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主同盟80余年的历史上,各行各业精英荟萃,其中,原地质部(后国土资源部,今自然资源部)民盟组织自1950年代成立以来,前后有150多位地矿人才加入民盟。盟员专家们始终奋斗在祖国矿产勘探开发、资源保护管理一线,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建功立业,勇攀高峰。在这些地矿精英中,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五位院士盟员,尤其值得我们敬佩,他们分别是孟宪民、许杰、孙殿卿、陈庆宣和裴荣富。

我国第一代矿床学家的杰出代表孟宪民

孟宪民是我国第一代矿床学家的杰出代表,地矿部门有色与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和研究的卓越组织者和指导者,矿床同生说与层控矿床研究的先驱和旗手。

孟宪民留美归来后即挑起了矿床研究的大梁,为新中国香花岭锡、铍多金属矿床地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基础;领导并促成新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的发现;深入调查和研究云南个旧锡矿,设计个旧老厂“双子”竖井与相关平巷,指导个旧砂锡矿的勘探和开发,为我国锡都和锡业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主持东川铜矿地质调查和东川铜矿勘探,并率先提出东川铜矿属同生沉积成因;最早在我国研发和推广使用微量化学矿物鉴定法;编制国家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地质科研规划,并指导铌钽铍钴等找矿科研工作;与国外几乎同期倡导矿床同生说与层控矿床研究,并首次提出“沿层找矿”;对花岗岩体及其他岩类岩体的产状和安放问题等有独创见解。

教书育桃李,英才满中华。孟宪民曾先后在云南大学矿冶系、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他的教学注重实践,“学习地质最重要的一点是联系实际、联系野外”。他不迷信权威,深受学生欢迎,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孟宪民废寝忘食地研究矿床同生说,生病住院治疗期间也念念不忘科研,经常与同事和学生讨论同生成矿的有关问题,彰显了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真理的高尚风范和可贵品质。中国矿床学成就斐然,矿床同生学说后继有人,孟宪民的学术思想也在传承中发展,推动着中国地学事业的进步。

中国笔石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奠基人许杰

许杰是我国笔石动物群和含笔石地层古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奠基人。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于1959年成立,许杰兼任首任院长。他先后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全国地质博物馆,为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杰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笔石研究专著《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受到著名地质学家葛利普和李四光的高度赞扬。《许杰笔石论文集》为中国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笔石带的建立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也为笔石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建立的笔石带序列,至今仍被广泛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此外,许杰在腹足类、三叶虫等化石门类领域,以及地史学、区域大地构造、矿产地质和第四纪冰川等方面也都有重大成果发表。1985年,联邦德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他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做出的成绩,把当年该学会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授予了他,许杰是该奖自1946年设立以来诸多获奖者中第一位中国地质学家。

许杰担任地质部领导期间,足迹遍布全国。他曾在青海柴达木石油地质队蹲过点,到渤海检查海洋物探工作,多次到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参加金矿、铀矿、铅锌矿、钾盐和钨矿等专业现场会。他指导《中国地质图集》、《中国地质图》、《中国构造体系图》和《亚洲地质图》的编审和出版,积极支持《中国区域地层表及各大区古生物化石图册》的编纂工作,编辑指导大型工具书《地质辞典》的出版,协助李四光撰写《天文地质古生物》一书,组织领导了李四光遗著的整理工作。

1976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中国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许杰率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五届理事会。会上他作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报告,系统介绍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扩大了中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质界的影响力。

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人孙殿卿

孙殿卿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人。在长达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孙殿卿在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区域地质、石油地质和矿产地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地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学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孙殿卿通过多年勘查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他亲自指导完成了《全球构造体系纲要图》。20世纪90年代,孙殿卿组织领导了《地质力学方法与实践》这一理论总结工程,完成的七部专著把地质力学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和实践应用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新阶段,使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具有极强的实践应用性。

孙殿卿从1939年开始,跟随李四光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1942年,孙殿卿和徐煜坚在广西西北部及架桥岭东坡发现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此后持续开展研究,先后在湖南、四川、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北京等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确凿证据,不仅证明了第四纪冰川曾在我国广泛分布,气候曾反复发生冷暖变化,而且引申出一系列地质理论问题。他在李四光中国冰川四分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最早出现在距今340万年左右,并明确中国冰川类型主要为山谷冰川。他还建议用冰川气候学的观点来划分第四纪地层。这些对深入研究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和人类栖息环境的变化及开发第四纪资源等意义重大。1980年,孙殿卿发表了《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研究体系。

孙殿卿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石油地质问题达半个世纪,并在柴达木盆地取得油气突破,他指出了中国广大的疆域,特别是中国东部及濒临太平洋广大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找油远景和方向。通过实践,他系统总结了在中国寻找油气的步骤和具有中国地质理论特色的方法。1979年,孙殿卿发表了《从地质力学看我国石油资源远景》,指出了中国中新生代油区和古生代沉积区的找油方向,以及如何运用地质力学方法找寻油田等,在指导中国油气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了构建“石油地质力学”体系的意见和框架,还对其他隐伏矿床的寻找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隐伏矿产预测》,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的成矿找矿理论。

地质力学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陈庆宣

陈庆宣毕生研究构造地质、构造物理、地质力学和地壳稳定性评价,为我国地学基础理论和地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陈庆宣在国内首次完成了扭裂隙的泥料实验研究,揭示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扭裂隙排列方位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他与孙殿卿合作编写了《地质力学研究现状》,有力推动了地质力学的发展;他与吴磊伯合作,以冰碛砾石为例,研究了岩石的非弹性变形,初步揭示了岩石在低温低压条件下的蠕变性能,进而提出岩石变形的极限强度问题,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重视。70年代,他研究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地应力分布和构造应力场;讨论了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形成的优先纬度。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陈庆宣率队赴西南“大三线”开展地震地质调查,编制了我国第一部《1∶20万地震地质填图工作规范》,填补了我国地质勘查领域的空白。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大三线”地区 1∶20 万区域地震地质填图,揭示了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发震构造分布规律,为攀枝花铁矿等国家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了扎实的地质资料。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他受李四光委托,赴抗震救灾一线调查,编写了《邢台地震地质调查报告》,为中央掌握未来地震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指导北京市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的调查研究、北京地区构造应力分析和模拟模型试验,取得的成果为中央和北京市部署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1986年,陈庆宣提出“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的国际性研究项目,并主持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50项目,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担任首席科学家。该项目推动了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入国际平台。由他主编的项目研究报告《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研究》,推动了我国地壳稳定性和地质灾害评价研究的发展及国际化进程,为减灾和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是一名矿产发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急需矿产资源,陈庆宣带队在安徽铜官山外围普查找矿,经过艰苦的搜寻,终于发现了外围铁帽带,掌握了其分布规律,使探明的铜矿储量更为丰富。他首次发现西康系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解决了其地层时代问题,对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地层、构造和区域地质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裴荣富

裴荣富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他的名字被深深镌刻在中国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上。

裴荣富成功发现并总结了海州锦屏磷矿的锰矿、磷矿层变质变形的规律,探明了磷矿石储量达1800万吨,同时他研究发现中元古界海州群含磷地层从锦屏至徐庄长达10公里范围内的层序分布规律的稳定性。

裴荣富提出了矿产勘查的“双控论”和“合理域”科学技术模型以及风险投资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科学技术模型,据此,发展了矿产资源合理勘查理论。他领导和组织的南岭成矿研究项目“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地质”获得地质矿产部科学进步一等奖,“南岭地区钨铅锌等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的控制条件、物质成分、分布规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突出成就。他首次提出“时间维造就空间维”的成矿作用新思维,将国内矿床归纳到全球性矿床范畴内。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金属成矿省的四个等级体制成矿理论。

裴荣富多次参加国家学术交流。1993年,他承担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岩石圈超巨量金属工业堆积”,任首席科学家。2004年,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授予其终身荣誉称号,这是国际矿床地质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当时世界上只有八位科学家获此殊荣。2010年,世界地质图委员会正式批准以裴荣富为首席科学家编制《1∶1000万亚洲成矿图》。2014年,裴荣富向外国专家展示新编的《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

在70多年的地质工作基础上,他总结了“DECUT”五字箴言:D(Description)即描述野外地质观察研究是基础;E(Experiment)即开展室内测试为野外基础地质研究锦上添花;C(Correlation)即已有研究成果的国内外对比,避免坐井观天;U(Understanding)即对客观地质的理解,达到知其所以然;T(Theory)即达到理性认识和自主创新。“DECUT”五字箴言是裴荣富对下一代青年学者的希望,也是地质工作能否取得发展的关键。他常说:“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质‘尖兵’,为国家找到更丰富的矿藏。”2020年11月,裴荣富捐出毕生积蓄500万元,设立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裴荣富勘探奖”专项基金,以激励后辈在找矿方面取得突破。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