,时任民盟中央主要领导均参加了论坛。丁石孙参加了第一、第二、第四次年会,张梅颖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五次年会,蒋树声参加了第四、第六、第七、第八次年会,张宝文参加了第八、第九、第十次年会,陈晓光参加了第十次年会。负责参政议政工作的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索丽生先后负责论坛的组织筹备工作。在民盟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盟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

——汇聚盟内外专家学者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卢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等在内的70多位知名学者先后在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或提交论文,取得了一批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的调研成果,为民盟中央提交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建议、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大会发言或提案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比如,论坛第一次年会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的十条设想,民盟中央在此基础上组织盟内外专家着手进行国家应急能力评价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及相关操作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第六次年会上,与会专家提出明确“避防为先”的战略思路,督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将立足点前移,尽快扭转“灾害来了再抗、事件发生了再应急”的被动局面;同时,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灾害与应急管理水平,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历次年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论文,编撰出版了《灾害与社会管理丛书》。
——参与国际研讨,扩大论坛影响。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创办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参与组织了2007中国哈尔滨国际减灾会议。时任联合国特使特里、国际减灾中心主席沃尔特•安曼、水利部副部长周英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等约300人出席。2009年,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参与组织了“2009年中国•成都国际灾害风险大会”。此次大会由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GRF)、哈尔滨工业大学、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川大学、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中国地震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共同发起组织。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助理、联合国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助理玛格丽特•沃尔斯塔姆和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主席沃尔特•安曼、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州副州长季亚齐科夫•阿纳托里•米哈伊洛维奇及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减灾事务特别助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玛格丽特女士出席第八次年会,她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灾难的国家之一,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提高了灾害的处置能力,但是如何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仍然是中国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她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通过此次论坛来探讨如何使减轻灾害风险成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的灾害恢复力的发展,以此为中国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建议。
——参政议政成果丰富。在综合提炼论坛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基础上,民盟中央先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题为《关于在我国实施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推进农村安全社区建设 构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的大会发言,整理提交了《关于确立“避防为先”战略思路,进一步强化灾害与应急社会管理建设的建议》等政策建议,提出了《关于降低生产事故保持社会稳定的建议》等优秀提案,还有《推进农村社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等优秀信息,这些意见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从政协提案到实地试点再到举办论坛持续深入研讨,民盟中央在应急灾害管理上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民盟中央在应急灾害管理方面的参政议政是来源于实践且有高水平专家学者智力支持的,为我国灾害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做出了贡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民盟中央对于灾害与社会管理问题的关注仍在持续,每年都会有不同形式的意见建议上报。 (图文出自《国是——民主党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案例选编》)
责任编辑:沈珂
民盟中央参政议政案例六:紧扣社会管理实践 积极建言防灾减灾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7-12-22
【摘要】灾害与社会管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自2003年以来,民盟中央紧扣社会管理实践,对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在此过程中,民盟中央还在哈尔滨道里区、广东省阳江市分别开展了应急体制建设、农村安全社区建设的试点,开拓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为了推动灾害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民盟中央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至2012年共举办十次,是九、十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大举措。70多位知名学者先后在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或提交论文,根据论坛成果整理形成了“关于在我国实施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等一批重要建言献策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长期以来,民盟中央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在持续关注教育等传统优势领域重大问题的同时,不断扩展参政议政视野和范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建言献策亮点频频,形成一些“品牌”。对应急灾害管理的持续关注和在此基础上创办的“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一、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城市灾害应急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新千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给世界各国敲响了安全警钟。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民盟中央从关注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意识到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在我国十分薄弱,应针对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安全危险的突发事件、突发灾害重点研究,将强化我国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并着手组织调研。2003年春夏之交,SARS肆虐全国,暴露出我国在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民盟中央在号召全体盟员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为战胜“非典”疫情做实事的同时,将调研的重点迅速聚焦到应对“非典”以及类似的灾害上。为此,盟内专家学者借鉴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市受到灾害威胁的严峻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过去的分部门、分灾种构建的单一城市灾害管理模式和“重救轻防”的陈旧观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2003年3月,针对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民盟中央经过大量调查论证,并综合了专家意见后,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也十分严峻,但我国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各级政府必须把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具体建议:
1、尽快开展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立法研究,构建我国应对和处理城市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根本措施。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定全社会的灾害管理的总体发展目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灾害管理和救援体系,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形成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
3、推进科技减灾,用现代科技提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要大力发展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把科技减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4、加大减灾投入,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灾害管理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必须自觉担当起防灾减灾投入主体的责任。建议通过发展灾害保险事业扩大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5、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广泛普及防御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常识。并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强化城市人民的防灾意识。
在大会期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为尽快落实该提案,专门邀请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了现场协商办理。与会者普遍认为这份提案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提案经全国政协交民政部办理后很快得到批复。民政部在认真研究了这份提案后,提出了在应急预案、救灾物资储备、城市灾害紧急救援力量建设、科学技术应用、培训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
随后,民盟中央又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上作了题为《强化我国城市灾害管理的思考和建议》的大会发言,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和解决城市灾害管理问题,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二、积极开展应急体制建设试点,开拓参政议政新渠道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民盟中央还在应急体制建设和农村安全社区建设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民盟中央《关于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和建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时,专门征求了民盟中央的意见。民盟中央相关专家围绕《预案框架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十一项建议和具体修改意见。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闪淳昌专门走访民盟中央,建议民盟中央在推进我国应急体制建设中,利用自身优势,抓一个从省、市、区到社区四个层次应急体制建设的典型。之后,民盟中央经过认真调研,决定选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作为试点单位,并成立了由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任组长的专家组具体实施试点工作。当年9月,为研究落实试点工作,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亲赴哈尔滨,就开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实施步骤等,与省市区有关领导达成了共识。试点工作给民盟中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开拓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
2005年新春伊始,民盟中央领导同志携专家组成员一行,赴哈尔滨市道里区,就前一期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下一步的设想进行了沟通协商。专家组成员撰写了《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一书,对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副组长闪淳昌一行再次来到民盟中央,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并与民盟中央领导就下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了沟通协商。闪淳昌副组长对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国务院办公厅在起草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过程中,充分汲取了民盟中央许多好的意见建议,民盟中央为国家整个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2009年,民盟中央把这项工作继续深化和延伸,在广东省阳江市进行农村安全社区建设试点,探索解决我国农民防灾意识薄弱、农村防灾能力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试点内容包括农民安全意识的教育培养,农村安全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预案建设、农村初级安全体系建设等等。经过调查和分析,形成了《广东省阳江市农村安全社区建设试点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适合阳江地区乡镇和村级组织特点的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完成了包括农村乡镇和村级组织的灾害应急总预案、针对主要灾害的专项预案以及家庭预案在内的农村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三、举办“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持续建言灾害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为了推动灾害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民盟中央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至2012年止共举办十次,是九、十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大举措。论坛第一次年会以“城市灾害管理”为主题于2013年在北京举办。第二次年会于2004年7月在北京举办,主题为“灾害管理运行机制”。2005年第三次年会以“灾害管理与平安社区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笔谈。第四次年会于2006年7月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第五次年会与国际减灾会议(哈尔滨)接轨,于2007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作为此次国际减灾会议的一个专题论坛在会议期间举办,主题为“灾害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第六次年会于2008年7月在北京举办,在原定的“巨灾应对机制”“平安社区建设”“灾害保险”三个专题的基础上,特别设置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2009年民盟中央作为“2009年中国•成都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组织方参加大会,第七次年会同时于7月在成都举办,主题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农村平安社区建设”。第八次年会于2010年8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第九次年会于201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防灾减灾与社会管理创新”。第十次年会于2012年12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综合防灾减灾与社会管理”。
“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民盟中央高度重视,时任民盟中央主要领导均参加了论坛。丁石孙参加了第一、第二、第四次年会,张梅颖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五次年会,蒋树声参加了第四、第六、第七、第八次年会,张宝文参加了第八、第九、第十次年会,陈晓光参加了第十次年会。负责参政议政工作的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索丽生先后负责论坛的组织筹备工作。在民盟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盟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
——汇聚盟内外专家学者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卢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等在内的70多位知名学者先后在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或提交论文,取得了一批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的调研成果,为民盟中央提交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建议、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大会发言或提案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比如,论坛第一次年会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的十条设想,民盟中央在此基础上组织盟内外专家着手进行国家应急能力评价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及相关操作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第六次年会上,与会专家提出明确“避防为先”的战略思路,督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将立足点前移,尽快扭转“灾害来了再抗、事件发生了再应急”的被动局面;同时,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灾害与应急管理水平,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历次年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论文,编撰出版了《灾害与社会管理丛书》。
——参与国际研讨,扩大论坛影响。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创办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参与组织了2007中国哈尔滨国际减灾会议。时任联合国特使特里、国际减灾中心主席沃尔特•安曼、水利部副部长周英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等约300人出席。2009年,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参与组织了“2009年中国•成都国际灾害风险大会”。此次大会由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GRF)、哈尔滨工业大学、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川大学、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中国地震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共同发起组织。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助理、联合国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助理玛格丽特•沃尔斯塔姆和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主席沃尔特•安曼、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州副州长季亚齐科夫•阿纳托里•米哈伊洛维奇及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减灾事务特别助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玛格丽特女士出席第八次年会,她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灾难的国家之一,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提高了灾害的处置能力,但是如何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仍然是中国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她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通过此次论坛来探讨如何使减轻灾害风险成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的灾害恢复力的发展,以此为中国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建议。
——参政议政成果丰富。在综合提炼论坛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基础上,民盟中央先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题为《关于在我国实施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推进农村安全社区建设 构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的大会发言,整理提交了《关于确立“避防为先”战略思路,进一步强化灾害与应急社会管理建设的建议》等政策建议,提出了《关于降低生产事故保持社会稳定的建议》等优秀提案,还有《推进农村社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等优秀信息,这些意见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从政协提案到实地试点再到举办论坛持续深入研讨,民盟中央在应急灾害管理上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民盟中央在应急灾害管理方面的参政议政是来源于实践且有高水平专家学者智力支持的,为我国灾害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做出了贡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民盟中央对于灾害与社会管理问题的关注仍在持续,每年都会有不同形式的意见建议上报。 (图文出自《国是——民主党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案例选编》)
责任编辑: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