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传统农作物品种保护的提案
我国传统农业历经数千年,农民自己留种、筛选和优化品种,许多口感好、无污染的传统农作物深受老百姓喜爱。然而近30年来,在资本主导的商业化种植推动下,我国种业向单一化、垄断化方向发展,农民育种体系被颠覆,多数地方特色种植品种正在逐渐退出种植领域。因此亟需国家立法,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目前,我国种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
1.种子市场的垄断、单一化导致种质基础狭窄,不利于粮食安全。以玉米种子为例,调研发现,在玉米种植户使用的种子品牌中,前5个品种的使用率占所调查全部品牌的41.4%,其余183个品种则占58.6%。就全国而言,玉米种子市场基本上由“先玉335”和“郑单958”两大品牌主导。玉米品种单一化也提高了种子价格,推高了种植成本。我国农业过去长期是小农经济,农民的种子都是自留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危机,都不会因农民无种子而使农业瘫痪。现在种子是垄断的,且控制权在外国企业手中,不利用我国粮食安全。
2.外资种业公司强势进入,我国种子主权令人担忧。外资种业公司以合资的方式与国内种子企业合作,进入我国市场,中方企业主要负责产品营销,而外方企业负责种子研发和生产。在农户使用最多的5个玉米种子品种中,有3个是由中外合资种业公司生产的,种子生产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被外资企业掌控。有研究发现,在外资种业公司最早进军的蔬菜和花卉种子市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外资种业公司就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份额。加之由于经济效益驱使,很多地方种植外地的高产、丰产新品种甚至转基因农作物,本地传统优质种子资源得不到定期繁育、复壮和推广,导致本地特色种子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消亡。
3.尽管国家已经建立了种子基因库,试图保护生物多样性,但远不能替代种植实践中的保护。据统计,我国传统种植的15000多种大豆品种中,有90%已经弃种。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将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持续种植的玉米农家种与存放在基因库里30年的种子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的基因更丰富、多样,抗逆性更强。国家虽然专门出台了《种子法》,但主要强调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在育种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农民在育种和保存物种多样性方面的作用,没有把农民传统育种机制视为一种支持和体现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力量。
保护种子资源,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物种的丰富多样性和物种的繁衍,保护我国传统农业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建议:
1.建立我国本土农作物和蔬菜优良品种基因库。对基因库进行保护和研究推广,探索建立本土农作物和蔬菜优良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各级农业和蔬菜部门应启动农作物、蔬菜品种普查,进行综合性状考查、评价,建立数据库,对种子进行繁殖、提纯、复壮或入库保存,对濒危品种积极抢救保护,使其不致绝种。
2.将保护我国本土农作物和蔬菜优良品种纳入国家农业和粮食发展战略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将保护我国本土农作物和蔬菜优良品种纳入《种子法》相关条款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各省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农民育种保护区,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3.合理规划布局,打造本土优良作物品牌,促进生态保护与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建议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的特异性,发展经过提纯、复壮、改良的地方农作物、蔬菜品种种植,保护传统粮食产业。制定保护本土优良品种生存、发展、壮大的激励政策,对种植本地特色农作物和蔬菜的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税收、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激励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发展传统地方农作物和蔬菜水果优良品种的农业生态建设大潮中。
责任编辑:石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