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专家学者
忆时可举首 天上正低眉——追思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优秀盟员谷超豪院士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2-07-02
6月24日,“神九”、“蛟龙”双双奏捷;也正是在这一天,谷超豪先生悄然辞世,享年87岁。
28日上午,各界人士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前往上海龙华殡仪馆,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优秀盟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谷超豪同志送别。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杨晓渡、沙海林、尹弘、郑惠强、沈晓明、蒋以任、罗世谦等向谷超豪同志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
人间少了一颗耀眼的科学巨星,然而,天际那颗以谷超豪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仍默默闪耀,永照后人。
科学+民主=谷超豪
小学三年级就体会到循环小数中无限概念的奥妙无穷,中学时就通过《数学园地》等课外书了解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谷超豪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少年时期。当时,爱国救亡成为整个时代的主题。家园被毁,同胞惨死,让他深切地体会到屈辱和愤慨。他一边阅读进步书籍,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一边笃志钻研科学,学习用自然科学改变国家的命运、人们的生活。
追求科学与追求民主,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民族、百姓求解放、谋富强,都是人生当做的“大事”。这两件事,在谷超豪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14岁,少年谷超豪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学校里,他是学生运动的风云人物,还曾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浙江大学学生会的常务理事。
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这让谷超豪知道:除了共产党,还有一个追求进步的组织——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以后,谷超豪开始关心民盟的每一个活动,也逐渐知道了民盟的一些领袖——张澜、沈钧儒、黄炎培、费孝通等都是民盟成员,又知道闻一多、李公朴烈士也是民盟成员。他肃然起敬。
1951年,谷超豪在浙江大学加入民盟组织,还被选为民盟杭州市委委员。他跟老教授谈心,向他们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民盟的作用。苏步青、谈家桢等许多知名教授在他的介绍下加入民盟,后来都成为了民盟的高层领导。
“1953年,我来到复旦大学,复旦的民盟组织非常强,文科有很多如陈望道等知名教授,虽然我的任务已经变了,主要担当教学、科研工作,不再担任盟内职务,但许多年来,我和复旦盟内的许多前辈、民盟上海和中央的多位领导同志,还是常有接触。他们都是我学习的对象,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使我更加了解民盟组织,更加了解党的统一战线。”谷超豪生前曾多次充满感情地回顾在复旦民盟的岁月。
作为一名普通盟员,他积极参加复旦大学民盟组织的活动,关心着复旦民盟组织的发展和青年盟员的成长。在民盟的重大纪念活动上,他对盟员讲起自己年少时的革命斗争经历:参加“科学工作者协会”,团结上层科学家,保全科研机构;解放前夕策反雷达所,团结职工,实施起义。他的传奇人生,吸引了一批批青年学者加入民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贡献力量。
2005年,谷超豪为上海民盟题字:祝愿中国民主同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数苑从来思不停
数学是谷超豪一生的事业。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绝大多数人眼中艰深的“百慕大三角”,却成就了谷超豪生命中的“黄金三角”,令他求索不息。
谷超豪是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参与编制者之一。当时,他和一些学者联合提出数学领域要重点发展微分方程、概率论和计算数学。1958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开辟了星际航行的时代,谷超豪敏锐地看到,偏微分方程研究大有可为。当时,偏微分方程在国际上已有多年研究历史,是数学和物理科学、工程科学沟通的桥梁,而国内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1959年,谷超豪从苏联留学归国,无论是能力还是已经取得的成果,都已接近微分几何研究领域的顶峰了,如果继续从事微分几何研究的话,功成名就之日须臾可待。但谷超豪并没有继续微分几何研究,而是带着当时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转向了偏微分方程。
谷超豪的弟子,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说:“其实,当时国际上数学的主流研究方向还是线性方程,花费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可以发很多顶尖的文章。但是谷先生回来后,却把研究方向定在和高速飞行器相关的超音速绕流问题上,属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这在当时是很难的技术难题,现在仍然是很难的尖端技术问题。他带着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就有了重大突破。15年后,当美国的希弗教授得知这些成果后,大为惊奇,因为他刚刚做完了平面机翼超音速绕流解的存在性证明,想不到这个问题早已被谷超豪解决了,而且由他所领导的集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75岁高龄时,他一年发表3篇论文;80岁高龄时,他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85岁高龄,数学、物理相结合的“现代宇宙论”研究,成了他最新沉醉的领域。谷超豪一生完成专著6部、学术论文130篇。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他还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科技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教育功臣奖等重要奖项。2009年,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谈到自己获得的荣誉,谷超豪十分谦虚:“在数学研究上我只是取得了一点点建树,祖国却给了我如此多的荣誉和褒奖,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
完美的“人生方程”
“科研与教学,是我‘人生方程’的纵轴与横轴。”谷超豪1948年浙大留校任教,1953年转至复旦大学直至任副校长,1988年至1993年出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2000年起兼任温州大学校长。为师一生,谷超豪最反对学生叫他“老板”。谷超豪在一次教师会议上严肃指出,如今研究生教育中,有些教授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则称呼导师为“老板”,“这样很不好。”谷超豪表示,教书育人不是商品买卖,没有雇佣关系,何来“老板”一说。“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谷超豪从教60载,培育了包括李大潜等9名院士在内的一批高足,但是他仍然为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殚精竭虑。2010年1月,当谷超豪在人民大会堂接过胡锦涛总书记手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他说:“我希望再做一些事,来回报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对基础科学的重视。”
这些事是什么,具体怎样去做,谷超豪一直在考虑着。谷超豪曾担任过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曾就加强基础研究、发展高等教育、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等方面建言献策。愈至晚年,他心中的一个焦虑也愈发强烈:审阅某些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时,总觉得不太满意。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青年人才?这是他作为一个数学教授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恩师苏步青 先生对他的期待。
同为民盟盟员的苏步青 先生曾对谷超豪有这样的评价:“谷超豪只有一点没有超过老师,就是没有培养出像谷超豪似的学生来。”苏老的评价总是回响在谷超豪耳边,鞭策着他,也捶打着他。而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他,培养杰出的学生不仅需要天赋和好的 老师,还需要有足够的经费吸引人才,需要提供好的环境进行研究。
“在中国北方,现已建成了天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而南方好像缺少这样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学研究中心。能否成立一个以上海为基地,联动周边地区高校与研究所的南方数学研究中心呢?”谷超豪的脑海里,出现了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崭新战略布局——南北呼应,双翼齐飞。
这一想法令谷超豪兴奋不已,老数学工作者的使命意识更让他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在多番学科调研与讨论的基础上,谷超豪提起笔,用写惯数学公式的手,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言辞恳切、发自肺腑的建言信。在信中,他建议,要着眼于学生的培养,着眼于数学学科杰出人才的培养,构造和稳定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团队,营造一个真正依科学规律办事的数学研究。联系上海建设发展的实际,谷超豪提出了在此地建立数学中心的必要和优势所在。
谷超豪的信寄出后不久,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以及中科院同时对在上海成立数学中心一事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建言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批准的消息传来,谷超豪激动万分。因为患病,他其时已近失语,但听到消息,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张开嘴“嗬嗬”连声。在谷超豪身边工作了12年的秘书虞彬的记忆里,那是老人最后的声音。
谷超豪一生最高兴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解决了数学问题,二是看到学生取得成绩。几十年来他教书育人,八十岁时还亲自带研究生。即使在病中,他也在病房里为两位“关门弟子”完成 博士论文预答辩。如今,他不仅仅是亲自带教几个学生,而是力促为更多学子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和机制环境。一批批海内外精英学者将在这里汇集,一批批杰出数学人才将从这里走出,这何尝不是巨大的飞跃和卓越的贡献!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谷超豪曾写下这首诗,87年的人生历程,他始终把钟爱的数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2005年,谷超豪80岁寿辰时,杨振宁这样评价他:“立德、立言、立身三项,谷院士都做到了!”或许,这是对大师的最好评价。
忆时可举首,天上正低眉。此刻,上海数学研究中心正在黄浦江畔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此刻,谷老或许在正在天际含笑俯瞰这片他钟情的热土。
责任编辑:冯鹏飞
忆时可举首 天上正低眉——追思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优秀盟员谷超豪院士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12-07-02
6月24日,“神九”、“蛟龙”双双奏捷;也正是在这一天,谷超豪先生悄然辞世,享年87岁。
28日上午,各界人士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前往上海龙华殡仪馆,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优秀盟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谷超豪同志送别。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杨晓渡、沙海林、尹弘、郑惠强、沈晓明、蒋以任、罗世谦等向谷超豪同志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
人间少了一颗耀眼的科学巨星,然而,天际那颗以谷超豪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仍默默闪耀,永照后人。
科学+民主=谷超豪
小学三年级就体会到循环小数中无限概念的奥妙无穷,中学时就通过《数学园地》等课外书了解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谷超豪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少年时期。当时,爱国救亡成为整个时代的主题。家园被毁,同胞惨死,让他深切地体会到屈辱和愤慨。他一边阅读进步书籍,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一边笃志钻研科学,学习用自然科学改变国家的命运、人们的生活。
追求科学与追求民主,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民族、百姓求解放、谋富强,都是人生当做的“大事”。这两件事,在谷超豪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14岁,少年谷超豪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学校里,他是学生运动的风云人物,还曾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浙江大学学生会的常务理事。
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这让谷超豪知道:除了共产党,还有一个追求进步的组织——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以后,谷超豪开始关心民盟的每一个活动,也逐渐知道了民盟的一些领袖——张澜、沈钧儒、黄炎培、费孝通等都是民盟成员,又知道闻一多、李公朴烈士也是民盟成员。他肃然起敬。
1951年,谷超豪在浙江大学加入民盟组织,还被选为民盟杭州市委委员。他跟老教授谈心,向他们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民盟的作用。苏步青、谈家桢等许多知名教授在他的介绍下加入民盟,后来都成为了民盟的高层领导。
“1953年,我来到复旦大学,复旦的民盟组织非常强,文科有很多如陈望道等知名教授,虽然我的任务已经变了,主要担当教学、科研工作,不再担任盟内职务,但许多年来,我和复旦盟内的许多前辈、民盟上海和中央的多位领导同志,还是常有接触。他们都是我学习的对象,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使我更加了解民盟组织,更加了解党的统一战线。”谷超豪生前曾多次充满感情地回顾在复旦民盟的岁月。
作为一名普通盟员,他积极参加复旦大学民盟组织的活动,关心着复旦民盟组织的发展和青年盟员的成长。在民盟的重大纪念活动上,他对盟员讲起自己年少时的革命斗争经历:参加“科学工作者协会”,团结上层科学家,保全科研机构;解放前夕策反雷达所,团结职工,实施起义。他的传奇人生,吸引了一批批青年学者加入民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贡献力量。
2005年,谷超豪为上海民盟题字:祝愿中国民主同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数苑从来思不停
数学是谷超豪一生的事业。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绝大多数人眼中艰深的“百慕大三角”,却成就了谷超豪生命中的“黄金三角”,令他求索不息。
谷超豪是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参与编制者之一。当时,他和一些学者联合提出数学领域要重点发展微分方程、概率论和计算数学。1958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开辟了星际航行的时代,谷超豪敏锐地看到,偏微分方程研究大有可为。当时,偏微分方程在国际上已有多年研究历史,是数学和物理科学、工程科学沟通的桥梁,而国内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1959年,谷超豪从苏联留学归国,无论是能力还是已经取得的成果,都已接近微分几何研究领域的顶峰了,如果继续从事微分几何研究的话,功成名就之日须臾可待。但谷超豪并没有继续微分几何研究,而是带着当时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转向了偏微分方程。
谷超豪的弟子,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说:“其实,当时国际上数学的主流研究方向还是线性方程,花费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可以发很多顶尖的文章。但是谷先生回来后,却把研究方向定在和高速飞行器相关的超音速绕流问题上,属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这在当时是很难的技术难题,现在仍然是很难的尖端技术问题。他带着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就有了重大突破。15年后,当美国的希弗教授得知这些成果后,大为惊奇,因为他刚刚做完了平面机翼超音速绕流解的存在性证明,想不到这个问题早已被谷超豪解决了,而且由他所领导的集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75岁高龄时,他一年发表3篇论文;80岁高龄时,他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85岁高龄,数学、物理相结合的“现代宇宙论”研究,成了他最新沉醉的领域。谷超豪一生完成专著6部、学术论文130篇。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他还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科技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教育功臣奖等重要奖项。2009年,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谈到自己获得的荣誉,谷超豪十分谦虚:“在数学研究上我只是取得了一点点建树,祖国却给了我如此多的荣誉和褒奖,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
完美的“人生方程”
“科研与教学,是我‘人生方程’的纵轴与横轴。”谷超豪1948年浙大留校任教,1953年转至复旦大学直至任副校长,1988年至1993年出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2000年起兼任温州大学校长。为师一生,谷超豪最反对学生叫他“老板”。谷超豪在一次教师会议上严肃指出,如今研究生教育中,有些教授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则称呼导师为“老板”,“这样很不好。”谷超豪表示,教书育人不是商品买卖,没有雇佣关系,何来“老板”一说。“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谷超豪从教60载,培育了包括李大潜等9名院士在内的一批高足,但是他仍然为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殚精竭虑。2010年1月,当谷超豪在人民大会堂接过胡锦涛总书记手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他说:“我希望再做一些事,来回报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对基础科学的重视。”
这些事是什么,具体怎样去做,谷超豪一直在考虑着。谷超豪曾担任过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曾就加强基础研究、发展高等教育、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等方面建言献策。愈至晚年,他心中的一个焦虑也愈发强烈:审阅某些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时,总觉得不太满意。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青年人才?这是他作为一个数学教授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恩
同为民盟盟员的
“在中国北方,现已建成了天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而南方好像缺少这样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学研究中心。能否成立一个以上海为基地,联动周边地区高校与研究所的南方数学研究中心呢?”谷超豪的脑海里,出现了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崭新战略布局——南北呼应,双翼齐飞。
这一想法令谷超豪兴奋不已,老数学工作者的使命意识更让他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在多番学科调研与讨论的基础上,谷超豪提起笔,用写惯数学公式的手,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言辞恳切、发自肺腑的建言信。在信中,他建议,要着眼于学生的培养,着眼于数学学科杰出人才的培养,构造和稳定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团队,营造一个真正依科学规律办事的数学研究。联系上海建设发展的实际,谷超豪提出了在此地建立数学中心的必要和优势所在。
谷超豪的信寄出后不久,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以及中科院同时对在上海成立数学中心一事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建言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批准的消息传来,谷超豪激动万分。因为患病,他其时已近失语,但听到消息,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张开嘴“嗬嗬”连声。在谷超豪身边工作了12年的秘书虞彬的记忆里,那是老人最后的声音。
谷超豪一生最高兴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解决了数学问题,二是看到学生取得成绩。几十年来他教书育人,八十岁时还亲自带研究生。即使在病中,他也在病房里为两位“关门弟子”完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谷超豪曾写下这首诗,87年的人生历程,他始终把钟爱的数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2005年,谷超豪80岁寿辰时,杨振宁这样评价他:“立德、立言、立身三项,谷院士都做到了!”或许,这是对大师的最好评价。
忆时可举首,天上正低眉。此刻,上海数学研究中心正在黄浦江畔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此刻,谷老或许在正在天际含笑俯瞰这片他钟情的热土。
责任编辑:冯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