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院士情怀在华夏
——民盟盟员、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李国豪院士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08-05

张光武               

李国豪院士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词来:科学和爱。为爱而献身科学;一生从事科学却仍保持一个普通人对人、对人类社会、对祖国的深情的爱。

李国豪是1936年同济大学土木系的毕业生,同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并被破格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学家克雷伯尔。第二年,战争开始了,那段日子令他终身难忘。他回忆说,有钱的同学去了瑞士、法国,他没有钱,只能留下。不久,英美对德宣战,学生都去当兵了,他还留在左克雷伯尔的教研室里做研究工作,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其间,1941年,汪伪政权在德国搞了个"大使馆",他不与他们联系,护照期满了,寄到瑞士去。当时,他们有100多人,人心齐,便有一种"撼山易"的味道了。

1940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时年仅26岁的李国豪自此便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此后,他除了从事钢结构焊接问题的研究外,主要负责研究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各种桥梁结构方面的新老难题。他虔心于对悬索桥、行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众中一一取得创造性成果,发表了近十篇重要论文。其中,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的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至于他对火车在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1942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辩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Dr.-lng.habil)学位的中国留学生。1943年夏,他又成功发表论文《珩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论文所体现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后来被广泛引用于高层建筑和其它复杂结构的计算中。1944年9月,李国豪移居维茨堡市。至此,他和克雷伯尔一起工作的时期基本告一段落。三十五年后,这段深厚的合作情谊再次得到印证,1979年,李国豪达姆施塔特市,德高望重的克雷伯尔组织一个桥梁工程界人士的盛大欢迎会,克氏本人在会上发表讲话,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李国豪当年取得的突出成就,当李国豪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桁桥梁扭转、稳定、振动》结束时,全场鼓掌、顿足,欢声雷动,克雷伯尔更是激动不已.。

1944年冬天,李国豪与维茨堡大学医院工作的医生叶景恩博士结为伉丽。追忆往事,李国豪仍显的情意缱绻。他说,那地段日子里,一切都显的匮乏,惟有感情生活使四周的一片灰色变得多采而有生机,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前往150公里外的维茨堡看望未婚妻。

二战结束后,已迁至德国南部的李国豪偕同妻子,坐上一节美军军列,风尘仆仆地到了巴黎,两天后又去了马赛,住入了收容所。正是冬天,他们去小树林里拣来树枝生火取暖,在地板上铺一条毯子,就是临时的家了,幸好还有红葡萄酒,每人每天一杯。那酒的味道自是终身不忘的。另有一件难忘的事是,他和妻子叶景恩的两人天地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他们的大儿子李归华!归华义喻回归中华,归华果然为全家带来了好运!几个月后,他们终于搭乘到了一艘从法国到越南的船只,到了西贡,那是1946年3月,在西贡,领事馆招待了食宿,他记忆犹新,那伙食非常糟,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离开祖国更近了一步,而他当时最大的心愿是,回到祖国去。

不久,李国豪带着叶景恩,带着归华,踏上从西贡回祖国的归程。同行的还有后担任山东省副省长的刘献之一家。好不容易到了上海,在四川路行政院救济总署心急火燎地等了三天,在素味平生,却同是留德归国学生的工部局局长赵祖康的关心下,安排他进了工务局结构处。其后,同济大学从四迁回上海。李国豪重返母校,出任土木系主任,两年后,任工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又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教务长。

风雨归程,丹心不渝。这位风华正茂的归国学子义不容辞担当起领导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任,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这一领域内的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1955年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之后,又出版了《桥梁结构稳定与震动》。1955年,四十二岁的李国豪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学部委员(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出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不久,创办工程力学专业,亲自讲授板、壳力学,为中国培养出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自5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应聘担任举世闻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从那时起,这位才华卓著的学者为国家的众多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桥梁工程建设),呕心沥血,功绩辉煌。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到后来的上海南甫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虎门珠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长江口交通通道、杭州湾交通通道、琼州海峡交通通道、伶仃洋大桥、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处处都留下他的足迹,他的学识和真知灼见,他结祖国、对社会、对桥梁工程事业的一片炽热爱心!

囚室中:演绎爱的故事

1966年,文革祸起,李国豪在劫难逃,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囚于隔离室中,长达两年之久,漫长囚室岁月里,他从广播中获知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他想起了武江长江大桥。因为就在那年的通车典礼中,大桥出现晃动现象,而晃动的原因始终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他非常清楚,那自然要影响到后来的南京长江大桥,影响到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几尺见方的囚室里开始演绎,一个失去自由的科学家,两手空空,身无片纸,凭着一颗对祖国对事业的爱心,凭着卓越超群的理论基础和创造思维,神游于八极,构图于大千,借助于报纸的边角和夹缝,演绎推导,无我无物,鉴过往仍辟新径!他微阖双目,坐地日行八千里;他定睛远眺,纳须弥于芥子。一时间,百十思路,纷至沓来,于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他豁然开朗,他欣喜万状。于是,桁桥梁的腹杆系,转化成为剪切板;进而,又将这种空间离散体系化成为一个连续体箱梁模型,又建立起弯曲和扭转的弹性平衡微分方程去求解!大若见大乐,大悲生大喜。秋去冬来,寒暑交替中,文革"囚徒"李国豪终于不负苦心,取得了桁梁结构领域理论分析的初战告捷。

之后,从囚室走出,又被驱至校内监督劳动。苦难岁月何时能见尽头?他无法卜知。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总要向前进步。人类社会总要走向昌盛发达。桥梁工程事业总要不断开拓发展。对此,他坚信不疑。一如既往地,他把自己的家变作了研究室,做起桥梁模型和扭转试验,并继续完善理论分析和计算上的步聚。对于一个为爱而奉献,为科学而献身的人来说,一旦投入,夫复何求。

1973年,李国豪终于大功告成,完成囚室岁月中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壁破道成,真经面世,自此,武汉大桥的震动问题和南京大桥的稳定问题之疑案终于破解于一朝,并由此消除了中国大桥设计多年的块垒心病,开拓了桁梁结构的理论分析长河。一代大师李国豪若海思进,度厄众生,造福天下,可谓功德无量。

从70年代开始,李国豪还结合工程实际,致力于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在这一时期内写成专著《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后又推广于研究拱桥、曲线桥和斜拉桥的荷载横向分布,再获成功。至此,这位结构工程的方家已建构起一个基于同一原理和力学模式、适用于中外各种公司桥梁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统一方法。

宝钢不能下马!

1977年,李国豪劫后复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学人治校,自见不凡。上任以后,李国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由原来的理工医文兼具的综合型大学转为土建型的专门大学。李国豪提出,要将之转变为以土建为主的综合型大学;第二件事是,李国豪提出,要恢复同济大学过去特色之一,也就是,恢复与德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传统联系,采用德语作为主要教学语之一,就这样,李国豪以其恢弘的气魄,出众才具,运筹帷幄,指点方略,令同济卓然而成今日为国内外公认的一所理工医文管理兼具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功绩累累,世人共识。

1979年,李国豪任上海市科协主席,宝钢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1980年,在京人士传言,宝钢将要下马。次年,又传说国民经济要调整,有人提出让宝钢下马。这回看来是动真格了,因为,工作组已经到了现场,更有确言谓已在讨论善后工作云云。

宝钢顾问委员会表态了,这是大事,而且,是在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作为首席顾问,李国豪首先发言。会场上,许多双眼睛急切地盯住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许多同行、专家历来是唯他马首是瞻的。

一字一句,李国豪字字铿锵地说了六个字:

"宝钢不能下马!"

而后,他的理由,他的陈述,他的分析,如同他的梅县普通话一样,硬朗有力,令人信服。

当时,全国的钢铁年产量是3600万吨,行吗?不行。至少要一亿吨,一个亿哪!

话题转到了宝钢。历历如数家珍地,李国豪侃侃而言,一期建设投资是80多个亿,下马以后,保存原有的设备,要地皮,要建仓库,这都要花钱,已经订好的货不能退,还要花钱,宝钢要是下马,80多个亿再加几个亿等于付之东流。

可是,要是再加上120个亿的话,立刻便能形成生产力!

许多问题,如果在上马之前还可以讨论,现在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而且,还牵涉到国内许多连锁加工业……。

有事实,有分析,有条理,字字句句,丝丝入扣哪!

他斩钉截铁地说:"所以,这笔帐,不应该从零算起,而是从80个亿算起!"

一语既出,石破天惊,满座皆惊,行层浪起。

好一个不应该从零起!

他觉的言犹未尽,事关改革开放,事关全局,事关未来,他要一吐为快。

不能下马那,不下马是好办法!不光是一期不能下马,二期也不能下。

一期生产钢坯,二期生产钢板,这才是赚钱的!

这番经过深思熟虑铠然诤言,字字铿锵,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与会者的心。

李国豪在这次会议上发言,惊动了中共上海市委,惊动了国务院,最后,中央领导表态了:李国豪的意见,言之有理。决定加以采纳。当时,宝钢有位高级工程师,家里人怕他在那次会议上说错话让打成右派,再三叮咛他不要讲话。李国豪发言时,他显得非常紧张。他万万没有想到,李国豪发言以后,不但没有被打成右派,而且他的意见,还被中央领导听进去,最后采纳了!

李国豪回忆说,大跃进时,他也提过意见,当时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可宝钢那回就不同了,那是1981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啊!李国豪真正感受至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体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伟力。

院士之爱在华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李国豪对小平同志的理论,感到由囊 的亲切。一代伟人指点之间,这个东方古老民族进入了前所未有历史新纪元,民族的精神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

1981年,李国豪出任同济大学校长不久,又被选为上海市政协主席。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陈国栋鼓励他说:

"保持,你过去的风格!"

李国豪感慨良久,党是知识分子的知音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为李国豪在科学研究上带来了巨大精神动力,进入八十年代,他先后主持编写《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重建结构理论研究所,组建桥梁研究室,开展桥梁的空间分析、稳定、抗震,风振和车辆振动方面的研究,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研究生,由此进而形成地震工程、风工程和桥梁工程的研究中心。

八十年代,李国豪的英文版专著《箱梁桁梁桥的分析》在国外出版。此间,他还先后发表了曲率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理论和公路湾桥及斜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分析理论,引起学界广泛注目。

1981年,李国豪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从而进入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他还先后获得过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荣誉工学博士称号(1985年),国际桥与结构工程协会授予的"国际工程功绩奖"(198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5年),"陈家庚技术科学奖"(1996年)和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工学博士称号。
1994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双院士之一。

2003年7月,举世瞩目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李国豪百感交集,他说了一句话:"这一天,我们已经盼望很久了。"

1996年,来自全国的20多位水利、港口等方面的专家就齐集上海,举行了有关深水港建设的首次论证会,李国豪被推为专家组组长。此后,几经论证,工程蓝图渐露峥嵘。

1998年前后,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张圣坤也3次和国际航运、河口海岸等方面的专家赴南汇就大小洋山深水港开发建设的前景和前期规划进行考察调研。并在1998年上海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题为《加快洋山深水港的定位与建设,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早日形成》的大会发言,1999年,又向全国政协提出内容相同的提案。

1999年底,由国家计委牵头,各路专家又聚申城,再度举行论证会。论证会经过对在大小洋山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深水港的宏观经济论证,一致认为,在大小洋山的地理位置上建设一个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无论是国际航运的需要,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都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李国豪主持技术专家论证,论证会集中了全国水利、泥沙运动、港口建设、航运以及桥梁等各路专家,为工程提供了扎实的科技理论支持。一致的结论是,当前国际上第五、六代集装箱货轮要求水深15米,大小洋山完全具备此条件!而且,经水文地质调查,这一带泥沙运动情况100年间的资料基本无变化,说明海床稳定,水流也不太急,大货轮停泊应该没有大问题。更可喜的是,气象资料表明,这里每年的可作业期超过了300天!

那一年,年届八五的李国豪特意乘船去了大小洋山。

回顾那次航行,李国豪记忆犹新。他昂首张臂,作环抱状,意气风发地说:"大小洋山的地理位置是这个形状的。这真是一个极好的避风港哪!建港条件也好,至少可以造50个泊位,能适应一年1000多万标准集装箱的运输量!"

在经过关于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的多次论证会后,2000年10月,李国豪提笔给江泽民同志写了一封信。10月20日,李国豪去参加江阴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李国豪应邀赴会。令他感到兴奋的是,江泽民同志亲自出席了典礼并为大桥剪彩。

仪式结束时,江泽民同志握着他的手,不无激动地说:"国豪同志,我们国家的桥是越修越好了。"

"是啊,如今我们已经到国外去造桥了。"李国豪也显得同样激动。

而后,李国豪再一次地,向江泽民谈起了建设大小洋山深水港的事情。

"上海一直都是以港兴市的,深水港是上海发展的生命线,现在更是迫在眉睫的事。釜山和高雄都因有了深水港发展很快,我们得抓紧上马啊。"

江泽民认真地倾听着李国豪的话,并不时地点头。江泽民同志一直关注着上海建设深水港的事哪!

11月3日,江泽民在听取了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论证等各方面的意见后,对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的事情做出了重要批示。这样,一个重大的攸关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项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下,挥旗破土,拉开了庄严的序幕。

李国豪曾有言:"从字面上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无论前面是山谷还是流水。"李国豪一生从事桥梁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将建桥喻为他生命的代名词并不为过。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象李国豪这样,成百上千科研教学工作者穷毕生之精力,和全国人民一起,团结奋斗,前赴后继,不正是为我们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我们祖国早日进入小康社会建造着一座举世瞩目的瑰丽多姿的金桥吗?

一个当年从广东梅县贫苦农家走来的青年,以其不懈的努力,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当年从广东梅县贫苦农家走来的青年,以其不懈的努力,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就。

科学与爱,构筑起李国豪八十多年的全部生活。

科学孕于率真,伟大寓于平凡。爱在华夏,大智者大爱。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