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奠基人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7-23

吴征镒在书房
现代植物学中国本土化的推动者
吴征镒的学术生涯,已成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本土化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缩影。他曾主编的《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10多部中国植物研究巨著,和发表的140余篇学术论文,不仅弄清了我国植物资源的家底和特点,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植物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他创立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及其历史来源、以及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植物区的观点,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作出重大突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1938-1948年间,吴征镒用了十年的时间将看到的云南植物标本与当时我国学者秦仁昌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所拍摄的中国植物模式标本照片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清理,完成了30,000余张卡片,这是现代植物学在中国本土化的极为重要的一步,为以后的《中国植物志》编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60年来,吴征镒在植物学领域里硕果累累,他为《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1973年文革后期,他任《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副主编,亲自主持了唇形科和天南星科的编写。
1987年,第三任主编俞德浚教授去世,他继任主编之职,主持工作至今。目前,中文版共80卷126册已全部完成,这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之一的国家植物多样性编目的一部鸿篇巨制。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中国植物志》的国际合作。1988年他代表《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与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Peter
Raven博士,签定了《中国植物志》英文和修订版的合作协议,由他任中方主编。目前英文修订版已出版25卷中的9册,该项工作是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极为关键的一步。
《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及其英文修订版的编写,在国际植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推动着我国植物学走向世界。

“植物电脑”名扬海外
他曾出访哈佛、耶鲁、剑桥、汉堡、海得尔堡、芝加哥等闻名于世的大学……每到一处,他都能准确说出上万种植物名称,非凡的记忆,流利的英语,均令同行们惊叹不已,无不称他为“植物电脑”。此绰号不仅国内植物界公认,而且已传遍海外。
在巴西亚马逊研究所,吴征镒受到当地同行由衷的钦佩,因为他对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的植物了如指掌。
在前联邦德国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他能一眼辨认出路旁树底下的植物,稍有区别,也能分辨出来。当地专家们惊叹道,这种奇迹般的观察力,若不是他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坚实功底,简直是不可思议。
在日本广岛、熊本的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同行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才第一次到日本的中国学者,居然能把大部分植物辨认出来。他们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于是便问吴征镒原因,他笑着说,95%是因为看文献,5%不曾看过文献的是根据分类学的基础理论推断出来的。
他那非凡功力,绝非从天而降。正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亦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毕业于清华的他的一生写照。
植物事业的终生守护者
吴征镒喜爱上植物,也许是孩提时代特殊生活环境的偶然所致;然而一旦选择了他一生钟爱的植物学专业,则把它当成自己孜孜以求、奋斗终生的事业。吴征镒与植物结下的不解之缘,是那样的神奇,又是那样的坚定。
吴征镒常常风趣地说,我选植物学作为专业,我家的后花园“芜园”应是我的第一位启蒙 老师。“芜园”在宅子对面,面积本不大,加上家境破落,早已是荒烟蔓草,但在童年的吴征镒心目中,这个植物世界神奇得就像一个谜。8岁时他进了家塾,13岁已开始无书不读,尤其对《植物名实图考》和日译本《植物图鉴》之类书爱不释手。初中高中又受老师启发和鼓励,从看图识字到学会采制标本,解剖花果,去认识乡土植物和心爱的“百草园”,使他对植物的兴趣越来越浓。
凭着自小对植物的热爱,1933年,年仅17岁的吴征镒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生物系,并用一生来守护他所锺爱的植物事业。正是这份执着,才有了“三往云南踏遍群山采标本”之举。
1937年,抗战烽火,将刚刚走出清华校门的吴征镒带到了云南,一到云南,他那植物学家敏锐的眼光和智慧便被这里的山山水水,丰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深深地吸引住了。1938年6月至12月,他先后在昆明附近、大理苍山、宾川鸡足山、滇缅公路沿线至畹町考察,采集了大批标本。新中国成立后,他再次深入云南南部热带雨林考察。1958年又举家迁到云南,系统地研究云南的植物,先后主编了《云南植被》、《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上下册)》和《云南植物志》(目前已完成90%的编写任务)等。
从事植物学研究近70年的他,一生经历,可谓涓涓细流,道之不尽;而他在植物学领域里的研究及贡献,又如他为植物研究而走过的每一片森林一样,所见的每片绿叶都闪烁著熠熠光芒。
如今的吴老已是88岁高龄,虽然视力和听力已下降,但他仍在看一些大字古书,如《植物名实图考》等很多儿时所读之物,闲时还会写一写回忆录、杂文和小诗。
60余年来,吴征镒在植物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共发现和命名了1300多个植物新分类群,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写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他提出的“人类生态和植物资源有关的全球战略问题”产生重大国际影响;1956年他率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并得到采纳;《西藏植物志》及西藏区系论文的发表,他获得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年他提出的被子植物“多系-多期-多域”的起源理论和种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理论和新系统纲要;1999年他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现已在建设中;2002年9月25日 云南省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他200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和300万元人民币奖金;2003年12月5日 何梁何利基金在北京举行2003年度颁奖大会,授予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责任编辑:管理员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奠基人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7-23
吴征镒在书房
现代植物学中国本土化的推动者
吴征镒的学术生涯,已成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本土化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缩影。他曾主编的《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10多部中国植物研究巨著,和发表的140余篇学术论文,不仅弄清了我国植物资源的家底和特点,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植物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他创立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及其历史来源、以及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植物区的观点,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作出重大突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1938-1948年间,吴征镒用了十年的时间将看到的云南植物标本与当时我国学者秦仁昌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所拍摄的中国植物模式标本照片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清理,完成了30,000余张卡片,这是现代植物学在中国本土化的极为重要的一步,为以后的《中国植物志》编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60年来,吴征镒在植物学领域里硕果累累,他为《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1973年文革后期,他任《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副主编,亲自主持了唇形科和天南星科的编写。
1987年,第三任主编俞德浚教授去世,他继任主编之职,主持工作至今。目前,中文版共80卷126册已全部完成,这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之一的国家植物多样性编目的一部鸿篇巨制。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中国植物志》的国际合作。1988年他代表《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与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Peter Raven博士,签定了《中国植物志》英文和修订版的合作协议,由他任中方主编。目前英文修订版已出版25卷中的9册,该项工作是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极为关键的一步。
《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及其英文修订版的编写,在国际植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推动着我国植物学走向世界。
“植物电脑”名扬海外
他曾出访哈佛、耶鲁、剑桥、汉堡、海得尔堡、芝加哥等闻名于世的大学……每到一处,他都能准确说出上万种植物名称,非凡的记忆,流利的英语,均令同行们惊叹不已,无不称他为“植物电脑”。此绰号不仅国内植物界公认,而且已传遍海外。
在巴西亚马逊研究所,吴征镒受到当地同行由衷的钦佩,因为他对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的植物了如指掌。
在前联邦德国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他能一眼辨认出路旁树底下的植物,稍有区别,也能分辨出来。当地专家们惊叹道,这种奇迹般的观察力,若不是他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坚实功底,简直是不可思议。
在日本广岛、熊本的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同行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才第一次到日本的中国学者,居然能把大部分植物辨认出来。他们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于是便问吴征镒原因,他笑着说,95%是因为看文献,5%不曾看过文献的是根据分类学的基础理论推断出来的。
他那非凡功力,绝非从天而降。正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亦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毕业于清华的他的一生写照。
植物事业的终生守护者
吴征镒喜爱上植物,也许是孩提时代特殊生活环境的偶然所致;然而一旦选择了他一生钟爱的植物学专业,则把它当成自己孜孜以求、奋斗终生的事业。吴征镒与植物结下的不解之缘,是那样的神奇,又是那样的坚定。
吴征镒常常风趣地说,我选植物学作为专业,我家的后花园“芜园”应是我的第一位启
凭着自小对植物的热爱,1933年,年仅17岁的吴征镒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生物系,并用一生来守护他所锺爱的植物事业。正是这份执着,才有了“三往云南踏遍群山采标本”之举。
1937年,抗战烽火,将刚刚走出清华校门的吴征镒带到了云南,一到云南,他那植物学家敏锐的眼光和智慧便被这里的山山水水,丰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深深地吸引住了。1938年6月至12月,他先后在昆明附近、大理苍山、宾川鸡足山、滇缅公路沿线至畹町考察,采集了大批标本。新中国成立后,他再次深入云南南部热带雨林考察。1958年又举家迁到云南,系统地研究云南的植物,先后主编了《云南植被》、《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上下册)》和《云南植物志》(目前已完成90%的编写任务)等。
从事植物学研究近70年的他,一生经历,可谓涓涓细流,道之不尽;而他在植物学领域里的研究及贡献,又如他为植物研究而走过的每一片森林一样,所见的每片绿叶都闪烁著熠熠光芒。
如今的吴老已是88岁高龄,虽然视力和听力已下降,但他仍在看一些大字古书,如《植物名实图考》等很多儿时所读之物,闲时还会写一写回忆录、杂文和小诗。
60余年来,吴征镒在植物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共发现和命名了1300多个植物新分类群,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写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他提出的“人类生态和植物资源有关的全球战略问题”产生重大国际影响;1956年他率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并得到采纳;《西藏植物志》及西藏区系论文的发表,他获得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年他提出的被子植物“多系-多期-多域”的起源理论和种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理论和新系统纲要;1999年他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现已在建设中;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