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人才荟萃,同盟之中,向来不乏父子、师徒、兄弟以义相守,相互感召入盟的佳话。其中亲兄弟共同入盟的也并非个例,与广为人知的费氏三兄弟相辉映的,还有著名的叶氏三兄弟:叶笃仁、叶笃义、叶笃庄。

叶家是天津的官宦世家,叶家兄弟的曾祖叶伯英曾官至陕西巡抚,父亲叶崇质做过清河道、直隶巡警道。辛亥革命以后,叶崇质弃官经商,兴办实业,曾任华新纱厂坐办、华新银行总经理等职,其在世时,门面排场很大。叶崇质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家里专门雇了两个中文教师、一个英文教师,男孩在私塾完成小学,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学习英文和数学,初中则到南开中学就读。所以,叶家子弟都有扎实的旧学底子,也有很好的英文基础。这也许是叶家兄弟大多有所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叶家兄弟众多,长大成人的就有八个,其中加入民盟的有三位:老大叶笃仁、老三叶笃义、老五叶笃庄。



叶笃仁(1907—1979),字刚侯,后以字行。叶刚侯的父亲病逝时,他刚刚念完南开大学预科,作为家里的长子不得不辍学回家,承担起管家的重任,子承父业开始经商。当然,在叶笃庄看来,“其实是他不愿念书了”。叶刚侯的婚姻是父辈安排好的,他的夫人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侄女,结婚时女方陪嫁了丰厚的嫁妆。叶刚侯经营实业,担任天津久安信托公司副理,“叶大爷”一度在天津富人圈里颇有声名。

抗战期间,在民盟总部工作的弟弟叶笃义经常向叶刚侯介绍民盟的政治主张,也介绍民盟上层人物的一些情况,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抗战胜利后,叶刚侯在民盟北平支部负责人曾昭抡的介绍下加入民盟,成立天津民盟五人小组从事地下活动。叶刚侯在经济上给予天津民盟大力支持,出资开办天津启运书店作为民盟的地下据点。为资助张东荪办报,叶刚侯卖了家里的一幢房子,把房款交给弟弟叶笃庄,但报纸最后没能办成。1948年年底,叶刚侯还曾秘密到达上海,与叶笃义见面,计划营救被国民党软禁的张澜、罗隆基,但未果。

新中国成立后,叶刚侯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成为天津民盟的专职干部。1950年1月,民盟中央指定叶刚侯等七人为民盟天津市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任天津市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民盟天津市“临工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民盟第一个新建的地方组织,也是天津市第一个建立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临工会”成立五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临工会”负责人叶刚侯等人发表广播演说、谈话和文章,召开报告会、座谈会,组织捐款捐物,反对美国侵略,支持抗美援朝。1951年至1952年,天津民盟组织盟员参加“土改”工作团,分赴中南、华东和西南等地区农村参加“土改”,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叶刚侯任山东分团团长,“在运动中锻炼提高,自我教育”,回津后向盟员作宣讲。叶刚侯连任天津市第一至六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二至五届政协委员。

他的弟弟叶笃正说:“解放后,他一直在民盟天津市委任秘书长,专职搞民盟工作,据说干得还可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所以顺利地过了‘右派’这一关。肃反也没有牵扯到他,因为解放前他一直在银行和信托公司工作,历史清楚。……他死后,天津市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追悼会。”在《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正回忆录》的注释中,叶刚侯的女儿叶筠说:“1979年9月父亲两次心梗后,同时伴有严重心衰。而当时适逢民盟中央将于10月召开全国会议,爸爸作为天津代表将赴北京。尽管市政协特准可由家属陪护,但我们仍劝他不去为好。但父亲执意要去,他高兴地说,过几天我们兄弟们就可以团聚了——父亲太想念他们了。不幸的是,父亲于1979年10月1日阖然长眠了。”



叶笃义(1912—2004),字茂荪,自幼聪敏,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考大学时,同时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燕京大学政治系录取。正好他的一个表兄也被保送到燕京大学,母亲认为在一起可以互相照顾,叶笃义于是遵母命去了燕京大学。叶笃正曾不止一次地感叹:叶笃义是兄弟中最聪明的,如果他能学科学,一定会有大成就的。

大学毕业后,叶笃义结识了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追随他开展抗日活动,曾代表张东荪去解放区同共产党签署合作协议,受到了彭德怀的热情招待。1944年年初,叶笃义在重庆由张君劢和章伯钧介绍入盟,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其后筹备成立民盟华北总支部,张东荪任主委,叶笃义负责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叶笃义又从北平飞往重庆,从事民盟中央的工作。在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中,叶笃义“被打得昏倒在地不省人事”,罗隆基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才得以脱险。叶笃义对前来看望他的周恩来说:“看来和平民主道路还是很艰难的。”周恩来说:“道路艰难,我们有信心争取到民主和平。”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代表团从国民党统治区撤回解放区,“民盟便成为国民党的主要压迫对象”,司徒雷登劝民盟“光荣解散”,国民党则直截了当地要民盟“不成仁、便成义”,派军警特务包围了民盟总部。叶笃义和黄炎培、罗隆基在南京负责同国民党交涉,交涉的结果就是民盟要在国统区报纸上发布国民党批准的解散公告,而且“一个字也不许更动”。随后,他们一行三人离开南京,到上海张澜寓所会同张澜、沈钧儒、史良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那时张澜寓所也已被军警特务包围,真有“不成仁、便成义”的阵势。最后,众人“勉强同意”解散文件,以张澜主席的名义发布,由叶笃义交给早已等候在外的记者。多年后,叶笃义形容当时的心情,“有如战败国的代表手捧投降书递交给战胜国代表”,痛心、屈辱、不忍之情溢于言表。上海解放前夕,张澜、罗隆基被特务拘留,叶笃义只身避难香港,在中共香港负责人乔冠华的帮助下由香港返回北平,以民盟候补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新政协。

新中国成立后,叶笃义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法律出版社社长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摘掉“右派”帽子后,由于无事可做,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翻译工作上,先后翻译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美国外交史》等书。“文革”期间,由于与张东荪、司徒雷登曾经关系密切,叶笃义被以“美国特务”的罪名关进秦城监狱,长达四年半之久。这在他的《八十回忆——虽九死其犹未悔》中有详细的记述。

“文革”结束以后,叶笃义历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1993年,年过八旬的叶笃义几度请求,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叶笃庄(1914—2000),在家行五,中学就读于南开中学,高中毕业时成绩优异,“满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进入燕京大学”,但是考虑到大学毕业后参加革命要到农村去,就报考了金陵大学农学院,后又留学日本。归国后,叶笃庄准备把分家得来的“祖上剥削来的钱”,“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兄弟几个也十分赞成,共同出资成立了天津知识书店,出售进步书籍。

日本攻占天津前夕,书店被迫关闭,叶笃庄前往八路军129师386旅陈赓所在部队担任敌工干事,负责翻译缴获的日文文件、火线喊话。1944年10月,叶笃庄在昆明由周新民、辛志超介绍加入了民盟,任民盟外围刊物《人民周报》的主编,从此之后,叶笃庄和民盟建立起日益密切的关系。在昆明,叶笃庄认识了左派进步作家、以后的好朋友美国人裴克,并由裴克介绍加入了美国战略情报处。在此之前,叶笃庄还正式征询了周新民的意见,周新民同意叶笃庄作为秘密盟员参加并用密电码直接和他联系。

抗战胜利后,叶笃庄回到北平,专门从事民盟活动,担任了民盟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先后负责秘书、宣传、组织等工作。民盟被迫解散以后,北平民盟组织仍然坚持地下活动。国民党召开伪“国大”,叶笃庄和张东荪被选为“国大代表”,叶笃庄向张东荪陈述利害,最后,他们都没有南下参加伪“国大”。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叶笃庄是北平民盟七人领导小组的成员,他和张东荪作为中间人联系解放军和傅作义,为促成傅作义起义出了力。

新中国成立后,叶笃庄一直在农科院工作。“反右”时叶笃庄被划为“右派”,“文革”期间被诬陷为“美国特务”,判刑入狱,一度还被关在秦城监狱。他的三哥叶笃义当时也被关在秦城监狱,只是彼此并不知道。1977年叶笃庄的冤案始获平反。

历经磨难后的叶笃庄全身心投入到《达尔文全集》的翻译工作中,他历时四年,终于在84岁时完成了《达尔文全集》13卷15册的翻译出版工作。他还恢复了在民盟的工作,任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中央委员,经常参加民盟中央组织的与农业相关的座谈会和外出调研。

叶氏三兄弟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良好的家风和教育赋予了他们朴实、正直的性格,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革命或同情革命的道路,与民盟荣辱相伴,为国家的民主、富强,为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奔波,“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国家和民盟的历史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家的其他几位兄弟也都事业有成,老六叶笃廉(叶方)曾任中央党校理论部主任。老七叶笃正是大气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老九叶笃成(方实)曾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老十二叶笃慎(叶利中)是和侯宝林同辈的著名相声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