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与哲学宗师的心灵对白———近访张岱年先生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10-26

张岱年简介:张岱年1 9 0 9 年5 月生,河北沧县,1 9 3 3 年毕业于北师大,四十年代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1 9 5 2
年院系调整任北大哲学系教授,19 7 9 年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1 9 8 6 年任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现为北大教授。
深秋时节,在北大中关园4 8
号的一间不太宽敞的书房里,我拜见了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张先生高高的个子,背稍佝偻,戴一副老式黑边圆眼镜,穿一身五六十年代流行的蓝布中山服,一双廉价的塑料黑布鞋。他气质木讷,举止迟缓,拙于言谈。但在他的这副不合潮流的外貌和木讷的气质下,却蕴藏着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头脑和胸怀。
好学致思少年有成
张岱年生于1 9 0 9
年,兄妹四人,排行老三,幼年是在河北献县乡间度过的。张岱年从少年时代起就“静默好深湛之思”,“每日晚上独自沉思一两个小时”,“思天地万物之本原”,遂养成致思之习。求学时代深得长兄张申府的关照。张申府早年毕业于北大,后留校工作,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对张岱年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
9 2 0 年,张申府安排张岱年进了北京师范学校附小学习。1 9 2 7
年入高中班。班主任汪伯烈老师热心哲学研究,在当时的权威刊物《认识周报》上发表论文,评述了胡适、梁漱溟、朱谦之、张申府的哲学思想。张申府是中国新实在论代表,从介绍罗素哲学而知名,这一点影响了其弟,张岱年因此致力于借鉴西方逻辑分析方法整理中国哲学史。1
9 3 1 年,2 2 岁的大学生张岱年以虎虎的生气参与了胡适和梁启超掀起的关于孔、老年代问题的大辩论,出手不凡。1 9 3 2
年,张申府主编《大公报·世界思潮》副刊,张岱年有机会在其上发表一些学术文章,引起学术界关注。经其兄引介,张岱年结识了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等哲学界前辈。他虚心向他们请教,深得这些前辈的赏识和称赞。冯友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生动地描写道:“余偶见一文,署名季同,从老子为晚出,其材料证据虽无大加于时论,但出自笔下时亲切有味,心颇异之,意其必为一年长宿儒也。后知其为一大学生,则大异之……”
思精研深一代宗师
思想、思考、思索从来都是哲学家辛苦劳作的特征。1 9 3 5
年,张岱年新婚不久住在北京辟才胡同二条二号。就是在这里,面对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宝库,他以惊人的辨识、分析和梳理能力,把中国几千年来关于宇宙人生的浩瀚思想分别以《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这三大系统加以整理归纳,于1
9 3 6 年写成了一部力重千钧的长达5 0
余万字的著作———《中国哲学大纲》,他青年时代的思想第一次全面得以凝聚和升华。该书一改以人物编年为序的写法,而采取以哲学问题和范畴为纲的横向写法,可谓开风气之先。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从逻辑分析和辩证方法撰写的气势恢宏、结构严谨的中国哲学范畴史。四十年代,张岱年先生又陆续写成代表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和《天人简论》,统称为《天人五论》。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成形于半个多世纪之前,虽然还不能尽善尽美,但这种融古今东西于一体的思路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运坎坷乐以忘忧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天人五论》命运多舛。这两部书的坎坷命运浓缩着中国知识分子半个世纪以来的苦难。早在《中国哲学大纲》完稿的第二年(
1 9 3 7 年) ,商务印书馆就决定出版该书,因日本侵华战争而受阻。1 9 4 8 年商务印书馆旧事重提,又因内战蔓延而搁浅。1 9 5 7
年初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舞下,商务印书馆第三次决定出版此书,张先生却因“说了几句真话”而被打成“阶级敌人”的一分子,该书的出版第三次成了问题。当时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陈翰伯冒着政治风险决定按原计划出版了《大纲》,但作者的署名却成了无人知晓的“宇同”,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学术界没有引起什么凡响。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部博大精深的巨作才得以署上作者的真名———张岱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次出版,此时张先生已是7
3 岁的古稀老人了。
“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的准备,从1 9 4 2
年起,张岱年在极为艰窘的生活条件下开始写作他的《天人新论》。由于长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计,到了1 9 4 4
年,只写完一半的《天人新论》不得不暂时停下,谁知这一停,就停了一辈子。以后事态的发展使《天人新论》永远无法完成了! 未完成稿《天人新论》在事隔4 4
年之后以《真与善的探索》为名由齐鲁书社出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思者探索真理的轨迹和路碑。
1 9 6 9 年9
月,张岱年又随着下放队伍前往干校劳动锻炼那时张岱年常值夜班,仰望天空,星云皎然,颇生感慨。
濡以沫伉俪情深
半个多世纪以来,支撑着张岱年战胜命运、步入辉煌,是他的夫人冯让兰女士真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冯让兰女士1 9 3 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师,两年后回到北京。因为那时张岱年的父亲不幸逝世,大家庭解体了。忧伤袭来,张岱年实在支持不住了,干脆辞去清华教职,住在城内北京图书馆宿舍,用读书来排遣忧思。在冯让兰女士的悉心照料下,张岱年的身体和精神恢复得很快。
这一年他俩结了婚。张岱年先生一生放弃了对任何物质享乐的追求,只想让他的流淌不息的思想凝固下来,化成巨卷,传示后人,传示民族。他生活非常俭朴,在那拥挤的书房里,老式书桌和做工简单的沙发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一张式样陈旧的转椅尚能转动自如,唯有两排靠墙的红木书橱能够给人带来学者特有的氛围,但橱内的书籍摆放得毫无章法和分类,一大堆书籍和文稿码放在地板上,使人几乎无隙立足。
张岱年自幼年起从不沾染任何恶习,对世俗娱乐一无所好。现在这位年近九旬的大师,仍旧伏案劳作,为
“重建文化,再铸国魂”尽心竭力,乐以忘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精神的永久魅力。
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愿这对恩爱夫妻拥有一个迷人的黄昏。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与哲学宗师的心灵对白———近访张岱年先生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10-26
张岱年简介:张岱年1 9 0 9 年5 月生,河北沧县,1 9 3 3 年毕业于北师大,四十年代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1 9 5 2 年院系调整任北大哲学系教授,19 7 9 年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1 9 8 6 年任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现为北大教授。
深秋时节,在北大中关园4 8 号的一间不太宽敞的书房里,我拜见了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张先生高高的个子,背稍佝偻,戴一副老式黑边圆眼镜,穿一身五六十年代流行的蓝布中山服,一双廉价的塑料黑布鞋。他气质木讷,举止迟缓,拙于言谈。但在他的这副不合潮流的外貌和木讷的气质下,却蕴藏着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头脑和胸怀。
好学致思少年有成
张岱年生于1 9 0 9
年,兄妹四人,排行老三,幼年是在河北献县乡间度过的。张岱年从少年时代起就“静默好深湛之思”,“每日晚上独自沉思一两个小时”,“思天地万物之本原”,遂养成致思之习。求学时代深得长兄张申府的关照。张申府早年毕业于北大,后留校工作,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对张岱年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
9 2 0 年,张申府安排张岱年进了北京师范学校附小学习。1 9 2 7
年入高中班。班主任汪伯烈老师热心哲学研究,在当时的权威刊物《认识周报》上发表论文,评述了胡适、梁漱溟、朱谦之、张申府的哲学思想。张申府是中国新实在论代表,从介绍罗素哲学而知名,这一点影响了其弟,张岱年因此致力于借鉴西方逻辑分析方法整理中国哲学史。1
9 3 1 年,2 2 岁的大学生张岱年以虎虎的生气参与了胡适和梁启超掀起的关于孔、老年代问题的大辩论,出手不凡。1 9 3 2
年,张申府主编《大公报·世界思潮》副刊,张岱年有机会在其上发表一些学术文章,引起学术界关注。经其兄引介,张岱年结识了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等哲学界前辈。他虚心向他们请教,深得这些前辈的赏识和称赞。冯友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生动地描写道:“余偶见一文,署名季同,从老子为晚出,其材料证据虽无大加于时论,但出自笔下时亲切有味,心颇异之,意其必为一年长宿儒也。后知其为一大学生,则大异之……”
思精研深一代宗师
思想、思考、思索从来都是哲学家辛苦劳作的特征。1 9 3 5
年,张岱年新婚不久住在北京辟才胡同二条二号。就是在这里,面对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宝库,他以惊人的辨识、分析和梳理能力,把中国几千年来关于宇宙人生的浩瀚思想分别以《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这三大系统加以整理归纳,于1
9 3 6 年写成了一部力重千钧的长达5 0
余万字的著作———《中国哲学大纲》,他青年时代的思想第一次全面得以凝聚和升华。该书一改以人物编年为序的写法,而采取以哲学问题和范畴为纲的横向写法,可谓开风气之先。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从逻辑分析和辩证方法撰写的气势恢宏、结构严谨的中国哲学范畴史。四十年代,张岱年先生又陆续写成代表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和《天人简论》,统称为《天人五论》。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成形于半个多世纪之前,虽然还不能尽善尽美,但这种融古今东西于一体的思路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运坎坷乐以忘忧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天人五论》命运多舛。这两部书的坎坷命运浓缩着中国知识分子半个世纪以来的苦难。早在《中国哲学大纲》完稿的第二年(
1 9 3 7 年) ,商务印书馆就决定出版该书,因日本侵华战争而受阻。1 9 4 8 年商务印书馆旧事重提,又因内战蔓延而搁浅。1 9 5 7
年初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舞下,商务印书馆第三次决定出版此书,张先生却因“说了几句真话”而被打成“阶级敌人”的一分子,该书的出版第三次成了问题。当时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陈翰伯冒着政治风险决定按原计划出版了《大纲》,但作者的署名却成了无人知晓的“宇同”,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学术界没有引起什么凡响。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部博大精深的巨作才得以署上作者的真名———张岱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次出版,此时张先生已是7
3 岁的古稀老人了。
“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的准备,从1 9 4 2
年起,张岱年在极为艰窘的生活条件下开始写作他的《天人新论》。由于长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计,到了1 9 4 4
年,只写完一半的《天人新论》不得不暂时停下,谁知这一停,就停了一辈子。以后事态的发展使《天人新论》永远无法完成了! 未完成稿《天人新论》在事隔4 4
年之后以《真与善的探索》为名由齐鲁书社出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思者探索真理的轨迹和路碑。
1 9 6 9 年9
月,张岱年又随着下放队伍前往干校劳动锻炼那时张岱年常值夜班,仰望天空,星云皎然,颇生感慨。
濡以沫伉俪情深
半个多世纪以来,支撑着张岱年战胜命运、步入辉煌,是他的夫人冯让兰女士真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冯让兰女士1 9 3 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师,两年后回到北京。因为那时张岱年的父亲不幸逝世,大家庭解体了。忧伤袭来,张岱年实在支持不住了,干脆辞去清华教职,住在城内北京图书馆宿舍,用读书来排遣忧思。在冯让兰女士的悉心照料下,张岱年的身体和精神恢复得很快。
这一年他俩结了婚。张岱年先生一生放弃了对任何物质享乐的追求,只想让他的流淌不息的思想凝固下来,化成巨卷,传示后人,传示民族。他生活非常俭朴,在那拥挤的书房里,老式书桌和做工简单的沙发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一张式样陈旧的转椅尚能转动自如,唯有两排靠墙的红木书橱能够给人带来学者特有的氛围,但橱内的书籍摆放得毫无章法和分类,一大堆书籍和文稿码放在地板上,使人几乎无隙立足。
张岱年自幼年起从不沾染任何恶习,对世俗娱乐一无所好。现在这位年近九旬的大师,仍旧伏案劳作,为
“重建文化,再铸国魂”尽心竭力,乐以忘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精神的永久魅力。
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愿这对恩爱夫妻拥有一个迷人的黄昏。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