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永久的生命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4-15
--艺术大师刘海粟
赵兰英
半个世纪前,意气凌云的海粟先生,数度去雅加达、万隆、吉隆坡、新加坡等地,主办中国现代名画义卖展览会,所得款如数捐给祖国抗战活动。正在新加坡的好友郁达夫,当即以“永久的生命”相赠,以表对海粟先生的钦佩之忱。
人生有限,艺术无垠,精神万古,气节千载。而今,海粟先生已溶入祖国百川之中,与山河日月同存。
“昔日鹏翼扶摇,刘郎年少,丹青染出新天地;而今斗柄折损,海翁已去,江山顿失老画魂。”8月18日,花圈、挽幛、唁电、唁函,层层迭迭,铺满了龙华殡仪馆大厅。一大早,人们就涌向这里:送别海粟先生。不尽的送行人,低回的哀乐声,表不完人们心中的哀思。
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
“治白话文学史,不能无胡适、陈独秀;治新文学史,不能无鲁迅、周作人;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柯灵先生作文如是说。
17岁那年,海粟先生从家乡常州来到上海,与朋友办起中国第一所美术教育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即后来蜚声中外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率先使男女同学同校学习,教学中实行人体模特儿写生、旅行写生等制度,奠定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基础。蔡元培先生欣然担任学校董事长。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丁悚、汪亚尘、傅雷等先后在此任教。数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如李可染、蔡若虹、潘玉良、朱屺瞻、程十发、陈大羽等艺术大家。
1918年,先生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美术杂志《美术》。鲁迅先生特在《每周评论》发表题为《美术第一期》的文章。先生写道:“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的人民,又在这个时候,却只看见这一点美术的萌芽,真可谓寂寞之至了。但开美花的,不必定是缺根,我希望从此能够开出许多创造的天才,结得极好的果实。”
他是一位革新家,一位拓荒者,一位学贯中西、艺通古今的艺术大师。
他把西方艺术诸雄迎进中国,又将中国“六法”传统播传西方。二三十年代,他两度赴西方各国考察,并主办中国现代绘画展。1934年,他的作品在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展出。开幕那天,各国政府、各地方政府都派员参加,来者竟有3千多人,震撼了欧洲艺坛。所展的45天内,观众如织,有14万人之多。接着应各国邀请,赴汉堡、海牙、日内瓦、巴黎、伦敦等地展出。再接着辗转东南亚等国,于1943年回国。
他的作品被日本、法国、德国等诸多国家美术馆收藏。他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大师”、“东方毕加索”、“东方艺术雄狮”等等。他还多次获得世界艺术团体和意大利等国颁发的奖章、证书等。
他集中国画、油画、诗词、书法、理论一身。作品之多、著作之丰,在美术界无出其右。《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黄山谈艺录》、《画学真诠》、《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等等,都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晶。
郭沫若同志曾经为他的作品题词:“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徐悲鸿先生作文写道:“我们不能否认他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力的遒劲。你尽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你尽可以从各方面批评他的作品。但在现代画家中,你不能忽略他的独占的地位。”
力学苦读,旷观大地
“他来信,说誓必力学苦读,旷观大地……海粟心目中,原来只有荷马、但丁、密克朗琪罗、歌德、雨果、罗丹。”半个世纪前,傅雷先生写文叙及刘海粟在欧洲如痴如醉,奋发学艺的情景。
他每天到博物馆看画、临摹。晚间必作画。在巴黎,傅雷去看他,他正从卢浮宫回来。一进门,他就热烈地谈起一天的感受。说勃朗用色如何复杂,人体如何坚实等等。而每天吃的仅是几片面包,一碟冷菜,生活极其清苦。他还感叹:“光阴如逝,真使我着急。”第一次赴欧3年,他所作油画近300幅。
他担任美专校长,每年都要带领学生,到各地写生。
1922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安排下,他第一次到达北京,为北京的雄伟赞叹不已。他将画架支在前门脚下,一任飞沙走石,寒风刺骨,每天苦苦作画。他在梅山水库野外写生,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手足都冻裂了,他没有畏惧。夏天,在野外写生,常常双臂被晒脱了皮。
即便到了晚年,他也是如此,那一年,87岁的他,到汕头写生。这天早晨,他便登上莲花峰山顶,直至下午二时,饭也没有吃,又急着要去海滩写生。下山的路很难走,大家都劝他不要去了。他却执意不肯,迈出了步子。急得他的学生陈大羽一把抱住了他,说:“您要画,我理解。但也要听大家的劝告,注意身体。”但是,谁也拗不过他。又一日,在六角亭作画。下午,刮起大风,随即下起大雨。大家又劝他不要画了,他仍是不听,打起雨伞,支起画架,挥洒笔墨。
即便在厄运中,他也是如此。“文革”时,早上被批斗,下午作画;下午挨批斗,晚上作画;晚上遭批斗,夜间作画,一天也不停。后来被逐出门,住在沪南的一斗室里,笔也没有了,纸也被收了。相伴一旁的夫人就去买来毛糙纸,找来几管秃笔,让他画起来。
1978年的春天,走出黑暗的他,热情到达沸点。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述自已的心境:“这几个月来,我兴奋地画了很多画,是我极力创新的。我希望今后的新创作是一连串的杰作,将超过我六十年来的作品……我在创作的激狂中,在工作室里作了将近4个月的画。有时一天定三、四幅。有时又荩思周匝,五日一水,十日一山。有时也赴金山工地、青浦农村创作油画,或填词吟诗,表现我的生活和感情。”
他曾经10次登上黄山,把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的黄山尽收笔底。今年3月,上海为他举行百岁庆典活动。那天,神清气爽的他,对着话筒,发出洪钟般的撼人心魄的话语:“我还要十一次上黄山!”
他第十次上黄山,年已九十有二了。这样的高龄,登上高入云霄的黄山,并且作画、写生,是一种超人的精神。
从此,他时常念叨着,他要十一上黄山。直到去世前的三天,他还对夫人说:“我要十一上黄山,你看什么时候去好。”
知夫莫如妻。相伴半个世纪的海粟夫人夏依乔说:“他一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艺术是他生命的全部。”
沧海之一粟
海粟先生本名刘槃,字季芳,海粟这名是他到上海后,取苏东坡《前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之意。
他将他这一粟,归入祖国沧海之中。
“文革”结束,他年已八十了。而每一幅新作问世,他总以“年方”二字落款。人们钦佩他的不老的精神,说道:“海老,您越来越年轻了。”他理了理满头银丝道:“是啊,我常有祖国年轻我年轻感觉。正如一滴水,怎样才不干涸呢?那就投身到大海中去。我把祖国比作海洋,我置身在其中,就永远充满生命力、创造力。我是沧海中之一粟啊。”
数年前,有人劝他定居法国。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我热爱巴黎,可以再到那儿办画展。但我更爱我的祖国。离开森林的鸟儿唱不出动人的歌,离开故土的画家作不出动人的画。祖国给予我的一切,是巴黎和任何异国无法给的。如果,我再活86岁,我仍然画不够黄山。何况我的祖国,幅员是那样广阔呢。”
每一回,当人们赞扬他的作品时,他总说:“我的艺术之所以有价值,乃在于她是伟大中华文化的产儿。”1981年,他在获得意大利国家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时,他仍说:“荣誉归属祖国。我的艺术作品从来就是为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创作的。”
1985年,邓颖超同志曾在中南海接见刘海粟夫妇。邓大姐说:“您是一位爱国画家,作了许多贡献,所以大家尊敬您。”
这次病倒,住院期间,他和医生护士,乃至来访者,谈得最多的是他的那片浓浓的爱国情。他说:“我一生横跨三个世纪,走遍五大洲,我还是觉得我们国家好,我以我作为中国人而自豪。”
7月23日,上海高温。病中的老人,却来到上海西郊正在建造的“刘海粟美术馆”。从一楼至三楼,每一处他都看得非常仔细,非常满意。他说,他要到这儿来画画。他一直想着要来看看。他要把一生所藏的历代珍品和主要作品捐给国家,让华夏子孙享受。
8月2日,他逝世前五天。他展笔给江泽民总书记写信,表述自己的赤子之心:“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志在报国,弘扬中华文化,为人类贡献,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大”与“力”,是人们对海粟先生作品的评论。倘若画家没有一种豪放而豁达的胸襟,没有一种对艺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意志,没有一种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是不可能有这等成就的。也正由于此,他的身上常使人感到有一种强大而炽烈的力量。他的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艺术之中,如月长辉,如日长明。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在他去世后,深情地说:“先生对美术界的影响,无可估计。他的去世是美术界的一大损失。松树在百年后才展现风姿,人要在磨炼后才出现境界。先生的人品、文品,都是后人的楷模。”
原载<<中央盟讯>>1994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管理员
永久的生命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4-15
--艺术大师刘海粟
赵兰英
半个世纪前,意气凌云的海粟先生,数度去雅加达、万隆、吉隆坡、新加坡等地,主办中国现代名画义卖展览会,所得款如数捐给祖国抗战活动。正在新加坡的好友郁达夫,当即以“永久的生命”相赠,以表对海粟先生的钦佩之忱。
人生有限,艺术无垠,精神万古,气节千载。而今,海粟先生已溶入祖国百川之中,与山河日月同存。
“昔日鹏翼扶摇,刘郎年少,丹青染出新天地;而今斗柄折损,海翁已去,江山顿失老画魂。”8月18日,花圈、挽幛、唁电、唁函,层层迭迭,铺满了龙华殡仪馆大厅。一大早,人们就涌向这里:送别海粟先生。不尽的送行人,低回的哀乐声,表不完人们心中的哀思。
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
“治白话文学史,不能无胡适、陈独秀;治新文学史,不能无鲁迅、周作人;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柯灵先生作文如是说。
17岁那年,海粟先生从家乡常州来到上海,与朋友办起中国第一所美术教育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即后来蜚声中外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率先使男女同学同校学习,教学中实行人体模特儿写生、旅行写生等制度,奠定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基础。蔡元培先生欣然担任学校董事长。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丁悚、汪亚尘、傅雷等先后在此任教。数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如李可染、蔡若虹、潘玉良、朱屺瞻、程十发、陈大羽等艺术大家。
1918年,先生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美术杂志《美术》。鲁迅先生特在《每周评论》发表题为《美术第一期》的文章。先生写道:“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的人民,又在这个时候,却只看见这一点美术的萌芽,真可谓寂寞之至了。但开美花的,不必定是缺根,我希望从此能够开出许多创造的天才,结得极好的果实。”
他是一位革新家,一位拓荒者,一位学贯中西、艺通古今的艺术大师。
他把西方艺术诸雄迎进中国,又将中国“六法”传统播传西方。二三十年代,他两度赴西方各国考察,并主办中国现代绘画展。1934年,他的作品在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展出。开幕那天,各国政府、各地方政府都派员参加,来者竟有3千多人,震撼了欧洲艺坛。所展的45天内,观众如织,有14万人之多。接着应各国邀请,赴汉堡、海牙、日内瓦、巴黎、伦敦等地展出。再接着辗转东南亚等国,于1943年回国。
他的作品被日本、法国、德国等诸多国家美术馆收藏。他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大师”、“东方毕加索”、“东方艺术雄狮”等等。他还多次获得世界艺术团体和意大利等国颁发的奖章、证书等。
他集中国画、油画、诗词、书法、理论一身。作品之多、著作之丰,在美术界无出其右。《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黄山谈艺录》、《画学真诠》、《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等等,都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晶。
郭沫若同志曾经为他的作品题词:“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徐悲鸿先生作文写道:“我们不能否认他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力的遒劲。你尽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你尽可以从各方面批评他的作品。但在现代画家中,你不能忽略他的独占的地位。”
力学苦读,旷观大地
“他来信,说誓必力学苦读,旷观大地……海粟心目中,原来只有荷马、但丁、密克朗琪罗、歌德、雨果、罗丹。”半个世纪前,傅雷先生写文叙及刘海粟在欧洲如痴如醉,奋发学艺的情景。
他每天到博物馆看画、临摹。晚间必作画。在巴黎,傅雷去看他,他正从卢浮宫回来。一进门,他就热烈地谈起一天的感受。说勃朗用色如何复杂,人体如何坚实等等。而每天吃的仅是几片面包,一碟冷菜,生活极其清苦。他还感叹:“光阴如逝,真使我着急。”第一次赴欧3年,他所作油画近300幅。
他担任美专校长,每年都要带领学生,到各地写生。
1922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安排下,他第一次到达北京,为北京的雄伟赞叹不已。他将画架支在前门脚下,一任飞沙走石,寒风刺骨,每天苦苦作画。他在梅山水库野外写生,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手足都冻裂了,他没有畏惧。夏天,在野外写生,常常双臂被晒脱了皮。
即便到了晚年,他也是如此,那一年,87岁的他,到汕头写生。这天早晨,他便登上莲花峰山顶,直至下午二时,饭也没有吃,又急着要去海滩写生。下山的路很难走,大家都劝他不要去了。他却执意不肯,迈出了步子。急得他的学生陈大羽一把抱住了他,说:“您要画,我理解。但也要听大家的劝告,注意身体。”但是,谁也拗不过他。又一日,在六角亭作画。下午,刮起大风,随即下起大雨。大家又劝他不要画了,他仍是不听,打起雨伞,支起画架,挥洒笔墨。
即便在厄运中,他也是如此。“文革”时,早上被批斗,下午作画;下午挨批斗,晚上作画;晚上遭批斗,夜间作画,一天也不停。后来被逐出门,住在沪南的一斗室里,笔也没有了,纸也被收了。相伴一旁的夫人就去买来毛糙纸,找来几管秃笔,让他画起来。
1978年的春天,走出黑暗的他,热情到达沸点。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述自已的心境:“这几个月来,我兴奋地画了很多画,是我极力创新的。我希望今后的新创作是一连串的杰作,将超过我六十年来的作品……我在创作的激狂中,在工作室里作了将近4个月的画。有时一天定三、四幅。有时又荩思周匝,五日一水,十日一山。有时也赴金山工地、青浦农村创作油画,或填词吟诗,表现我的生活和感情。”
他曾经10次登上黄山,把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的黄山尽收笔底。今年3月,上海为他举行百岁庆典活动。那天,神清气爽的他,对着话筒,发出洪钟般的撼人心魄的话语:“我还要十一次上黄山!”
他第十次上黄山,年已九十有二了。这样的高龄,登上高入云霄的黄山,并且作画、写生,是一种超人的精神。
从此,他时常念叨着,他要十一上黄山。直到去世前的三天,他还对夫人说:“我要十一上黄山,你看什么时候去好。”
知夫莫如妻。相伴半个世纪的海粟夫人夏依乔说:“他一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艺术是他生命的全部。”
沧海之一粟
海粟先生本名刘槃,字季芳,海粟这名是他到上海后,取苏东坡《前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之意。
他将他这一粟,归入祖国沧海之中。
“文革”结束,他年已八十了。而每一幅新作问世,他总以“年方”二字落款。人们钦佩他的不老的精神,说道:“海老,您越来越年轻了。”他理了理满头银丝道:“是啊,我常有祖国年轻我年轻感觉。正如一滴水,怎样才不干涸呢?那就投身到大海中去。我把祖国比作海洋,我置身在其中,就永远充满生命力、创造力。我是沧海中之一粟啊。”
数年前,有人劝他定居法国。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我热爱巴黎,可以再到那儿办画展。但我更爱我的祖国。离开森林的鸟儿唱不出动人的歌,离开故土的画家作不出动人的画。祖国给予我的一切,是巴黎和任何异国无法给的。如果,我再活86岁,我仍然画不够黄山。何况我的祖国,幅员是那样广阔呢。”
每一回,当人们赞扬他的作品时,他总说:“我的艺术之所以有价值,乃在于她是伟大中华文化的产儿。”1981年,他在获得意大利国家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时,他仍说:“荣誉归属祖国。我的艺术作品从来就是为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创作的。”
1985年,邓颖超同志曾在中南海接见刘海粟夫妇。邓大姐说:“您是一位爱国画家,作了许多贡献,所以大家尊敬您。”
这次病倒,住院期间,他和医生护士,乃至来访者,谈得最多的是他的那片浓浓的爱国情。他说:“我一生横跨三个世纪,走遍五大洲,我还是觉得我们国家好,我以我作为中国人而自豪。”
7月23日,上海高温。病中的老人,却来到上海西郊正在建造的“刘海粟美术馆”。从一楼至三楼,每一处他都看得非常仔细,非常满意。他说,他要到这儿来画画。他一直想着要来看看。他要把一生所藏的历代珍品和主要作品捐给国家,让华夏子孙享受。
8月2日,他逝世前五天。他展笔给江泽民总书记写信,表述自己的赤子之心:“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志在报国,弘扬中华文化,为人类贡献,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大”与“力”,是人们对海粟先生作品的评论。倘若画家没有一种豪放而豁达的胸襟,没有一种对艺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意志,没有一种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是不可能有这等成就的。也正由于此,他的身上常使人感到有一种强大而炽烈的力量。他的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艺术之中,如月长辉,如日长明。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在他去世后,深情地说:“先生对美术界的影响,无可估计。他的去世是美术界的一大损失。松树在百年后才展现风姿,人要在磨炼后才出现境界。先生的人品、文品,都是后人的楷模。”
原载<<中央盟讯>>1994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