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民造福 上海民盟专家科研攻坚驱"乙肝"
——熊思东教授和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研发治疗性乙肝疫苗述评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7-30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乙型肝炎,在中国人的眼里,是"瘟神"的代名词。
在社会上,有人甚至将乙肝称为"国病"。话题涉及慢性乙肝病毒,人们总会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无疑,乙型肝炎的趋势,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在我国,罹乙肝病毒者人数众多,且多为终身携带病毒者。据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6.9亿人曾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1.2亿人为病毒长期携带者。中国每年新发生的120万例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乙肝患者占到半数以上。又据统计,中国每年死于乙肝病毒引发的疾病的人数,已经高达28万,其中,一半以上还是原发性肝细胞癌。从病理学角度看,乙肝病毒并不直接导致肝损伤,问题在于乙型肝炎的病毒会引发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继而引起一系列慢性疾病,包括诱发肝硬化和肝癌。
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虽可降低感染率,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生,但有将近10%的人对这种预防性疫苗毫无反应(即体内并不产生相应的抗体),当乙肝病毒袭来时,这些人便会首当其冲被感染。

熊思东教授(右一)和他的实验室同事
据权威人士介绍,目前世界上尚无能够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经过几代医学科学界人士的努力,迄今为止,针对乙肝病毒的药物作用机理,多为抑制病毒在肝细胞内的复制,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转为"小三阳"的患者又通过抗病毒、免疫调节、护肝等多种措施继续治疗,一直到患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消失,这时就表示乙肝临床治愈,其实,乙肝病毒并没有真正彻底杀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三阳"无法转阴。
乙肝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两种,一为化学药物治疗,一为天然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是使用非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能有限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即只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不能根除乙肝病毒。天然药物即中草药对乙肝病毒的控制也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加上中医个性化特点明显,一付中草药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此外,还有一种使用干扰素的非特异性疗法,效果堪称明显,但遗憾的是,与国外临床治疗相比,也许是感染的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差异,我国乙肝病人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不足一半,加以费用昂贵,应用有限。
科研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勇气加智慧,创新的动力则在于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情系于民的良知和激情。
现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的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熊思东教授清楚地意识到,摆在他和实验室同仁面前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光荣的使命。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情系于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成员、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熊思东教授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回顾来路,熊教授显得激动而不乏自信。
这里必得要提到疫苗问题。疫苗的发明,对于是人类医学史,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是一件大事情,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情。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研制出人类历史上上第一支疫苗,此后又过了近200年,人类已开发出三代疫苗。第三代疫苗诞生于上世纪末,它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基因疫苗,与前两代疫苗相比,基因疫苗的研制不需要完整的病原体和表达蛋白质,而是直接取用一段基因,经过处理制成,具有更为廉价和安全的特点。
乙肝治疗疫苗是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的攻关重点,是未来临床治疗乙肝的一个重要路径。也就是说,在乙肝治疗的发展方向上,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疫苗上。

熊思东教授在实验室工作
当时,鉴于针对乙肝病毒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由熊教授领衔担纲的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把科研重点定格在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治疗。辛勤耕耘,耕耘不易;循序渐进,层层攻坚。截至目前,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治疗已经进入通过注射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被动疗法和接种相应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动疗法的层面。
缺点还是有的,问题还是客观的。从古至今,又有哪一条科研、创新、开发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呢?
大部分抗体来源于血液,血液制品有一个安全性问题,临床上使用有限。熊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们把目光放在开发新型特异性治疗疫苗上。
对待特异性治疗疫苗的前景,熊教授充满信心。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疫苗,其实可分为两种: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预防性疫苗通常作用于从未获感染的机体,譬如第一、二代疫苗,其中包括我们过去所知的乙肝疫苗。我们知道,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感染率,预防乙肝发生,但有为数不少的人接种这种预防性疫苗后,在体内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不能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而且,预防性疫苗在预防医学中作用固然不小,但不能对已进入人体的病毒起任何作用。作为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属于治疗性疫苗,譬如治疗性乙肝疫苗,它可以从三方面进入研究,具体为蛋白疫苗、DNA疫苗和多肽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可以使病毒的复制速度大大降低,肝细胞内病毒数量减少,破坏能力下降,病变程度减轻,甚至有望使"小三阳"转阴。对于人类而言,这自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可以乐观地预想,一旦治疗性乙肝疫苗成功并规模化进入临床使用,那么,人类离开彻底根治乙肝病毒的日子应该是为期不远了。
(张光武)
责任编辑:管理员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民造福 上海民盟专家科研攻坚驱"乙肝"
——熊思东教授和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研发治疗性乙肝疫苗述评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7-30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乙型肝炎,在中国人的眼里,是"瘟神"的代名词。
在社会上,有人甚至将乙肝称为"国病"。话题涉及慢性乙肝病毒,人们总会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无疑,乙型肝炎的趋势,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在我国,罹乙肝病毒者人数众多,且多为终身携带病毒者。据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6.9亿人曾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1.2亿人为病毒长期携带者。中国每年新发生的120万例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乙肝患者占到半数以上。又据统计,中国每年死于乙肝病毒引发的疾病的人数,已经高达28万,其中,一半以上还是原发性肝细胞癌。从病理学角度看,乙肝病毒并不直接导致肝损伤,问题在于乙型肝炎的病毒会引发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继而引起一系列慢性疾病,包括诱发肝硬化和肝癌。
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虽可降低感染率,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生,但有将近10%的人对这种预防性疫苗毫无反应(即体内并不产生相应的抗体),当乙肝病毒袭来时,这些人便会首当其冲被感染。
熊思东教授(右一)和他的实验室同事
据权威人士介绍,目前世界上尚无能够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经过几代医学科学界人士的努力,迄今为止,针对乙肝病毒的药物作用机理,多为抑制病毒在肝细胞内的复制,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转为"小三阳"的患者又通过抗病毒、免疫调节、护肝等多种措施继续治疗,一直到患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消失,这时就表示乙肝临床治愈,其实,乙肝病毒并没有真正彻底杀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三阳"无法转阴。
乙肝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两种,一为化学药物治疗,一为天然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是使用非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能有限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即只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不能根除乙肝病毒。天然药物即中草药对乙肝病毒的控制也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加上中医个性化特点明显,一付中草药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此外,还有一种使用干扰素的非特异性疗法,效果堪称明显,但遗憾的是,与国外临床治疗相比,也许是感染的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差异,我国乙肝病人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不足一半,加以费用昂贵,应用有限。
科研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勇气加智慧,创新的动力则在于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情系于民的良知和激情。
现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的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熊思东教授清楚地意识到,摆在他和实验室同仁面前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光荣的使命。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情系于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成员、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熊思东教授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回顾来路,熊教授显得激动而不乏自信。
这里必得要提到疫苗问题。疫苗的发明,对于是人类医学史,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是一件大事情,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情。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研制出人类历史上上第一支疫苗,此后又过了近200年,人类已开发出三代疫苗。第三代疫苗诞生于上世纪末,它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基因疫苗,与前两代疫苗相比,基因疫苗的研制不需要完整的病原体和表达蛋白质,而是直接取用一段基因,经过处理制成,具有更为廉价和安全的特点。
乙肝治疗疫苗是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的攻关重点,是未来临床治疗乙肝的一个重要路径。也就是说,在乙肝治疗的发展方向上,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疫苗上。
熊思东教授在实验室工作
当时,鉴于针对乙肝病毒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由熊教授领衔担纲的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把科研重点定格在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治疗。辛勤耕耘,耕耘不易;循序渐进,层层攻坚。截至目前,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治疗已经进入通过注射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被动疗法和接种相应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动疗法的层面。
缺点还是有的,问题还是客观的。从古至今,又有哪一条科研、创新、开发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呢?
大部分抗体来源于血液,血液制品有一个安全性问题,临床上使用有限。熊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们把目光放在开发新型特异性治疗疫苗上。
对待特异性治疗疫苗的前景,熊教授充满信心。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疫苗,其实可分为两种: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预防性疫苗通常作用于从未获感染的机体,譬如第一、二代疫苗,其中包括我们过去所知的乙肝疫苗。我们知道,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感染率,预防乙肝发生,但有为数不少的人接种这种预防性疫苗后,在体内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不能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而且,预防性疫苗在预防医学中作用固然不小,但不能对已进入人体的病毒起任何作用。作为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属于治疗性疫苗,譬如治疗性乙肝疫苗,它可以从三方面进入研究,具体为蛋白疫苗、DNA疫苗和多肽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可以使病毒的复制速度大大降低,肝细胞内病毒数量减少,破坏能力下降,病变程度减轻,甚至有望使"小三阳"转阴。对于人类而言,这自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可以乐观地预想,一旦治疗性乙肝疫苗成功并规模化进入临床使用,那么,人类离开彻底根治乙肝病毒的日子应该是为期不远了。
(张光武)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