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焦点。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的出行需求,成为城市交通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目前,城市交通适老出行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慢行交通体系不完善。很多城市步行道建设不连续、不完整,部分路段行人与车辆混行。部分步行路面凹凸不平,使用不防滑的反光石材且存在障碍物或台阶,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风险。一些城市交叉口道路过宽,信号相位设计不合理或配时不足,老年人过街存在较大障碍。
二是适老化交通设施建设与运营的统一标准缺乏。目前,在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与运营,特别是公交场站无障碍设施建设及运营服务方面,尚未有完善的适老化国家标准或统一的行业标准,缺乏规范指引。
三是公交适老出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部分规划较早的城市存在公交站点覆盖率较低、换乘步行距离过长、缺乏无障碍设施等问题。大量城市的公交站点站牌显示及照明未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字体较小且文字过密。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同站换乘步行距离过长,一些地铁站点出口无直梯直通地面,甚至未安装电动扶梯,给老年人换乘和出站带来不便。
四是老年群体因“数字鸿沟”受困于共享出行、移动支付等新兴方式。老年人在智能手机和网络上的低使用率已成为适老化交通发展的最大障碍。手机约车软件、导航软件和自助售票机等新技术手段对于老年人来说在使用上存在困难。此外,大量出租车与网约车在互联网平台发布与接收乘车信息、结算费用,给一些老年人造成不便。
为此,建议:
一、完善交通运输适老化、无障碍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将适老交通服务水平纳入交通强国评价体系。结合我国老龄化特点,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适老化、无障碍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并纳入交通规划,形成自上而下逐层分级的法规,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适老化交通政策,建立健全有效的交通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动态监测评估,将交通运输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纳入交通强国评价体系。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开展无障碍认证工作,引导企业加强对交通运输设施的无障碍建设改造及运维养护,发挥行业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
二、以适老化为目标改造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在养老社区集中区域建立社区级慢行交通网络,或社区组织开通点对点对接通勤车,合理进行人车分离,并对生活性支路采取宁静化交通措施降低车速,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和出行。对铺装不完整的人行路面进行改造,合理设置休息座椅,增设遮雨长廊,扩大绿化面积。优化行人过街信号时长,在路口安装有声提示设施,提高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无障碍设施的覆盖面。
三、提升公交适老出行服务质量,发展需求响应型公交。提高城市公交线路的站点密度,在城市养老社区集中区域增设到周边商场、公园以及医院的公交支线。在机场、火车站、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等场所为老年人设置专席以及绿色通道,加强公交站点坡道、电梯、扶手等的改造,推广无障碍公交车辆,完善无障碍上下行设备配置。完善适老交通出行的信息服务、换乘服务等,如在站点增设电子站牌提供车辆到站及客流信息,在主要换乘站点安排咨询台,在枢纽场站增设语音播报并加粗字体,在地铁站点及大型交通枢纽合理设置直梯,提供电力转运车供老人长距离换乘使用等。发展需求响应型公交(DRT),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志愿团队接驳,实现点对点接送。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协调和改善交通服务,完善调度、线路监管与优化,通过电话预约将目的地近似的老年人进行拼车转运。
四、构建全龄友好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传统+智能”适老型交通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识别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用户的活动特征,健全老龄交通信息统计库,构造全龄友好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为保障老年人交通安全和无障碍设施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指导及技术保障。引导老年人使用智慧出行、出行即服务(MaaS)等功能,鼓励各地巡游出租车企业和司机优先保障老年人扬召需求。加强交通从业人员上岗前及上岗期间的专业培训,提升面向老龄群体的工作能力与服务技能。在各地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保留人工服务窗口,为老年群体提供咨询、指引,保障老年人无忧乘坐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