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创新绩 学术服务赢赞誉
——记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刘昌俊教授
刘昌俊,男,1964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汉族,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先进纳米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天津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常务委员,政协天津市第十二届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天津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学工程与技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Applied Catalysis B、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燃料化学学报编委,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 Technology、CO2论坛顾问。
勇于学习实践 不断开拓奋进
刘昌俊于1985年7月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同年考取大连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当年天津大学化工系发起与国内几所化工院校交换培养硕士研究生,他被交换来到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知名学者黄鸿鼎教授指导下,开展折流杆冷凝器开发研究,成果获得中石化应用。这项研究工作,从基础到工业应用,常常需要他跑设计院、去工厂一线、连续48小时实验,刘昌俊因此得到了全面的训练。硕士毕业后,他来到天津市染料化学第九厂工作一年。他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工人师傅学技术、学操作,在车间摸爬打滚,熟悉了染料生产工艺的关键,得到了生产实际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1989年9月,刘昌俊回到天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我国化学工艺学科开拓者陈洪钫教授。面对结晶过程模拟,他勇于挑战难题,在没有经费买软件的情况下,自学计算机语言,自行编程序、搞计算,在理论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早期在大连工学院、天津大学获得的锻炼,特别是实验操作和编程技巧,让刘昌俊在后来的研究工作受益很多。比如,1994年他来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当时实验室经常需要截断长石英管,需要去学校车间排队加工,有时候需要等上好几天。刘昌俊利用在大连工学院学习到的用锉刀截断石英管小手艺,很快将石英管一段段截断,节省了时间和经费。他踏实的工作方式方法,得到美国导师的赏识。刘昌俊说,我们的科研,一定要面向国内工业需要,要解决实际问题,大学教育要接地气。他感到,现在的学生从小实践机会太少,到了大学,实习锻炼也越来越流于形式。他认为,这样的局面需要尽快改变。刘昌俊自己也亲力亲为,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努力增加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潜心基础前沿 努力创新立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能源、环境与资源相关问题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化学工作者首要工作任务。1993年3月,刘昌俊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天津大学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他勇于挑战自我,选择了与能源、环境与资源问题紧密相关的小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活化这一难题作为主攻方向。面对这一全新研究课题,他从零开始,重新学习。1994年刘昌俊来到俄克拉荷马大学,开始探讨等离子体催化活化甲烷研究,这是一个当时还相对新的研究方向,刘教授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摸索出一个等离子体结合分子筛催化剂活化甲烷的新途径。1998年,刘昌俊到瑞士ABB公司工作,继续开展等离子体活化转化甲烷二氧化碳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等离子体甲烷二氧化碳活化转化直接合成醋酸以及二氧化碳负离子为二氧化碳快捷转化高效途径,这一研究近年还继续得到同行的关注。1998年11月,刘昌俊坦然面对工资收入数十倍的落差,响应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感召回国服务,再一次面对研究方向的调整选择,同时还要面对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缺乏仪器装备等等诸多难题。刘昌俊继续选择等离子体活化小分子这一前沿方向,同时开始探讨等离子体制备催化剂与纳米材料这一全新交叉课题。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难题,刘昌俊与瑞士ABB公司开展合作研究,从ABB公司获得十几万美元的经费资助,同时获得二十余万美元的实验装备支持,很快实现了在国内科研工作的起步,同时带动学校相关学科从低谷中走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优势学科。
近二十年来,刘昌俊潜心基础研究,深入细致研究等离子体制备催化剂与纳米材料相关科学问题,以回答好为什么等离子体行、怎么行的问题,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难于表述。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在催化剂尺度、结构控制与活性改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已经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一个很好的催化剂模型参照体系。现在,他的实验室围绕等离子体催化剂制备,进一步拓展往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制备发展,并结合3D打印开发出系列催化剂制备新技术。实验室已经成为天津大学能源化工、合成生物学等相关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创新团队成员,为相关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来天津大学参观交流,来访者包括美国奥巴马总统智囊团。实验室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的成果被选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验收考核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为中心成立做出了贡献。
学术服务做奉献教书育人立新功
刘昌俊热爱教师岗位。在繁忙的科研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好本科教学工作。他认为在工业部门的实际锻炼,为自己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从工厂实际生产流程,选择事例,让学生得到生产第一手资料,同时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他还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小实验,让每一位学生有直接参与的实践机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因材施教,为研究生选择好研究课题。面对交叉学科基础研究难题,常常亲力亲为。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很多研究是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开展的。如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合作,首次发现单一氧化铟同时具备二氧化碳活化与选择加氢高活性;与奥胡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的合作也已发展出具原创性的聚合多肽负载催化剂体系。刘昌俊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毕业研究生分布在中石化、中石油、神华、Johnson Matthey、中科院、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毕业研究生获得的人才称号包括: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青年长江学者、钱江学者、黄山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
刘昌俊在重视科研合作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学术服务。他认为,教学科研体现人生价值,学术服务赢得国际声誉。2000年8月,刘昌俊争取到在美国化学会春季会议组织主持温室气体利用研讨会的机会,打开了在美国办研讨会的局面,提升了天津大学学术影响,同时促进了国内相关学科人才发展。2002年3月,他第一次成功举办的美国化学会研讨会,获得很大反响,得到了备受关注的Science期刊的报道。随后,刘昌俊每两年在美国化学会春季或者秋季会议上组织一次研讨会。2005年,被推选为国际二氧化碳利用大会第十届大会主席;2006年,再被美国化学会燃料化学分会选为2010年程序主席。数百位国际知名学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刘昌俊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刘昌俊还特别注意安排国内相关高校、中科院院所学者做报告,利用美国化学会国际影响力,为一些国内年轻学者创造了展示成果的国际舞台。他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深深的自豪,也希望有更多年轻学者加入到国际学术服务队伍中来,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学术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贴近基层参政议政做贡献
2003年,刘昌俊成为天津市政协常委,面对新的使命,他认真履行作为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在担任天津市政协常委期间,通过提案与会议对话发言形式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提出高质量提案十余个,2012年受到天津市政协表彰。 2013年成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期间,刘昌俊关于异地医保提案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媒体做了很多报道。他还就扶持国产仪器、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在联组会上与科技部领导对话。2015年,“关于应对报废汽车相关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建议”提案作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提案办理协商会现场发言,并得到了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他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就创新人才培养、万众创业话题的采访,相关内容被刊登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的“让‘追梦人’展翅飞翔——代表委员热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报道中。2017年,他提出的有关共享单车提案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政协”杂志、光明日报、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晚报、中国科学报、央视网、北方网、人民政协网等媒体对此提案进行了报道。他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意义接受了天津卫视、澳亚电视、《小康》杂志社等记者采访。应中共中央机关刊《小康》杂志社邀请,为该刊封面报道“筑梦京津冀”撰写评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起点、新期待”。作为新时代的新一届政协委员,刘昌俊既感到荣耀也感到责任重大。他表示,将继续全面深刻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做的报告,在思想上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认真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争取在新一届政协工作中有新作为。
责任编辑:石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