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西湖30公里的杭州西郊,坐落着一所年轻的学校——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东边的绿翠环抱中,有一座更为“年轻”的灰色建筑。这里记载着一段跨度百年的历史,珍藏着一段关于传承的往事。

这座灰色建筑,就是名列全国五大陶馆之一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而它所记载和珍藏的,便是民盟先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与湘湖师范的不解之缘。

研究馆的大厅正中挂着一幅油画。画中十余人虽衣着各异、举止不同,却同时看向一位身着白色长衫、戴着黑色眼镜的中年先生。

正是这幅油画,拉开了来客们参观的序幕;也正是这幅油画描述的场景,拉开了湘湖师范建校的序篇。

20世纪20年代,一批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陆续到乡村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实践,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生活、推进乡村建设。陶行知便是其中的先行者,他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据此理念所创办的晓庄师范更是震动全国教育界。

1928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即后来的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等人有意在浙江创办一所类似晓庄师范的乡村师范学校。为此,他们专程去南京晓庄师范参观,陶行知亲自接待。不久后,他们邀请陶行知到杭州参加浙江乡村师范的筹备会,就如那幅油画所描述的——陶行知在会上向众人介绍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接受了办学委托。

在创办浙江乡村师范过程中,陶行知几乎事必躬亲。他先是带着晓庄的学生一起到杭州筹划具体办学事宜,后来又亲自勘定了萧山湘湖定山作为校址。研究馆的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勘定校址那天的场景——一大早,一行人乘坐小火轮来到闻堰码头。当日正值酷暑,陶行知虽戴着草帽仍挥汗不止,但当他看到青山环抱、绿波荡漾的湘湖后,不由笑着说道:“湘湖风景比西湖更富于自然美,简直就是天然的教育基地。这个学校会很有前途,我们一定要把它办好。”

1928年10月1日,浙江乡村师范正式开学。对于这所学校,后人都习惯称呼它湘湖师范,这缘于陶行知对于湘湖的青睐,以及在它创建伊始便打上的晓庄师范烙印。比如:它的第一任校长和第一批教师都是晓庄师范的毕业生;学校的校歌暂用晓庄师范的校歌《锄头舞歌》;开学典礼上师生宣誓的誓词是陶行知的《我们的信条》,校训是“教学做合一”。正因如此,这所学校也被当地人自豪地叫做“浙江的晓庄”。

研究馆最为珍贵的馆藏,是一幅郭沫若的手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陶行知的名言,是他生活教育学术思想的精髓,充分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才培养的远见卓识。而这种学术思想,最早在其作品《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中便已显露端倪。

那是湘湖师范开学后的第40天,陶行知到访学校,在和全校师生座谈时,他讲道:“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发生出来的。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这次座谈会的记录经他亲自校阅后,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为名发表在校刊《湘湖生活》第1期和第2期上,并被全国许多报刊转载。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这篇文章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经典性文献,也为湘湖师范的办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这种思想理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湘湖师范从创建时起,就把陶行知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贯穿教育、教学中。建校伊始,学校设高中师范班,后来又开办四年制的简易乡村师范班,增招高小毕业生,且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才能毕业;为方便学生实习,在附近农村创办了许多附属小学,同学之间相互听课并进行讨论,以提高教学水平;在一些农村推行“小先生”制,以小学生为师,向不识字的父母尊长开展识字教育,同时在附属小学附设夜校,动员成年农民来学文化;除课堂教学外,学生每周必须抽一定时间从事农业劳动,学校周围环境的改造,诸如种田、筑堤、打井、造房等,经常由师生共同劳动完成。

在研究馆的馆藏中最为奇特的,是一个上看像棋盘、下看像桌子、左看像柜子、右看像扁担的仿品。这个叫做“教育担”的工具,是湘湖师范师生们的集体发明,在它的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是1937年11月,由于日寇大举进攻浙江,湘师师生和校工们被迫背负图书仪器和行李流亡他乡。在第六任校长、陶行知学生金海观的带领下,师生们辗转浙西南山区流亡办学,八年间虽七迁校址、颠沛流离,却无时不忘在乡间撒下文化火种。他们陆续成立“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新闻讲演组”,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吁。“教育担”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据研究馆工作人员介绍,当时,金海观校长受到平民教育家邰爽秋发明“教育车”送教下乡的启发,发动师生们共同设计出了一种成本低廉且兼具多种功能的扁担,也就是“教育担”,像货担郎一样,将书报、黑板、收音机、医药、二胡等挑在肩上,随时随地在山间田地给当地农民上课,将文化之光送到最偏僻的角落。

湘师师生的英勇行为,为他们赢得了高度的社会赞誉。上海《每日译报》发文称“最埋头苦干,而最有成绩的要算浙江的晓庄——湘湖师范”“希望它能把这种精神散布到全浙江,甚至全中国去”。湘师师生的发明创造,甚至受到了国际瞩目。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在南京召开,“教育担”在会上展出,引起参会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湘湖师范播种、生根、发芽、成长,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957年,湘湖师范正式更名为“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这也是它先后四个名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之后数十年,众多学子从这里走出,不断活跃在杭州乃至全国的政治、教育、文化、艺术、商业舞台上,培养人才之多,以至于在杭州一度有“湘师系”的说法。

2002年,湘湖师范成建制并入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湘师的“番号”最终消失在历史中,迄今依然是当地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

其实不必遗憾,因为传承仍在继续。2009年,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同时挂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这所学校已成为浙江省培养优秀乡村教师的主要基地之一,而无论是它所秉承的“德业兼修、知行合一”校训,还是“苦硬进取、惟真惟实”校风、“教学相长、自化化人”教风和“手脑双挥、匠心致远”学风,均来自陶行知的学术思想,从中依然可见湘湖师范的影子。

2011年,杭州陶行知研究馆在杭科院校内正式落成。202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当日,研究馆正式挂牌“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陶行知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想在那一刻交织在一起,实现了共鸣。在这些传承的影响下,这片陶行知先生为之耕耘和奋斗多年的中华大地,未来必然如几十年前那首《湘师校歌》所唱的:“努力引导,后波更比前波高!努力创造,后人更比前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