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写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相关工作,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数字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立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大平台,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融合应用能力持续提高。教育数字化有力支撑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升了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但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改革挑战。
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顶层设计缺少全国通行的教育数字化标准体系。各地开展的教育数字化实践,在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数据共享、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等领域,尚未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及建设指南,对未来教育数字化实践的质量保障和共建共享构成了重大的阻碍。同时,缺少对各地差异化需求和协同建设的协调,缺少关于学校使用数字技术对促进教育发展效果的合理评估,这也阻碍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二是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多、开发思想落后的问题。由于缺乏顶层统筹,许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共享,各学校、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与开发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还存在数字化课程的开发设计思维落后、数字教育资源交互性不强等问题。
三是资源利用缺乏互联网思维的运营机制。将互联网仅当作数字教育资源的传播网络来使用,缺乏全国一张大互联网思维下的激励机制、共建共享、迭代升级等运营思维,比如激励机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框架内。由于缺乏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很多优质资源不愿开源共享。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可编辑性,造成不少资源的低利用率。
四是对基层教育数据缺乏多维协同的分析机制。各地教育局和学校已初步沉淀大量数据,但各类数据散落在不同平台,“数据烟囱”现象较为突出,没有开展协同多维数据的全量分析,没有形成基于时空概念的面板数据,也没有实现基于动态数据的判断和决策,数据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五是各地教育信息化存在能力差异与弱者更弱的风险。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执行、监管和考核存在区域差异,导致信息化相关基础设施标准不统一、各地教师特别是城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差距拉大、薄弱学校与师生群体应用成本较大等问题。在经济薄弱地区,增加资金投入和消费支出对学校和学生都是较为沉重的负担,对教师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存在弱者更弱的风险,并会进一步放大数字化时代的基础教育不均衡。各级学校首席信息官制度落实情况参差不齐。
为此,建议:
一、加强系统规划,构建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由教育部、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等多部门联合,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增强数字化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法规、教育信息化标准、教育数字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从管理、数据、资源、平台、安全等方面,建立体系完善、覆盖全面、内容适用、规范有序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标准体系。通过“一个目录、一套标准、各地承建、全国共享”等方式,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标准,纳入教师专业资格标准要求。建立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标准,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因地制宜出台省域教育数字化建设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形成政府、学校与教育数字化服务提供企业共同推进标准化应用的工作合力。同时可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专家智库、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参与教育数字化的制度建设,共同对战略目标、数字技术体系、数字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国家、省市、区县和学校四级协同的教育数字化战略体系。
二、重视激活潜力,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同体,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设立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区域内、跨区域间成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共建联盟推进“一人创新、众人收益,一地创新、多地共享”的高可信、易使用的数字资源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形成国家整体规划、多省共推、以点带面、共享辐射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避免重复同质建设。建立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制定学校、教师参与优质资源建设和在线教学服务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政策。
三、坚持质量导向,实施数据科学与教育科学并重的优质资源建设。重视数字素养框架及其配套行动计划的制定,更新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行为、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尽快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共同推动教学模式的升级。推进遵循教育规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围绕师生需求,系统规划依托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着力赋能学校,建立全国通用、易维护的“数字化技术服务架构”。实施学校数字教育基础设施“三年攻坚工程”,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到2024年年底之前,100%的学校接入高速互联网,100%的普通教室为网络多媒体教室,100%的教师能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升级拓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架构下的“学校平台”功能,推动建立“通用平台+个性化插件”的教育数字化技术服务架构,把国家平台资源的充分应用与学校推进智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基层学校的应用能力。调动学校的主体能动作用,落实学校首席信息官制度,建立教师应用资源跟踪考评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五、强化风险防范,提升薄弱地区师生开展数字化教育的能力。着力避免应用观念不强、硬件配置欠缺、应用能力薄弱等因素带来的新风险,多方倾斜帮扶,避免出现新的数字鸿沟。开展针对薄弱环节的专项行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等薄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完善不同地区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交流共享机制,增强落后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强教育发达地区和薄弱地区的跨区域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建设,将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加快乡村教育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建立县域内教育数字化的网格化协同机制,推动网格内学校的互助合作与共同发展。国家设立一批基于数字化均衡应用的教改特色项目,为其他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均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