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缓解社会“长假病”的提案
我国从 2008年开始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距今已经十年,但从各地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总体情况看,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
1.带薪休假制度在不同单位落实情况“旱涝不均”。自《条例》实施以来,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基本能享受带薪年休假,或能享受到未休年假工资补偿。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几近为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盲区,多数员工无法享受带薪休假待遇。部分行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过剩现象突出,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带薪休假制度基本难以落实。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带薪休假落实率仅约 50%,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落实情况更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3913人的调查结果显示,74.3%的人认为私企带薪休假实行情况最差,其次为个体工商户。
2.部分职工“不敢休假”,带薪休假变为“纸上福利”。不同单位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时差别较大。有的单位工作繁忙,竞争压力大,部分员工尽管内心渴求带薪休假,在行动上却做出逆向选择。原因之一是员工更愿意以工作换取收入,而非以收入换取休假;另一个原因在于部分员工除了平时工作量大担心休假导致工作积压,更担心休假影响个人工作业绩积累及晋升机会,只好“主动”放弃休假。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因“担心休假影响前途”,42.4%的职工会选择“不休或不休完带薪假”。
3.节假日安排不合理,难以激发假日消费需求。现阶段我国休假安排不尽合理,造成了假日旅游休闲“扎堆”现象。一方面“黄金周”“小长假”到处人满为患,景区、高速公路和机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拥堵延误,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制约了旅游消费升级。同时,多数景区存在季节性、结构性和地域性旅游资源不均衡的矛盾,非假日时段游客稀少,造成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为落实带薪休假政策,部分单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假期出游消费休闲的积极性。
为此,建议:
1.实现带薪休假常态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尽快出台带薪休假实施细则,要求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带头落实带薪休假,让休假成为常态,不休假成为特例。实行领导干部带薪休假报告制度,带头落实《条例》,对于不休假的领导,不但不宣扬不表扬,还要剖析原因,是否存在分工不均、管理不力等问题。同时,探索将带薪休假执行情况与单位考核、评优挂钩,督促各级各类企业按照法律规定要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2.探索带薪休假区域联动机制。建议各地采取个人按需休假时间段和集中休假时间段相结合的方式,上下半年各选一个月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建议休假时间段。积极探索带薪休假区域联动机制,鼓励各省(区、市)之间搭建区域合作平台,错峰休假,同时鼓励员工带薪休假与“小长假”“周六日”“民族节日”等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各省结合自身旅游资源推出有质量、有特色,对周边省区有吸引力的短线休闲项目与长线精品旅游项目。
3.加强旅游资源建设。提高各省区旅游品牌提炼和传播运作能力,结合旅游宣传活动,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社会人文内涵,开发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各景点打磨成靓丽的“珍珠”,用“黄金周”“小长假”“周末游”等“金线”将各个小景点串联起来,利用互联网思维、自媒体社区、体验式消费的“妙手”,将其打造成吸引国内外游客旅游消费的“王牌”。
责任编辑:石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