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农”教授
——访全国人大代表陆銮眉

人物名片:
她,是花卉界的“魔法师”,让田间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花苞,在千家万户悄然绽放,摇曳生姿;她,是半路出家的高校教授,却每每风趣自嘲“花农”,带着高校学子在园艺花卉的芬芳世界里不断摸索创新;她,更是屡献良策的政协委员,以自己独特的专业视角,为漳州这座生态之城平添一抹绿色。
她,就是陆銮眉。民盟漳州市委会副主委、闽南师范大学总支主委。现任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政协漳州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委员、福建省花卉协会鲜切花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热带作物学会理事、漳州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漳州市花卉协会副会长。2009年被漳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五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3年被评为“福建省三八红旗手”;2018年2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爱花,识花,懂花,自幼与花结缘的陆銮眉长期醉心于花卉科研、教学与推广,下得了灼灼花田,上得了三尺讲台,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理生态及产后保鲜、种植设计等方面造诣颇深,主持和参与相关科研项目30多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得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推广鲜切花栽培技术9项,培育花卉新品种一个,申请专利2项。
青春无悔醉花阴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老舍在他的作品《养花》中这样说。而一个爱花的人,必然都有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受父亲影响,陆銮眉打小就爱花,“我父亲爱种花,在家里楼顶的小阳台,种满了菊花、百合花,小时候看到就觉得很漂亮,很喜欢”。高考填报志愿时,本来想成为设计师的陆銮眉偶然看到,南京农业大学居然有个叫观赏园艺的专业,顿时心花怒放,“哇,这个专业有花啊,我太高兴了,就报这个!”陆銮眉当下就推翻了原来的志愿,并很快被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家人都惊呆了,“没有一个人相信,怎么会有农业大学的通知书?有没有搞错?”
“我一直都很喜欢花啊,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于当初的选择,尽管家人、同学很多不理解,但陆銮眉依旧满心欢喜。1990年,大学毕业的陆銮眉到福建省热带科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陆銮眉获得一个公派出国学习的机会,到世界第三大鲜花生产国哥伦比亚学习月季的栽培和采后保鲜技术,“三个月,每天早晨五点就跟企业的工人一起下地,从栽种,到培育,到采收,全程跟下来”。
回国后,陆銮眉就萌生了自己种鲜切花的念头,并获得了单位领导的支持,在芗城天宝五峰农场的一小块地上,开始尝试鲜切花的科技推广项目。在月季花田里,总能看到一个瘦小身影,在太阳底下孜孜不倦的忙碌着,修剪花枝、打芽,还要教工人,“刚开始,真的很辛苦,完全是凭着热血在干!”功夫不负有心人,陆銮眉栽培出来的月季花品质很高,很快就在漳州市区仅有的几家花店打开了销路,福州、厦门的鲜花批发商也慕名而来。“两年实践下来,我们完全弄清楚了月季的脾气,一株花修剪完,平均可以产十几朵花,还能把花期调控到情人节前一周上市”,陆銮眉颇为自豪地说,当时甚有北京、上海、福州的客户,慕名前来订购她们的月季花。
陆銮眉爱花,更乐于在花丛钻研,不断创新品种,创新技术,“毕竟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所以会去关注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成功在国内率先开发推广金鸟赫蕉、姜荷花、火红鸟、龙船花、高山羊齿等花卉新品种,她先后主持和参与了3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赫蕉切花新品种引(育)种与种苗繁育”获200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木本切花植物-龙船花的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获201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花卉新品种火红鸟选育与应用推广”获201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姜荷花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获2014年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将研发的花卉新品种、新技术通过中国花卉博览会和海峡两岸花博会进行推广,累计获奖30多项。仅2017年9月参加在银川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就获得4个奖项,其中,培育的姜荷花新品种“长泰红”获得金奖。
三尺讲坛育新人
爱花的人常常懂得感恩、知足、常乐,对待生活有耐心,并且能够在种花、养花的日子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待生活的每一次改变,也能欣然接受,并努力做好。
从1998年到2008年,陆銮眉不但种花,还开起了花店。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的命运角色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2003年陆銮眉受邀来漳州师院(闽南师大前身)授课,“他们缺园林规划设计的老师,找我兼课,上插花、花卉等一些课程。”对于陆銮眉来说,教师一直是个神圣的职业。可她毕业离开学校多年,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市场间,尽管实践经验很丰富,却不知能否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将自己一身所学倾囊传授给学生。
不同于理论功底扎实的“学院派”老师,陆銮眉可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派”。为人风趣的她,常常向学生自嘲,自己可不是什么教授,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农”。她早年那些生动实践案例,深受学生欢迎。
“漳州冬季温暖,有明显的区域优势,适合反季节栽培,1993开始我就开始尝试多种花卉的反季节栽培。唐菖蒲非常适合的切花品种,但是没有种过,于是找来了大学的花卉学,根据书本理论,从种下去到采收需要4个月,我打算在春节上市,9月份就种植下去,没想到11月份就开花了”,这个故事成了陆銮眉跟学生分享的反面教材,因为忘记了教科书所说的是温带气候,而漳州是亚热带气候,她因此差点赔得血本无归,“11月份恰好是鲜花销售最淡的季节,开了满园的花,没办法采摘,连种球钱都没卖回来”。陆銮眉经常跟学生讲,花卉生产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这就是理论跟实践的最后一里路。
2008年,陆銮眉关掉了自己开了十年的花店,潜心教学。“走进课堂,来当老师,其实我很开心,以前我的知识传播面很窄,只能说受益的是个体,数量有限。我现在当老师后,我可以把我知道的这些知识、理念,一届一届的传承下去!”站在三尺讲台,陆銮眉一边教着学生,一边像学生一样,学着怎么当一个好老师。除了教学她还成为了校级创新团队“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生态配置”、“特色专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园艺专业)、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花卉研究所等项目的负责人。
发挥特长履好职
近年来,绿色成了漳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漳州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定位,积极探索“生态+”模式,推动生态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等融合,不断延展“生态+”效益。
作为民盟漳州市委副主委和市政协委员,陆銮眉依托市“两会”平台,每年都会围绕花卉产业、行业发展及城市建设中的难点、热点撰写提案,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我们的知识体系决定了我们的眼界,所以我每年的提案,主要是围绕漳州生态发展的一个整体定位,再尽量结合我们的专业来写”。
陆銮眉代表个人或盟组织先后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闽台兰花产业合作,共推转型升级的建议”、“发展现代花卉业,促进产业升级”、“关于促进我市金线莲产业良性发展的建议”、“关于推进城市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建议”、“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关于科学推进闽南水乡建设的建议”、“改进城市绿化工作,提高防抗台风能力的建议”等均被采纳,同时多次参与民盟福建省委会重大课题的调研,社会反响很好。
“我自己跟花卉业比较密切,这些提案都是当时业界比较热的话题,无论是兰花,还是金线莲,当时产业都非常好”,陆銮眉说,在一个产业很热门,很多人进入这个产业时,往往就得预防该产业膨胀发展,产品良莠不齐,市场盲目扩张,“我们盟员多次下企业、农户以及到厦门、漳州的市场走访调研,然后提出建议,就是希望这个产业和市场能够良性发展。”对于当下的城市建设,陆銮眉更希望通过自己一些专业角度的建议,让这座生态之城更加美好,“就是发挥我的专长,为漳州的生态+发展贡献一份的力量。”
责任编辑:石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