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布衣画家丁聪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10-15

丁聪属龙,今年86岁,别人称之为丁老,他却自称小丁。小丁者,小人物之意思也。

    人到40才结婚


丁聪的父亲丁悚是画家,上世纪的30年代,上海文艺界的风云人物经常在他家聚会,嬉笑怒骂自由评说,叶浅予、聂耳、周璇、金焰经常到丁家,给年少的丁聪留下过许多美好的回忆。丁悚不让儿子学画画,但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丁聪自学了画画,十六七岁就开始发表漫画,很快成了美术界的又一新锐。

丁聪是老大,下边有兄弟姐妹十来号人,家里供不起他上大学,中学毕业就自己找事做,帮着父亲养家。不到20岁,丁聪就走南闯北,有钱大家用,有饭大家吃,朋友的家就是他的家,身上一个子儿没有,照样开心,既不忧也不愁。1943年夏天,丁聪和吴祖光随剧团到了成都,在《华西日报》馆内,俩人在一个凉亭里住了下来。凉亭坐落在水池边上,俩人把剧团的旧布景抬来遮风挡雨,一床一桌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白天会会朋友,找点事儿做,晚上吴祖光在桌上写剧本,丁聪在床上画画。“房子”虽然四面透风、八方漏气,但也有个天大的好处:晚上不用跑厕所,关在“屋里”对准池子就能“方便”。夏天睡凉床,秋天睡稻草,冬天裹床毯子,两个快乐的单身汉在此度过了一段金不换的神仙日子。吴祖光在此写下了《少年游》、《二杰传》,丁聪在此画了鲁迅的《阿Q正传》漫画,俩人的作品流传至今,可谓艺术精品。

丁聪的人缘好,朋友遍天下。但他自我感觉长得矮小,心里很自卑,怕碰钉子,从不敢接触女人,人到40还是光棍一条。朋友们都笑他:“人家是老婆换了一个又一个,你是一个没找着。”夏衍发话了:“小丁要结婚,一切费用由我包了。”迫于朋友们的压力,丁聪才想到了找夫人。她是他小妹妹的同学,俩人大学毕业同时来到了北京,妹妹带她到哥哥这儿来玩,见丁聪到这时还“没人要”,就“克服困难”她要了。俩人是1956年年底结的婚,第二年,丁聪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走的时候,儿子刚出生,母子俩还没出医院。之后的20余年,丁聪都是在接受教育、挨批斗和劳动改造中度过的。偶尔回家一次,她又下了干校,俩人就是碰不上面。等到1979年年底,俩人真正安定下来时,儿子已经大学快毕业了。可以说,直到晚年,丁聪才过上了有家的日子。

离了老伴生活几近不能自理


落实政策时,丁聪已是年过花甲之人,也就不去上班了,晚年几乎都是在家度过的。在家里,他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画画,什么都不会做的人。老伴承包了他的一切:他没在银行取过一次钱;他的书稿、画稿由她编由她出,他的画由她收拣由她办展览。她的大包大揽为他赢得了很多的画画时间。至今,他每周要为《今晚报》画一张画,每月要为《读书》杂志画两张画,耄耋之年还要承担这么繁重的任务,多亏家里有个贤内助——丁聪称她为除了画画不会,别的什么都会。

老伴精力充沛,办事麻利,退休之后很想趁机到处玩玩,可丁聪哪儿都不想去,儿子定居美国已近20年,叫他去玩已有10余年,可他至今未成行。老伴想去,可离了她,他饭都吃不上。年前,老伴到单位聚餐,丁聪一个人打不燃煤气炉,几近煤气中毒也煮不了一碗方便面。别人说他是大智若愚,他说自己是大愚若智:在家里,不要说现代文明——手机、电脑不会使,就是“古代文明”——开电视、接传真也时常犯糊涂,老伴离开半步也不行。他的眼睛里就那点画,脑子里就那点书,别的都浑然不知。

老伴是“家长”,家里的大小事儿她说了算,朋友们都知道他家的这档事儿。1996年,丁聪80华诞,美术馆给他办了个人画展。可他动了大手术,正在住医院。老伴既要盯在画展上,代表他接待观众,又要跑医院为他熬甲鱼汤。老伴不无幽默地说:“结婚几十年,这个时候,他才觉得我有点儿爱他。我说:‘你这才想明白,是不是迟了点儿?不过有你这句话,我已很满足了。’”

老叫穷,又不肯卖画


以前,丁聪见着东西就想买,买些箱子,买些包,买些锅、碗、瓢、盆,买些工艺品,不问价钱不问用处,只要喜欢就往家里搬,堆得到处都是,收不胜收捡不胜捡。他的工资、稿费都用于买书。老伴笑他:“现在是我在养活你,你的钱都买书了。”丁聪听了,老大不高兴,觉得被老伴说得没面子了。但他还是我行我素,照买不误。1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有了书的地儿,就没了人的地儿。家里的桌椅板凳上是书,走廊过道是书,4间屋里全是书,堆得写字台仅剩一尺见方的空地,饭桌仅够摆放两个人的碗筷,双人床也变成了单人床。他说:“离了这些书,我就睡不着;不睡在书堆里,我就没法活下去。”现在,他的惟一烦恼就是买了书没地方放。

一些画家,年纪轻轻就买了房子买了车,丁聪画了70年,所有的稿费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就够买几扇门和窗,令他非常感伤,他一叫穷,朋友、书商和画商就鼓动他:“你画我卖,你画一张我就卖一张,包你发财。”丁聪的脑子里毫无市场经济,任凭别人说破嘴皮,他就是无动于衷:在艺术品和商品之间,他无法等量齐观,宁肯睡在书堆里,也不肯卖画求房。说他迂就迂,改了就不是他丁聪了。

自学成材的丁聪从不收学生,也不把自己当名人。80岁没做手术前,他去哪儿都是挤公共汽车,见着抱小孩的妇女,年轻人不让座,他站起来让座。他和老百姓有感情,所思所想所画的都是他们关心的需要表达的事。所以,他到哪儿办画展都不要开幕式,不要送花篮,不要官员出面捧场,只需在当地的报纸上发条消息足矣。在成都,主办方从没办过这样的画展,心里直打鼓:这样毫无动静的画展,有人来看吗?丁聪夫妇说:“老百姓爱我们的画,自然会来;他们不爱,就不勉强。在哪儿我们都这样。”出人意料的是,画展人山人海,办了一个多星期结束不了。主办方动员了许多退休教师帮助维护秩序,才使画展按期闭了馆。

全国各地,丁聪的画展都是这样办的,他不事张扬,可每次都是人头攒动,把展厅挤得满满的。爱好漫画的人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他,尊他为布衣漫画家。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