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日照港,了解当地推进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情况。日照港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孕育、成长起来的现代化港口,目前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是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等的供应链枢纽。在当年日照港选址过程中,有一位民盟盟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我国著名港口专家——侯国本。

求学报国:三门峡截流初露锋芒

1919年1月,侯国本出生于山东青岛即墨,1940年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工科部,1947年毕业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水利系。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南京水利部做实习员,在山东大学土木系任助教。1950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他主动请战到治淮第一线,连续三年吃住在工地上,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侯国本的长女侯剑秋在怀念父亲时写道:

1953年底父亲因事提前返校,行李由同事帮忙寄回家。我们收到一个很大的麻袋,打开一看全是资料、书和穿过的十几双破布鞋。唯一的好东西就是一个小红盒子,里面装着由毛主席题字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念章。奶奶和母亲翻看那十几双鞋底、鞋帮都磨破的布鞋,泪流满面。穿破这么多布鞋,要走多少路,干多少活。自此以后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他不只是绷紧着脸、令人惧怕的父亲,还是能够战胜种种困难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父亲一走就是三年,回来连一次团圆饭也没有吃就又走了。

侯国本还参加了三门峡水电站建设。水库建设,截流是关键。截断汹涌的黄河水谈何容易,专家组几易截流方案,都被论证否决,就连苏联专家也束手无策。早在水利专家田鸿宾主持的三门峡鬼门截流模型试验中,侯国本就提出了“管柱截流法”。截流方案经反复试验,取得重要成果,引起各方重视。三门峡工程指挥部去学校考察参观,决定按试验所得成果进行施工准备。当工程开始实际截流时,他又参加截流水文观测,为截流指挥人员提供重要数据,把奔腾咆哮的黄河拦腰截断,为人民所利用。1958年,三门峡截流成功,为黄河其他工程的截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立堵截流技术开创了新的局面,侯国本也在当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开拓创新:创建海洋动力学试验室、海洋工程专业

1964年,侯国本调入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动力学试验室的规划建设工作由侯国本启动,在学校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全体工作人员发扬艰苦创业、科学敬业的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试验室的基本建设,开始水工模型试验,并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成为国内知名的海洋动力学试验室,先后完成60多项重大试验任务。1978年,海洋动力学试验室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先进集体奖。

山东海洋学院成立之初理科强、工科弱,海洋工程学科发展几乎是空白。在侯国本的带领下,山东海洋学院在海洋工程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拓荒之路,短短十几年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0年9月20日,山东海洋学院设立了海洋机械工程专业,成立了海洋工程系。这时,侯国本作为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从海洋系来到了新生的海洋工程系。2013年10月26日,工程学院建置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在现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风华正茂的学子,谈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科30年的发展历程,传奇教授侯国本的事迹总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上书建言:调研论证港口选址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兖州煤矿的开发,每年数千万吨的煤外运需要深水港口。当时,离兖州最近的有连云港和石臼港(现日照港)。当时的连云港是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港,而石臼港还是个小渔港。1978年,侯国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他的回忆文章中提到,在小组会上,侯国本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日照海域水深,无大河入海,不冻不淤,避风避浪,是建亿吨乃至10亿吨大港的优良港址。他当天即用20分钟写了一份书面材料,下午便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示,组织专家对日照港进行重新论证。在这届大会上,侯国本提出的《日照港是深水大港的港址》的建议被采纳。

经过不懈努力,1980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新建石臼港工程。1982年2月,日照港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港促市兴,市辅港荣,1988年,日照撤县建市。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称赞侯国本:“侯教授,您了不起,把日照在地图上从一个小点变成了一个圈。”1989年,日照港便被列入我国十大名港口之一。如今,日照港已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2023年,日照港吞吐量在全球沿海港口排名第七位。日照港畔,侯国本教授的雕像向海而立,静静地凝望着他倾注毕生心血的港口。

1982年,侯国本从青岛奔赴东营,与科研人员一起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认真调查和测量。经过两年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发现,渤海湾的两股沿岸海流在黄河三角洲的桩西沿海交汇,使黄河三角洲的神仙沟沟口形成一个无潮区,这恰是建设深水大港的良好条件。这一发现是一个重大创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在淤泥质海岸难以建港的理论。侯国本据此撰写了《黄河口无潮区是深水大港港址》的论文。时任胜利油田党委书记兼东营市委书记李晔读了这篇论文后十分激动,他挥笔写道:“人间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吼出天下第一声。”

1984年2月,侯国本在胜利油田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汇报了这一设想,得到了他的鼓励和支持。1984年底,黄河海港开始施工,并于1989年竣工。经过四年使用,港池不仅没有淤积,而且航道已冲刷到五米深,完全验证了侯国本的理论。1992年,黄河海港改称为东营港。

笃行不怠:全力推动胶州湾发展和治黄工程

侯国本十分关心胶州湾发展,1978年参加第一届科学大会时,就提出“胶州湾保护重于开发”的建议。1997年,他出席北京国际海洋大会,提出在青岛建设北方航运中心的建议。1985年,黄岛开发区破土兴建,解决“青黄不接”的青黄海上通道问题也提到议程上来。侯国本力主建设海底隧道,他召集了国内外著名隧道专家,对胶州湾的风、浪、涌、地质、地震、气象、水文、海动力、经济等各类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调研,并进行模拟试验,呼吁保护沧口水道。2006年,“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项目”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同年6月底正式开工。

对于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侯国本同样付出了大量心血。1982年,针对治理黄河流路变迁问题,侯国本指出“黄河之治必自河口始”,提出“挖沙降河”的理论。《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黄河治理需要采取“拦、排、放、调、挖”多种措施。自此,“挖河”也成了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侯国本“挖沙降河”理论的指导下,黄河流路频繁变迁的现象被彻底改变。

治学严谨:用爱书写教师情怀

侯国本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他的讲授中,时常援引国内外工程事例,传授个人丰富经验,帮助学生加强工程意识。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假期也很少休息,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有一年夏天,他顶着高温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由于一连几天没休息好,他突然晕倒在实验室内。稍事休息后,就又接着给学生上课。

在实地考察、科研试验中,侯国本尊重客观事实,对数据务求真实、准确。他的治学风格也默默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他常和青年教师一同下海、下河,长时间站在试验水池里工作。在带领学生参加水利工程建设指导实习中,他总是提出严格的要求,要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程设计和数据分析要分毫不差、准确无误。

一次,一名学生在计算一项工程的土石方量时,因图纸上的一条施工开挖线倾角出现偏差,使土石方量大大增加,受到了侯国本的严厉批评,他说:“老师批评你,是让你一辈子记住,作为一个工程设计人,图纸上画错一条线,就意味着工人们多付出若干血汗。”

自然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丁东在怀念老师侯国本的文章中写道:

好的老师不但为我们开启一扇智慧之门,还为我们指明一条人生之路,并引领我们前行,我有幸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恩师。先生酷爱科学,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海洋科学与教育事业,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满怀希望,奋斗不息。

不忘初心:积极履职尽责

作为民盟盟员,侯国本积极履职,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胜利油田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他围绕“建设海上山东”及“黄河三角洲的综合开发与保护”等问题,提出多项既严谨科学又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进入政府决策。

侯国本一生忧国忧民,利用渊博的科学理论和扎实的科技手段,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其子侯永庭教授所说:“什么是伟大的人?一生为人民、为国家勤勤恳恳做事,让人民惦记的人,才是伟大的。”

(作者单位:民盟青岛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