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八方才俊
扶贫路上追梦人
记郑州果树研究所挂职干部田莉莉博士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20-07-15
人物简介:田莉莉,女,民盟盟员,果树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第18、19批博士服务团,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协管农业农村工作。挂职期间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为当地果树提质增效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领航新梦想,新梦想赋予新使命。“能有机会参与并见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利用所学为贫困地区做点事情,累并快乐着!” 田莉莉博士回忆起在贵州扶贫的日子,脸上挂满幸福。
2017年12月,田莉莉参加了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到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挂任副县长。沿河是贵州省14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当时全县贫困人口还有7.8万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接到任务时,她的孩子正读高三,突患脑溢血的母亲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毅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了一段扶贫新征程。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根据政府分工安排,田莉莉协管农业农村工作,主要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时正值贵州省大力度调减玉米时期,调减后的土地“种什么、怎么种”成了困扰老百姓的难题。刚到沿河不久,她就主动请缨开展全面产业现状调研。沿河县海拔落差大,基础设施落后,从县城到北部乡镇至少需要在弯多坡陡的山路上颠簸4个小时。“既然来了就想在这里做点事情”一句话消除了大家的疑虑,于是,她开始在一个个山村里穿梭,查看一个个产业基地,一边就一些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为老百姓答疑解惑,一边就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言献策。除了她挂职的沿河县,德江、碧江、江口、松桃等周边区县的农业部门也都喜欢向她咨询、讨论问题,她也总是不遗余力提供帮助,乐此不疲。“既然来了,就想帮大家做点事情,能多帮一点就多帮一点吧”,田莉莉随口说过的一句话。让当地干部至今深受感动。
沙子空心李是沿河县一种传统特色水果,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田莉莉在调研中发现,该产业存在管理粗放、 发展过速等问题。于是她与农业主管部门一起认真分析,针对如何推动空心李“裂变式”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当地政府迅速组建了空心李提质增效工作专班。作为常务副组长,田莉莉多次组织专班会议,积极与各级领导沟通,从谋全局到抓具体,一个都不能少。连续两年,她都主动参与了基地布局、生产管理、赏花采果活动的组织策划,指导并参与了“李王争霸”评比等系列活动。由于“李子王”重视科学管护,他们不但能得到政府给予的奖励,果品价格也比市场价要高出4-5元/公斤,从而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发挥了“种植大户”、“技术能人”等的乡土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效带动了当地近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引进品种技术,论文写在大地
2017年以前,沿河农业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到任以后,她第一时间与当地领导和专家沟通,因地制宜推动政产学研合作,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带领大家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授课指导等形式,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力。在她的积极联络和建议下,派出单位高度重视,多次派专家赴黔进行技术指导,并与沿河县政府合作建成示范基地500余亩,将30多个李、桃、梨等果树新优品种引进沿河。
万事开头难,建基地是个充满艰辛的过程。除了筹措资金,当时有的村民不愿出租土地,有的干部群众对新事物缺乏了解和信心,有时,刚修好的产业路突然被山洪冲垮,刚成活的小树苗被牛羊啃食……,在基层,遇到的问题丰富而具体。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从挖坑栽种,到浇水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她都全程参与,认真指导,确保每个技术环节都能落实到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成功引进,不仅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以位于黑水镇的260亩桃成果示范基地一期工程为例,通过利益分红、优先使用贫困户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帮助 18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只要心底无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就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谈及工作感受,田莉莉如是说。作为一名挂职干部,她立足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主动作为。用“博士”之匠心精神,把“论文”写在绿水青山。
真心帮扶,逐梦前行
“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把他乡作故乡”。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田莉莉积极投身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动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的“大梦”,用心用情,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积极奉献。在追梦的路上,她一路帮扶,一路收获。两年下来,她对农业农村工作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和切身的体会,对所从事的“三农”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激情。“扶贫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段经历将是我生命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有机会参与并见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利用所学为贫困地区做点事情,累并快乐着!”,回忆起在贵州两年的扶贫经历,她的脸上挂满幸福。
“帮扶一阵子,牵挂一辈子。” 离开沿河几个月了,她还不忘关注沿河。如今,她和乡亲们一起种下的梨、桃树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淳朴善良的沿河人民还会不时向她传递丰收的喜悦。在她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引进为沿河原本保守滞后的传统农业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作为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沿河的脱贫攻坚任务目前还十分艰巨。在那遥远的大山的深处,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干部群众还在继续日夜奋战,她对沿河的牵挂,依旧深情。


责任编辑:民盟河南省委
扶贫路上追梦人
记郑州果树研究所挂职干部田莉莉博士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http://www.mmzy.org.cn [大] [小] 2020-07-15
人物简介:田莉莉,女,民盟盟员,果树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第18、19批博士服务团,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协管农业农村工作。挂职期间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为当地果树提质增效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领航新梦想,新梦想赋予新使命。“能有机会参与并见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利用所学为贫困地区做点事情,累并快乐着!” 田莉莉博士回忆起在贵州扶贫的日子,脸上挂满幸福。
2017年12月,田莉莉参加了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到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挂任副县长。沿河是贵州省14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当时全县贫困人口还有7.8万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接到任务时,她的孩子正读高三,突患脑溢血的母亲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毅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了一段扶贫新征程。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根据政府分工安排,田莉莉协管农业农村工作,主要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时正值贵州省大力度调减玉米时期,调减后的土地“种什么、怎么种”成了困扰老百姓的难题。刚到沿河不久,她就主动请缨开展全面产业现状调研。沿河县海拔落差大,基础设施落后,从县城到北部乡镇至少需要在弯多坡陡的山路上颠簸4个小时。“既然来了就想在这里做点事情”一句话消除了大家的疑虑,于是,她开始在一个个山村里穿梭,查看一个个产业基地,一边就一些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为老百姓答疑解惑,一边就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言献策。除了她挂职的沿河县,德江、碧江、江口、松桃等周边区县的农业部门也都喜欢向她咨询、讨论问题,她也总是不遗余力提供帮助,乐此不疲。“既然来了,就想帮大家做点事情,能多帮一点就多帮一点吧”,田莉莉随口说过的一句话。让当地干部至今深受感动。
沙子空心李是沿河县一种传统特色水果,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田莉莉在调研中发现,该产业存在管理粗放、 发展过速等问题。于是她与农业主管部门一起认真分析,针对如何推动空心李“裂变式”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当地政府迅速组建了空心李提质增效工作专班。作为常务副组长,田莉莉多次组织专班会议,积极与各级领导沟通,从谋全局到抓具体,一个都不能少。连续两年,她都主动参与了基地布局、生产管理、赏花采果活动的组织策划,指导并参与了“李王争霸”评比等系列活动。由于“李子王”重视科学管护,他们不但能得到政府给予的奖励,果品价格也比市场价要高出4-5元/公斤,从而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发挥了“种植大户”、“技术能人”等的乡土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效带动了当地近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引进品种技术,论文写在大地
2017年以前,沿河农业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到任以后,她第一时间与当地领导和专家沟通,因地制宜推动政产学研合作,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带领大家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授课指导等形式,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力。在她的积极联络和建议下,派出单位高度重视,多次派专家赴黔进行技术指导,并与沿河县政府合作建成示范基地500余亩,将30多个李、桃、梨等果树新优品种引进沿河。
万事开头难,建基地是个充满艰辛的过程。除了筹措资金,当时有的村民不愿出租土地,有的干部群众对新事物缺乏了解和信心,有时,刚修好的产业路突然被山洪冲垮,刚成活的小树苗被牛羊啃食……,在基层,遇到的问题丰富而具体。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从挖坑栽种,到浇水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她都全程参与,认真指导,确保每个技术环节都能落实到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成功引进,不仅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以位于黑水镇的260亩桃成果示范基地一期工程为例,通过利益分红、优先使用贫困户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帮助 18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只要心底无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就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谈及工作感受,田莉莉如是说。作为一名挂职干部,她立足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主动作为。用“博士”之匠心精神,把“论文”写在绿水青山。
真心帮扶,逐梦前行
“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把他乡作故乡”。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田莉莉积极投身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动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的“大梦”,用心用情,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积极奉献。在追梦的路上,她一路帮扶,一路收获。两年下来,她对农业农村工作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和切身的体会,对所从事的“三农”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激情。“扶贫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段经历将是我生命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有机会参与并见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利用所学为贫困地区做点事情,累并快乐着!”,回忆起在贵州两年的扶贫经历,她的脸上挂满幸福。
“帮扶一阵子,牵挂一辈子。” 离开沿河几个月了,她还不忘关注沿河。如今,她和乡亲们一起种下的梨、桃树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淳朴善良的沿河人民还会不时向她传递丰收的喜悦。在她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引进为沿河原本保守滞后的传统农业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作为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沿河的脱贫攻坚任务目前还十分艰巨。在那遥远的大山的深处,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干部群众还在继续日夜奋战,她对沿河的牵挂,依旧深情。
责任编辑:民盟河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