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东西部基础教育交流,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提案
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系列教育交流合作政策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统筹合力。过分倚重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参与不足。重硬件投入,忽略了西部地区人才、理念、管理等软件的提升。
二是对口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安排零散,缺少整体规划,很多项目实质上是以变相的扶贫思路作为主导思想。同时,还存在政出多门、重复管理、脱节管理的问题。
三是具有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的“双语”干部教师数量不足,熟悉东西部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地区特点等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东西部教育合作交流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能力需要健全。西部地区缺乏对教育长期发展的判断,对自身真正需求把握不准,在选择援助项目时存在着以争取资金物资和无偿援助为主的“短视”现象。东部地区往往以提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为主,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援帮扶没有到位,而一些地方却过度投入。
为更好地推动东西部基础教育交流稳步开展,实现更高水平教育资源共享,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强东西部教育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一是鼓励省际、市际、县际“结对子”,采取长期规划设计、连续项目管理的方式,深入合作交流;鼓励采取交叉挂职、任职交流、委培等方式加强东部干部交流,提高西部教育管理能力;鼓励校际合作,在人事编制、经费补助、职称评聘等方面,完善交流教师激励政策;鼓励帮扶西部优秀学生到东部地区就学。二是鼓励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西部教育。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到西部办教育,特别是填充那些政府办不好、不好办的空白;积极引导NGO公益组织发挥渠道桥梁作用,吸引人才,提供长期的信息技术支援;加强西部中小学同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联系与合作。
2.构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交流合作体系。一是建议由中央主导,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教学应用提升工作与中西部教育帮扶工作相结合,构建跨省的“教师教育学习发展共同体”,通过经验分享、资源共享、研讨研究、跨省授课、按需培养等方式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二是鼓励东部地区为西部建设远程网络培训教学点,特别是帮扶贫困地区学生能够接受到远程授课并参与远程互动式教研活动。三是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鼓励东西部地区开展专项攻关、调研合作,探索新技术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道路。
3.多层次、多形式培训西部双语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建议设立由教育部主导、各级教育部门实施的双语教师能力提升奖励计划,激发各族教师学双语的动力。发挥东部优势,推动双语教学研究、完善教材设置,选派教育专家团队赴西部地区示范讲学,形成规模和常态。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全方位培训幼儿园、中小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扩大东西部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交往规模和范围,采取学生结对子、夏令营、专项交流、民族班等多种形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4.研究东西部基础教育交流合作、资源共享项目的长远战略规划,为促进长期、稳定、可持续性交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一是交流合作项目应遵循教育周期特点,实施长周期规划,可按照1个周期3年计算,至少需要2-3个周期,即6年至9年,以求产生真正明显的成效。二是组织专门机构加强交流合作项目可持续实施的战略研究。不仅要多周期实施,还要研究各周期的重点,研究未来如何转化为常态,采取何种模式方式,如何持续下去等。三是搭建包括东西部教育部门、各主要学校、重要社会组织在内的教育资源合作共享联盟,定期召开交流会、研讨会,研究不发达地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规律和途径。
责任编辑:石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