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潘光旦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04-10-26

潘光旦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编入1921(辛酉)级,后因运动伤腿致残(截去一腿),因养伤耽搁功课,改读1922级。

作为中国现代性心理学的先驱学者,潘光旦在那时就已崭露了头角。1920年,他在“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英文更是全级之冠”的基础上,很费了一番周折把图书馆书库的当时还不公开的蔼理士《性心理学研究录》6大册逐一借出读了一遍。也有别的同学向他辗转借阅,但都没有他看得全。那时他心里很自豪,在同学中间俨然是一位性心理学的小权威。蔼理士不仅是性心理学大师,也是英国出名的文豪,他的著作并不好读,而潘光旦正当弱冠之年就能通读原书,是一桩很不简单的事。1921年,他读了一些精神分析派的书刊,颇有收获。当他读到支如增的书《小青传》时,便试用精神分析手法写了一篇《小青的分析》,在梁启超的《中国五千年历史鸟瞰》课上作为历史学习和研究习作交上去。梁启超读后大为赞赏,批曰:“以子之才,无论研究文学、科学乃至从事政治,均(可)大有成就,但切望勿如吾之泛滥。”转年,潘光旦又将此文整理成书稿交梁师审阅,梁又批道:“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的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1922年,潘光旦放洋赴美,入美国东部素以学术著称的达茂大学插入三年级攻读生物学。当时清华毕业生赴美一般是插入二年级,能插入三年级的已是不错的了。他读了一学期以后,教务长Laycock给他写信说:“对不起,你应该读四年级。”1924年,他在达茂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1926年再获硕士学位。1924—1926年,他每年夏天利用暑假在纽约、长岛等地学习优生学、人类学、内分泌学、单细胞生物学等。留美4年,他奠定下深厚的生物学根基。那时美国大学里实行通才教育,学生知识面较广,潘光旦对于这种情况十分适应。他兴趣十分广泛,心理学、哲学都在他涉猎范围之内。当时美国大学允许上半年成绩优异的学生下半年多缺课(最多可缺5个星期)。潘光旦就利用这个条件自己入库广泛阅览,最后转入社会学研究的道路。由于有这种独特的学术经历,所以潘光旦的学术思想和路数异乎常人。其最大特色就是具有深厚的生物学根柢,往往从生物学的角度立论。

1926年,潘光旦学成回国。其后一直在大学任教。先后在上海的吴淞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等校任职。1934年,应梅贻琦校长之聘,回到母校,从此成为清华最重要的核心和骨干之一。曾任教务长、秘书长、社会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还曾两度出任西南联大教务长。1952年院系调整,转任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至终。

潘光旦学识渊博,性情平和谦冲。在学识方面,他有深湛的生物学、心理学素养,熟稔中国古典文献,经史子集之外,对小说、方志、年谱、家谱也很在行,也很注意统计手段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他的外文(以英文为主)水平,备受同辈人的赞许。他喜欢背字典,把从英文版ConciseEnglishDictionary译过来的《英汉综合大字典》背得很熟。他的晚辈曾好奇地“考”过他,他不但能说出词的意思,还能讲出词的来源和掌故。他的英文写作“词汇丰富,文采风流”;据说他的口语发音,“隔室不辨其为华人”。总之:“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根基,再加上他那过人的天资,他能游刃于自然、人文、社会诸学科之间而运用自如。”

潘光旦曾以优生学名世。他的优生学,或者叫人文生物学,是以生物遗传的基础来探讨社会进步的一门学问。他从20年代起,先后写成7本总名为“人文生物学论丛”的论文集,对于与优生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性心理学、人才学与优生学关系很密切,潘光旦先生出版了《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译注了蔼理士的《性的道德》、《性的教育》、《性心理学》等书,又曾写成《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等人才著作。……1952年院系调整后,潘光旦主要转向民族学研究,成绩卓著。国务院曾根据他的研究确认了土家族。晚年,在处境非常艰难的情势下,与人合作翻译达尔文的巨著《人类的由来》。1967年6月10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

潘光旦先生简介

潘光旦(1899——1967)
潘光旦 字仲昂,1899年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名词统一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系学科被撤消,潘光旦遂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1967年文革中受迫害含冤病逝。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主要著作:
《冯小青》
《中国家庭之问题》
《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
《读书问题》
《画家的分布、移植与遗传》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近代苏州的人才》
《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
《家谱学》
《优生概论》
《人文史观》
《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
《优生与挑战》
《自由之路》
《政学罪言》
《优生原理》
《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
《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开封的中国犹太人》
《湘西北的中国“土家”与古代的巴人》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