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提案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自2004 年以来已连续三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目前仍存在天然草地过度利用、部分地区治沙工程项目效果不显著、个别地区过度保护等诸多问题。
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1.土地沙化趋势依然严峻,天然草地退化仍较严重。2.荒漠地区湿地退化加剧,地下水位下降。3.个别地区休牧和禁牧政策一刀切,周期太长,出现了过度保护而导致的植被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的现象。4.沙区过度植被建设,超越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可能导致“绿色荒漠化”危机。5.退耕还林、还草,休牧、禁牧等各类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缺乏准确评判和有效监管。6.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较为落后,沙区生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为此,建议:
1.科学编制荒漠化防治规划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地区的沙化特点和治理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并科学编制荒漠化防治规划。要因地制宜确定各个地区、各草场类型的退耕还林(草)、休牧及禁牧的时间与方式。
2.遵循“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
荒漠化治理应该在准确分析不同地区植被与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的规范与标准,既要一定时间封育,恢复植被,又不能长期过度保护而导致草地退化。天然草地,植物与动物是协同进化和发展的,缺一不可。没有了牛羊,就不能成为草地,家畜是草地最好的管理者,要优化畜群结构,适度放牧,才有利于植被的健康发展。
3.因地制宜精准治沙以避免“绿色荒漠化”
沙漠与沙地是干旱与半干旱区重要的天然水库,地下水资源丰富,湖泊与湿地广布,维护沙地水平衡是防沙、治沙的重要保证。过度植被建设,大量消耗地下水不利于沙地与沙漠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精准的技术与管理措施,其核心是量水而行、以水定林(草)、林(草)水平衡,真正做到宜治则治、宜保则保、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建议沙漠及沙地的植被建设需适度,严格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下水条件,不能盲目建设和过度建设。
4.科学发展沙区生态产业,推动沙区经济发展
沙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有效地利用各种水源,推广使用节水技术,不能盲目进行,无序发展。“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将林草沙三业结合,是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沙区资源禀赋发展沙区特色生态产业,培育生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沙区产业园区,推动一批沙区生态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发展沙区经济的重要方向,有望在沙区形成以生态化、知识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商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
5.准确评估各类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
应建设专业评估队伍,进一步评估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在各个地区实施的效果,为未来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6.建立生态补偿新机制,完善补助标准与方式
现有的补偿政策不仅不能有效保护草地,而且导致牧区居民间、干群间矛盾较多,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应重新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理确定生态受益主体,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石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