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连续5年"烛光行动":责无旁贷 没有结束时间表
“如果把教师比作‘蜡烛’,那么我们全体盟员特别是其中的11万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就是11万支无私奉献的‘红心蜡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红心蜡烛’来点燃农村千千万万支‘蜡烛’,让农村教师以更明亮和炽热的烛光去照亮和温暖农村孩子的心。”
5月11日下午,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在北京向记者讲述民盟连续5年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的情况。本人当过26年的教师、曾在甘肃省多年分管教育工作的李重庵,同时也是“烛光行动”的主要发起人。他说:“作为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促进完善政府决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党派社会责任。”
21万盟员有11万是教师
民盟为什么要开展“烛光行动”?经常有人这样问李重庵:有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科所等开展的培训,他们力量很强,全都覆盖了,民盟凑什么热闹?
在李重庵看来,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凸显出来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特别是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亟待加强。民盟有21万多盟员,其中有11万是教师,就这个问题贡献出力,不论是盟员,还是作为以教育界别为特色的民主党派,都是责无旁贷的。因此,从2007年开始,由民盟中央倡导,在全盟开始广泛实施农村教育“烛光行动”。
“我记得在此之前,曾有盟员建议全盟要在教育方面做件大事、实事。我们考虑到农村教育现阶段主要矛盾是教育质量的差距,核心问题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对农村现有教师的培训,这虽然主要依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但民盟也可做不少工作。我们同盟内外的同志作了探讨以后,觉得帮助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个事情可以做,也应该做。”李重庵说。
事实上,成立于1941年的民盟,是一个主要由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始终强调重视教育,并积极就此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盟的一些前辈大师,如陶行知、梁漱溟、吴晗、华罗庚、费孝通、季羡林等,都当过教师,有很多都是大教育家。因此,开展“烛光行动”,继承了民盟的优良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民盟盟员季羡林亲自题词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教师张广文是“烛光行动”的受益者,2008年在江苏学习两个月。张广文表示,这样的培训学习令他受益匪浅,“我出来过了,再向学生们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和张广文一样,5年来,受益于“烛光行动”的教师达到8.7万人次。行动还组织捐款捐物4500余万元,援建学校66所,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做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著名学者、民盟盟员季羡林亲自为“烛光行动”题词:“烛光行动传大爱”。
“我们搞‘烛光行动’,不光是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行动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李重庵说。如今,“烛光行动”已经扩展到三个方面,包括: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关注农村教师的全面发展,力所能及地帮助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注制度建设,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推动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民盟的“烛光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全国30个省区市都已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就在昨天,我在上海出差时,还有一位来自福建的民营企业家主动要求为‘烛光行动’捐款,令我们十分感动。”李重庵说。
“烛光行动”没有结束时间表
连续几年,民盟中央的年度重点调研,都有农村基础教育的课题,其中不乏来自“烛光行动”探索中升华出的参政议政亮点。在一份名为“关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中建议,设专项基金用于教师宿舍维修改造、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给予农村教师专项补贴等。
“这项建议便来自于‘烛光行动’的实践,我们看到,除了对现有农村教师加大培训外,更为根本的是要吸引高素质的、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教师到农村一线,但是待遇等问题不解决,一些人员流动制度上的瓶颈不疏通,就不可能留得住人才。因此,我们建议,以更好的住房条件、津贴待遇等吸引毕业生,做到生活条件越差,补助越高。而通过民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呼吁,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建议正在一些地方变为现实。”李重庵说。
“通过‘烛光行动’的探索,我们对这些现实问题、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给执政党和政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从法规和制度建设、政策措施形成良性的机制等方面来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样受益的就不仅是我们面对的这些教师,而会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李重庵说。他表示,什么时候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有了根本性改变,什么时候“烛光行动”才会告一段落,这一行动尚没有结束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