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学者岂止一心作学问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4-15

                                                   ——朱宣人教授与参政议政

                                                                                                                     万家斌

朱宣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兽医病理学家。他1984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病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由任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副院长,到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45年的足迹是专业上的累累硕果:他与罗清生教授合作编写和翻译的《家畜传染病学》和《骆驼及其疾病》是我国这方面最早的教材。他带领青年教师对马属动物肿瘤进行了组织学分类,首次从病理组织学研究中发现我国羊群中存在着非洲流行的肺腺瘤样病即肺癌。他主持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期间,当时的高教部顾问、前苏联寄生虫病学家叶尔绍夫曾经指出,中国的高等兽医学校能与莫斯科兽医学院媲美的只有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兽医系。“文革”后期,他主持编译出版了80多期《农业科技资料》,为校内外刊物提供了包括综述、文章、信息在内的150多篇、计100多万字的最新兽医学资料,主译出版了共约100多万字的《家畜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和《动物营养中的微量元素》、《普通兽医病理学》等国际权威著作,并带动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科普写作和科普翻译的道路,为我国兽医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作了准备。1982年,他为农业出版社主编了两集共30万字的《兽医科学与比较医学进展》,为我国恢复与发展兽医病理学和动物肿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992年,他又被全国农林科普作家学术会议评选为“八十年代成绩突出的农林科普作家和编辑家”。他是博士生导师,还承担着《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和《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兽医卷有关条目的编写及统编教材《兽医病理解剖学》的主编工作。朱宣人教授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学者岂止一心作学问,他在参政议政方面所建树的功绩,同样是应该勒诸丹石、宣诸史书的。

朱宣人教授出于至公大义,忠不避危,爱无恶言,并非始于“文革”之后。早在1957年,他就曾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不应迁往黄羊镇而坦诚直言,并指出这一决定不够慎重,将给学院造成无法克服的困难。嗣后他虽因此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但他并不从此钳口弭言,仍然一以贯之地“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他在参政议政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率先建议将甘肃农业大学迁至兰州并竭力推动这一建议的实现,使这所大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他为我国的人口太多而忧心忡忡,一再建议要重视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为此要抓紧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他为少数干部热衷于抓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甚至虚报产量、效益的“争功热”感到愤慨,指出“争功热”的根子在于利已主义,是一个“我”字。他多次呼吁应用法律形式规定大、中专毕业生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就象适龄青年有应征入伍的义务那样。他说,解放后我国农业院校累计培养了100余万大中专毕业生,但现在绝大数离开了农业系统,留下的只有15万人,而且多在县级单位,不在生产第一线,这是教育和人事工作的大失败!坦诚直言是要得罪人的,但朱宣人教授仍然知无不言,披肝沥胆。因为他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

作为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省科协名誉主席,朱宣人教授非常赞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向也是在文教科技方面。他认为,人们只有受过良好教育并掌握了科学技术后才能成为生产力资源。科学技术只有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省政协的会议上,他广征博引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指出“我们国家所发生的许多问题,都和我们的人民所受的教育不够有密切的关系”。在省人大会议上,他还是大声疾呼“要重视教育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他的这一发言被新华社记者以内参形式发出后,引起了胡乔木同志的重视,特意指示将其发表于《人民日报》,并要《人民日报》配发社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他又建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提法改为“二靠教育,而教育是基础”,并领衔率先提出了建议制定教育基本法、教育投资法等议案。他认为“兴农靠科技,普及是先锋,工作要配套,落实先立法”,因而又领衔提出了建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法》的议案,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的高度重视,表示将积极促进此项立法工作。承办这一议案的国家科委和农业部也很重视议案提出的意见,立即成立了“农业推广法”起草领导小组,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朱宣人教授还先后提出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医法》、《成人教育法》等议案,并建议甘肃省及早制定符合甘肃省具体实际的《农业教育法法》、《农业科学研究法》和《农业科技推广法》,指出坐等中央拿出法规是不对的。十几年来,朱宣人教授关于发展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文章、提案和建议可以编一本厚厚的论文集。“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朱宣人教授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地参政议政,为的是民族的繁荣、国家的昌盛、社会的进步。

作为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和民盟甘肃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宣人教授认为参政议政是大家的事业,应该发挥参政党的整体作用,注重全体成员的参与。因此,他不仅一再指示工作人员要组织、推动民盟成员参与调查研究、参政议政,使每一次参政议政活动成为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成为尽可能广泛地吸收民盟成员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的过程。他率先垂范,经常就提案、建议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化每一个个人的意愿和智慧为集体的意愿和智慧。朱宣人教授也认为参政议政是代代相传的事业,所以非常注意给年轻的一代传作风、教方法。在指导思想上,他反复强调参政议政既要围绕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和热点问题进行,又要立足于拾遗补缺。在作风与方法上,朱宣人教授不仅强调“科学性、严肃性和可行性是提案的生命和根本”,也指出“严格地讲,建议也是一种科学论文(社会学的、人文学的、自然科学的、经济科学的、技术科学的),不应当是一般的文牍或文书。”他注重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基本法》这样的关系全局的重大议案,又注重立足局部,曾一再指出:“‘解剖麻雀’,甘肃是我们要解剖的对象,‘有的放矢’,甘肃是我们的‘的’。不应该是简单地反映情况,而是经过研究分析,上升到理论,提出(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大到提案撰写、审定的原则,小到要注明资料的来源、背景和时间,他以一个教育家的诲人不倦和科学家的严谨缜密都作了详尽的阐述。

朱宣人教授以学者而兼及参政议政,并以科学的参政议政作风及方法训练年轻的一代,给予人们的是深刻的启示。

                                            原载<<中央盟讯>>1994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