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盟开展“跨地域爱心助学”:用爱铺设一段路
20岁的甘肃定西姑娘秦咏(化名)是青岛一家通讯公司的话务员,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就在4年前,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来到青岛。她走过的这段从西部大山到东部大海的路程,是民盟青岛市委用爱心铺设的,目前已有数十名西部孩子的命运因此改变。
秦咏没有忘记,当时面临中考的她,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不要继续上学。凭着家里的经济条件,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很难供应她和弟妹同时上学。这时,她意外得到了一个到青岛免费上学的机会,这就是民盟青岛市委开展的“跨地域爱心助学”项目。
2005年,民盟青岛市委联合盟员学校青岛拓谱信息工程专修学院筹资170万元,共同建立爱心助学站,旨在开展教育扶贫活动。2007年,为响应民盟中央“烛光教育行动”的号召,民盟青岛市委决定依托“民盟-拓谱爱心助学站”,为西部学生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在民盟甘肃省委的大力支持下,来自甘肃省定西市的53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到青岛上学,从而开创了两地民盟组织携手开展跨地域爱心助学的新模式。
爱心助学站将这些学生单独编班,命名为“春华班”,并免除其3年的学费、杂费和住宿费。学生在校3年中,民盟市委各级组织一直关心着他们。2009年底,在民盟青岛市委倡导下,民盟青岛市南科技总支率先在助学站内设立了爱心助学金。另外,各基层组织和广大盟员也积极响应,先后有10余个基层组织通过不同形式对“爱心助学站”给予关注,捐助爱心款万余元。2010年7月,春华班的学生全部顺利毕业,由学校帮助进入到飞利浦、冠捷科技、海尔集团等公司工作。目前部分学生已升任管理职位,他们渐渐融入了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秦咏是这些学生中的一个,她感慨地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要不我现在也许仍在大山里过着贫困的生活。”
“春华班”的成功,为民盟青岛市委“跨地域爱心助学”项目奠定了基础。2009年,民盟市委又进一步拓展助学领域,联合民盟甘肃省委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旨在提高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素质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双方组织甘肃的4位优秀农村教师来到青岛,在南京路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培训。甘肃省天祝县哈溪镇哈溪小学高级教师赖天兰日前在授受采访时说,南京路小学新颖的教学方法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将培训期间学到的方法用在了公开课《只有这个地球》上,这堂公开课被学校推荐到了县里比赛,还拿了奖。
这些尝试还仅仅是个开始。近日,民盟青岛市委选派专家和专职干部组成“爱心助学”工作调研组,赴甘肃会宁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调研,与当地党政部门共同探讨下一步开展“跨地域爱心助学”的合作模式,以更好地发挥青岛的职业教育优势和甘肃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探索“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新模式和两地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民盟青岛市委近期拟定了下一步“跨地域爱心助学”计划:一方面要与各地民盟组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建项目,特别是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完善职业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并逐渐将提供的服务内容拓展到实训、就业和创业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脱产培训和实训等多种形式,每年为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培养20名“双师型”教师,把“烛光教育行动”做好做强。民盟市委还将着手建立“爱心助学站基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助学活动中来,帮助更多西部孩子走出困境、成就梦想。(陈洁 张东媛 代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