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八方才俊
民盟盟员陈温福、张凤阁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22-02-2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于2018年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肯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工作成绩,提出殷切期望。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启动并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0个团队入选。其中,我市盟员陈温福院士负责的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教师团队、张凤阁教授负责的沈阳工业大学高品质永磁(特种)电机系统及在大型风力发电中应用研究教师团队入选。
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记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作物学教师团队”
作物学教师团队依托于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起点可以追溯到1938年创建的上海复旦大学农艺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并入沈阳农学院,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团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陈温福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来,团队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在陈温福院士带领下,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作物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示范转化中心。
师德师风 实绩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塑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先后获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团队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等荣誉78项。辽中水稻试验站暨院士工作站获批为辽宁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批现场教学点。
教育教学 成果显著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质量监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2门,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3名教师在教学比赛中获奖。培养博士后18人,博士92人,硕士226人,留学生3人。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各1篇、优秀硕士论文3篇。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22篇,参加国际会议23人次,7名博士生到国外联合培养。获省市校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43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49人次。
科研创新 有所突破
按照大师导向、引育并重、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团队攻关、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思路,开展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创新性研究。新增课题185项,总经费2.73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课题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重点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71篇,出版教材及著作24部;国审品种10个,省审品种34个;制定标准、规程26项,获国家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北方主要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保护性耕作、资源高效利用、抗逆性遗传与生理基础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一等奖励22项。
就业创业 成效斐然
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双重管理制度和本科一年级进入科研团队的培养计划,将“自主学习”和“社团活动”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项目386项,获得各级奖励215项,近5年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项,省级项目37项,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等36项。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考研率43.9%~58.2%,研究生年均就业率96.9%。近5年有14名博士、32名硕士和83名本科毕业生到新疆、西藏、内蒙等边疆地区工作,为其他学生建设边疆和服务基层坚定了信念和方向。
社会服务 振兴乡村
研发推广实用新型耕作栽培技术61项,其中“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和“秸秆炭基肥利用增效技术”分别入选2019和2020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技术;转让专利和品种权17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在5000万亩以上,在适宜地区覆盖率超过60%。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结合科研和服务乡村项目,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累计超过11万人次。31名教师担任科技顾问等,5名教师获得省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团队建设 优化结构
本着适度规模、质量优先、引育并重、以强扶弱的原则,从国内外选聘青年教师20人,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端人才12人,1人当选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入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多人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学科排名持续提升,第四轮学科评估提升至第9名,2019年学科进入辽宁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拓展领域 交叉学科
针对北方秸秆直接还田难、焚烧污染严重、土壤碳库匮缺、质量提升乏力等问题,本世纪初陈温福院士率先开拓了秸秆炭化新研究领域,构建了集减施化肥、培肥地力、增加碳汇与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一体,保护黑土地与碳达峰碳中和有机结合的秸秆炭化还田理论与技术。2019年创办了专业期刊BIOCHAR,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4月正式被SCI数据库收录。创立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组建生物炭研究院,举办第一届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建议设置“生物质科学与技术”二级交叉学科,为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忘教师初心,做国家需要的科研,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记沈阳工业大学张凤阁教师团队
沈阳工业大学张凤阁教授领衔的高品质永磁(特种)电机系统及在大型风力发电中应用研究教师团队,紧盯国家核心装备及大国重器对高品质永磁电机的重大需求,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开展高品质永磁电机和特种电机系统及其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点土成金”,努力把我国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永磁电机产业优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永磁电机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领军人才。张凤阁教授带领团队始终坚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用实干与担当诠释报国情怀,在科研与育人的道路上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团队负责人张凤阁教授是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学科评议组成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近年来获得辽宁省首批特聘教授、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辽宁省首批学术头雁和辽宁省高层次人才等重要人才培养计划。
一、开拓创新,至诚报国,努力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高性能电机在国家能源供应和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性能永磁电机和特种电机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在新能源发电中的推广应用研究工作,较好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对高性能永磁电机的迫切需求,助力我国永磁电机和风力发电行业发展,为改变我国廉价出口稀土材料、高价进口永磁电机的被动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团队聚焦国家在风能利用、石化装备、矿山开采和风机水泵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需求,承担了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或国际级科研项目数十项,重点开展了极端条件下超高速和超低速高品质永磁电机关键问题及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研究,攻克了许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制的高品质永磁电机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家高端装备对高性能电驱动的重大需求,而且部分产品还出口到国外发达国家,改变了我国高品质永磁电机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在本学科TOP期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二百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六十余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十余部,规范了永磁电机研发和行业行为;研究成果在众多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二十项。
二、志同道合,凝心聚力,倾心打造国字号精英团队
团队带头人张凤阁教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近四十载,科研和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同事和学生们的眼中,张凤阁教授是个“工作狂”,几乎没有休息日和寒暑假,除了到外地出差,每天早上总是最先一个到办公室,每天晚上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为保障团队健康发展,他提出并践行了“寻路、赶路、带路、让路”四路并进、促进团队成员协同成长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很好地发挥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师资的优势和特点,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顺畅通道,促进了团队成员持续协同发展。作为团队带头人和国内电机学科的知名教授,在不同时期为团队的科研寻路、引路、带路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其团队中的核心青年骨干教师互帮互学、砥砺前行、勤奋赶路,得到了迅速成长,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高层次人才等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十余人次。由于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成果突出,该团队早在2011年就获批了教育部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极端条件下新型永磁电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成为我国电机学科获批的唯一的教育部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也是辽宁省属工科院校获批的第一个教育部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
三、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全力培养发展急需高端人才
一流之师方育一流之士,团队长期坚持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相统一,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至诚报国之志,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团队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等各个环节,通过讲述唐任远院士等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和丰富成果,弘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团队积极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国家电机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创新进行本硕博三级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国内外电机同行高度认可的教学成果:团队所支撑的电气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3门,电机及其控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十余项。近年来,团队已为国内电机行业培养了三千余名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大多已成为国家电机行业的领军人才和绝对的技术骨干,有的主持或参与研发了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高精密电驱系统,有的主持或参与研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发电机组等,成为了推动国家电机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高端专门技术人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书育人,科技报国,是沈阳工业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心怀国家、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高尚情操,必将带领和激励更多优秀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团队培养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曼
民盟盟员陈温福、张凤阁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22-02-2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于2018年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肯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工作成绩,提出殷切期望。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启动并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0个团队入选。其中,我市盟员陈温福院士负责的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教师团队、张凤阁教授负责的沈阳工业大学高品质永磁(特种)电机系统及在大型风力发电中应用研究教师团队入选。
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记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作物学教师团队”
师德师风 实绩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塑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先后获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团队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等荣誉78项。辽中水稻试验站暨院士工作站获批为辽宁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批现场教学点。教育教学 成果显著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质量监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2门,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3名教师在教学比赛中获奖。培养博士后18人,博士92人,硕士226人,留学生3人。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各1篇、优秀硕士论文3篇。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22篇,参加国际会议23人次,7名博士生到国外联合培养。获省市校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43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49人次。

科研创新 有所突破
按照大师导向、引育并重、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团队攻关、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思路,开展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创新性研究。新增课题185项,总经费2.73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课题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重点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71篇,出版教材及著作24部;国审品种10个,省审品种34个;制定标准、规程26项,获国家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北方主要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保护性耕作、资源高效利用、抗逆性遗传与生理基础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一等奖励22项。就业创业 成效斐然
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双重管理制度和本科一年级进入科研团队的培养计划,将“自主学习”和“社团活动”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项目386项,获得各级奖励215项,近5年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项,省级项目37项,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等36项。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考研率43.9%~58.2%,研究生年均就业率96.9%。近5年有14名博士、32名硕士和83名本科毕业生到新疆、西藏、内蒙等边疆地区工作,为其他学生建设边疆和服务基层坚定了信念和方向。社会服务 振兴乡村
研发推广实用新型耕作栽培技术61项,其中“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和“秸秆炭基肥利用增效技术”分别入选2019和2020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技术;转让专利和品种权17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在5000万亩以上,在适宜地区覆盖率超过60%。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结合科研和服务乡村项目,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累计超过11万人次。31名教师担任科技顾问等,5名教师获得省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团队建设 优化结构
本着适度规模、质量优先、引育并重、以强扶弱的原则,从国内外选聘青年教师20人,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端人才12人,1人当选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入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多人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学科排名持续提升,第四轮学科评估提升至第9名,2019年学科进入辽宁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拓展领域 交叉学科
针对北方秸秆直接还田难、焚烧污染严重、土壤碳库匮缺、质量提升乏力等问题,本世纪初陈温福院士率先开拓了秸秆炭化新研究领域,构建了集减施化肥、培肥地力、增加碳汇与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一体,保护黑土地与碳达峰碳中和有机结合的秸秆炭化还田理论与技术。2019年创办了专业期刊BIOCHAR,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4月正式被SCI数据库收录。创立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组建生物炭研究院,举办第一届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建议设置“生物质科学与技术”二级交叉学科,为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忘教师初心,做国家需要的科研,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记沈阳工业大学张凤阁教师团队
沈阳工业大学张凤阁教授领衔的高品质永磁(特种)电机系统及在大型风力发电中应用研究教师团队,紧盯国家核心装备及大国重器对高品质永磁电机的重大需求,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开展高品质永磁电机和特种电机系统及其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点土成金”,努力把我国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永磁电机产业优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永磁电机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领军人才。张凤阁教授带领团队始终坚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用实干与担当诠释报国情怀,在科研与育人的道路上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团队负责人张凤阁教授是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学科评议组成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近年来获得辽宁省首批特聘教授、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辽宁省首批学术头雁和辽宁省高层次人才等重要人才培养计划。


高性能电机在国家能源供应和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性能永磁电机和特种电机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在新能源发电中的推广应用研究工作,较好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对高性能永磁电机的迫切需求,助力我国永磁电机和风力发电行业发展,为改变我国廉价出口稀土材料、高价进口永磁电机的被动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团队聚焦国家在风能利用、石化装备、矿山开采和风机水泵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需求,承担了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或国际级科研项目数十项,重点开展了极端条件下超高速和超低速高品质永磁电机关键问题及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研究,攻克了许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制的高品质永磁电机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家高端装备对高性能电驱动的重大需求,而且部分产品还出口到国外发达国家,改变了我国高品质永磁电机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在本学科TOP期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二百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六十余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十余部,规范了永磁电机研发和行业行为;研究成果在众多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二十项。
二、志同道合,凝心聚力,倾心打造国字号精英团队
团队带头人张凤阁教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近四十载,科研和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同事和学生们的眼中,张凤阁教授是个“工作狂”,几乎没有休息日和寒暑假,除了到外地出差,每天早上总是最先一个到办公室,每天晚上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为保障团队健康发展,他提出并践行了“寻路、赶路、带路、让路”四路并进、促进团队成员协同成长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很好地发挥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师资的优势和特点,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顺畅通道,促进了团队成员持续协同发展。作为团队带头人和国内电机学科的知名教授,在不同时期为团队的科研寻路、引路、带路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其团队中的核心青年骨干教师互帮互学、砥砺前行、勤奋赶路,得到了迅速成长,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高层次人才等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十余人次。由于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成果突出,该团队早在2011年就获批了教育部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极端条件下新型永磁电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成为我国电机学科获批的唯一的教育部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也是辽宁省属工科院校获批的第一个教育部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
三、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全力培养发展急需高端人才
一流之师方育一流之士,团队长期坚持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相统一,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至诚报国之志,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团队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等各个环节,通过讲述唐任远院士等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和丰富成果,弘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团队积极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国家电机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创新进行本硕博三级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国内外电机同行高度认可的教学成果:团队所支撑的电气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3门,电机及其控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十余项。近年来,团队已为国内电机行业培养了三千余名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大多已成为国家电机行业的领军人才和绝对的技术骨干,有的主持或参与研发了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高精密电驱系统,有的主持或参与研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发电机组等,成为了推动国家电机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高端专门技术人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书育人,科技报国,是沈阳工业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心怀国家、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高尚情操,必将带领和激励更多优秀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团队培养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