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同盟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民盟中央提案、大会发言

书面发言之五:促进沙产业发展 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网站

日期:2023-03-01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的新标杆。但同时,沙漠沙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产业发展也具有巨大潜力。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并指出“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沙产业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前不久,国家林草局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

2022年,民盟中央组建课题组对我国沙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课题组考察了陕西、内蒙古等地,对当地农科院、林草局、治沙所、治沙基地、沙产业典型村等进行了调查访谈。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沙产业快速发展,逐渐突破农业范畴,并呈现出三产融合的态势,也促进沙区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以及沙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当前,沙产业已经成为:以现代高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为依托,通过开展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以及沙区生物、能源、文化等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形成以自然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生态恢复为特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延展性的产业链,能够推动沙区生态建设、农牧民增收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课题组认为,按产业类型划分,当前沙产业大体可包括沙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沙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沙区现代特色农业、沙漠文化旅游、沙区加工制造业、沙漠新能源等。

同时,调研也了解到沙产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是沙区种植品种需进一步改良。种植经济类植物是最广泛的沙产业项目之一,大部分地区种植的植物主要是沙柳、沙棘、文冠果等传统品种。这些植物种类虽然具有容易管护的优势,但也有品种单一、生态功能逐年下降、可用部位较少、后续产品开发难度大等缺点,且生产过程局限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低产出和低效益,不利于沙产业长期发展。

二是发展初期不具比较优势。适宜推广沙产业的西北地区大多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当地居民从事传统农牧业的惯性较大,加之一些沙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农牧民多期望依靠征地或务工获得收入,相比之下,沙产业投入高、见效慢,难以有效吸引到资金和人员的加入,在初期较难获得市场认可和社会支持。

三是产业化水平较低。目前,沙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联结不紧密、三产融合度不足、辐射能力弱、产业集群区较少,同时沙产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有限。总体看,沙产业现阶段的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影响力较小,尚未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

四是沙产业多功能有待拓展。沙区是沙产业发展的载体,具有大漠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与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密切相关。当前在沙产业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等阶段,对当代流行元素的应用不足,产品单一、缺乏新意,吸引力不足;未形成集群化发展,配套设施不健全,沙漠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功能得不到有力保障,特别是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相对滞后。

五是科技创新驱动力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目前沙产业的技术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广泛应用的、成熟的技术体系。植物种植过程效率低、浪费高,尤其是后续加工转化率相对滞后,阻碍了沙产业持续产业化的进程;沙产业在理论研究上多集中于社会科学视角,对沙产业发展中一些技术难点考虑不充分。在大多数沙产业实践区域,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沙产业事务职能交叉,涉及部门多且权责不明,缺乏成体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六是沙产业配套支持政策不健全。沙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宜简单地以市场经济规律来衡量,需要全方位政策支持。虽然现阶段在财税等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但仍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截至目前国家仍没有针对沙产业开发的税费优惠政策,治沙专项贴息贷款在基层金融机构中也极其有限,贷款周期短、利率高,难以满足沙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沙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推动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建议:

一、亟待对沙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为客观反映现在沙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建议在“科学性、全面性、简便性”的原则下,构建沙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尤其要处理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可考核、可量化、可核算的沙产业效益评价体系,以总结过去沙产业发展的经验、问题、成绩和做法,对未来沙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提出科学依据。

二、完善沙产业管理机制,编制发展规划,创新政策工具解决沙产业发展融资问题。建议在国家林草局设立沙产业管理机构,全面指导、统筹协调沙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规划、项目等。沙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沙产业,避免一刀切的沙产业规划,以实现沙区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可设立沙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对沙产业基础设施与园区建设、企业创新发展等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地方银行发展以林、草、沙地经营权、权益资产化证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对投资大、回收期长的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等企业,在资金、税收、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推动陕西、内蒙古等进入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区,成为践行“两山论”的典型样板。

三、延伸沙产业融合链条,推进沙产业产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进一步深化以绿色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沙产业,着力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和药物保健品产业,打造无污染、可持续的沙地绿色生态农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产业跨界和协同发展,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借助政府对防沙治沙和乡村振兴的支持,提高产品知名度;利用微信、抖音等新社交媒体打造自身公众号,并借助电商平台等外部资源,加强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实现多级转化增值。

四、围绕“沙产业+”,推行交叉型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沙产业功能。当前沙漠旅游园区大多位于沙漠腹地,旅游观光配套措施不完善、交通设施不健全、游客承载力不够,特别是在旅游旺季,酒店餐饮等服务明显捉襟见肘。应合理规划布局,加快观光体验休闲康养购物产业集群建设,加大现代元素的引入,提升沙漠旅游文化休闲服务的吸引力。研发特色的沙漠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在沙产业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凸显当地的民族元素与大漠特色。

五、构建沙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提升沙产业科技发展动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品种改良、节水灌溉、光伏发电、盐碱地防治等多方面的水平提升。大力发展沙区植物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延伸沙生生物资源及其生物化工的产业链,使其成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和新型绿色产业。将沙区特色资源开发、生态产品精深加工、沙产业水资源承载力、防沙治沙新材料、智能化小型机械装备、沙产业行业标准等制约沙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纳入国家计划,提高技术有效供给。

六、扶持沙区生态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激发沙产业内生动力。加强龙头企业与相关高校人员交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提升沙产业内部各领域的融合深度,比如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规划设计、产品营销和品牌宣传等环节的应用,加强生物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贮存、销售等环节的使用力度。加强沙产业各参与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强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鼓励龙头企业共搭平台、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石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