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统战理论
群众路线在协商民主语境下的愿景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3-09-22
无论是作为历史范畴,还是作为政治学概念,人民群众这一术语最基本的含义都是指由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组成的整体。在当代中国,这个整体包括了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群。历史地看,正是这个整体构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群众路线”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践行内容,也是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协商民主语境下,“群众路线”的内在价值应该是确立人民群众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性地位,具体体现在形式上就是人民群众积极的政治参与。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政治,如果重大决策中不能体现群众的利益诉求和集体意愿,那么“群众路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的协商民主就形同虚设。在实践层面上,确立群众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性地位,就是通过对话、交流、讨论等公共协商程序,让群众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并倾听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合理的生活选择。如:我们已经有的咨议质询、民意测验、民主审议等都是很好的模式。为了充分调动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应该努力明确群众政治参与相关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具体的运行措施与保障机制,让人民群众通过协商民主的运作,成为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体,展示出“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
关键,当我们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性地位后,还应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渠道。事实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社会管理本质上就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也是“群众路线”的一项实践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代社会管理的范围、内容、对象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走协商民主之路,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不再单纯依赖于领导者个人素质和水平,依赖于领导倾听群众声音的素养,让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人,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也可以增进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制度自觉,更可以广泛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从政治上讲,这是民主;从方法上讲,就是“群众路线”。
今天,中共十八大已经确定了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实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刻,我们需要展现出协商民主的时代精神,实现对群众的有效动员和指导,让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共同谋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导与被领导、唤醒与被唤醒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民主的属性,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共商发展构成了一种工作的作风。如:面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理念,开展“走访群众”、“走访基层”等活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解决转型跨越、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讲“群众路线”,就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让群众有机会去思考,去选择,通过汇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产生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能使我们可以找到攻坚克难、谋求发展的良策。这样,协商民主语境下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性,还在于强化群众意识、平等议事、求真务实,去体现吸取群体力量的有效性,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走“群众路线”,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领导与群众的智慧有机相结合起来,还需要思考操作层面的创新。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平台,启迪了大家的思维,使得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能更广地获取知识。如今,广大人民群众活跃在网络论坛,分享工作生活经验、追逐新潮时尚、崇尚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信息网络平台已成为群众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也催生了网络政治。所以,我们必须去创新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方式,体现对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真诚欢迎,要清晰群众的想法,而不是去控制群众的观点,要营造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等、宽松的环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群众观点的判断与说服。如:我们可以去构建一些非行政化的交流环境,依托学术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机构去创办一些有主题内容的群言论坛,让群众感受到轻松与探索,在表达中享受权利和尊严,在讨论、辨析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多渠道的群众诉求表达和反映,开展有针对性的有序引导,促使大家从情绪化的表达回归到理性对话上来,把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置于创新的体制框架内解决。这样理解,协商民主语境下的“群众路线”逻辑,还是要将人民群众有序带入政治的范畴,并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共商发展的理念下,创新收集民意的方式,梳理群众表达的意见,从而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
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路线。所以,协商民主语境下的“群众路线”方向还应该是真正确立人民群众自主和自治,塑造负责任的公民,造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要强调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上的共识、道路方向上的一致、具体实践上的协力。从而可以顺其自然的促使“群众路线”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倡导的就是“势”,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逆势而动,不进则退。在协商民主语境下,推进“群众路线”也需借“势”发展。这个“势”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优势。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体现“群众路线”,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让群众理想信念的不断提升,自觉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民盟浙江图书馆支部主委 陈天伦 )
责任编辑:冯鹏飞
群众路线在协商民主语境下的愿景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3-09-22
无论是作为历史范畴,还是作为政治学概念,人民群众这一术语最基本的含义都是指由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组成的整体。在当代中国,这个整体包括了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群。历史地看,正是这个整体构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群众路线”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践行内容,也是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协商民主语境下,“群众路线”的内在价值应该是确立人民群众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性地位,具体体现在形式上就是人民群众积极的政治参与。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政治,如果重大决策中不能体现群众的利益诉求和集体意愿,那么“群众路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的协商民主就形同虚设。在实践层面上,确立群众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性地位,就是通过对话、交流、讨论等公共协商程序,让群众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并倾听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合理的生活选择。如:我们已经有的咨议质询、民意测验、民主审议等都是很好的模式。为了充分调动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应该努力明确群众政治参与相关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具体的运行措施与保障机制,让人民群众通过协商民主的运作,成为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体,展示出“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
关键,当我们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性地位后,还应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渠道。事实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社会管理本质上就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也是“群众路线”的一项实践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代社会管理的范围、内容、对象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走协商民主之路,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不再单纯依赖于领导者个人素质和水平,依赖于领导倾听群众声音的素养,让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人,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也可以增进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制度自觉,更可以广泛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从政治上讲,这是民主;从方法上讲,就是“群众路线”。
今天,中共十八大已经确定了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实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刻,我们需要展现出协商民主的时代精神,实现对群众的有效动员和指导,让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共同谋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导与被领导、唤醒与被唤醒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民主的属性,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共商发展构成了一种工作的作风。如:面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理念,开展“走访群众”、“走访基层”等活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解决转型跨越、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讲“群众路线”,就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让群众有机会去思考,去选择,通过汇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产生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能使我们可以找到攻坚克难、谋求发展的良策。这样,协商民主语境下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性,还在于强化群众意识、平等议事、求真务实,去体现吸取群体力量的有效性,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走“群众路线”,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领导与群众的智慧有机相结合起来,还需要思考操作层面的创新。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平台,启迪了大家的思维,使得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能更广地获取知识。如今,广大人民群众活跃在网络论坛,分享工作生活经验、追逐新潮时尚、崇尚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信息网络平台已成为群众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也催生了网络政治。所以,我们必须去创新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方式,体现对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真诚欢迎,要清晰群众的想法,而不是去控制群众的观点,要营造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等、宽松的环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群众观点的判断与说服。如:我们可以去构建一些非行政化的交流环境,依托学术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机构去创办一些有主题内容的群言论坛,让群众感受到轻松与探索,在表达中享受权利和尊严,在讨论、辨析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多渠道的群众诉求表达和反映,开展有针对性的有序引导,促使大家从情绪化的表达回归到理性对话上来,把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置于创新的体制框架内解决。这样理解,协商民主语境下的“群众路线”逻辑,还是要将人民群众有序带入政治的范畴,并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共商发展的理念下,创新收集民意的方式,梳理群众表达的意见,从而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
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路线。所以,协商民主语境下的“群众路线”方向还应该是真正确立人民群众自主和自治,塑造负责任的公民,造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要强调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上的共识、道路方向上的一致、具体实践上的协力。从而可以顺其自然的促使“群众路线”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倡导的就是“势”,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逆势而动,不进则退。在协商民主语境下,推进“群众路线”也需借“势”发展。这个“势”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优势。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体现“群众路线”,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让群众理想信念的不断提升,自觉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民盟浙江图书馆支部主委 陈天伦
责任编辑:冯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