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中国,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场域之中。从服饰到家居、从工具器用到园林建筑、从宫廷生活到民间习俗、从日常起居到戏曲舞台、从卷轴绘画到陶瓷彩塑,等等,无不赋形以色;古代留传下来的织绣图案、服饰纹样、建筑彩绘、陶器纹饰以及纸绢画、壁画、年画等的色彩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色彩实迹是古代能工巧匠色彩经验的物化形态,承载着中国人的思维与情感方式,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深邃与风雅。它们穿过悠久历史与苍茫岁月,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相遇,焕发出新的容颜与魅力。
如今,无论是城市建筑、时尚服饰、家居用品、电子产品,还是艺术创作、创意设计、文化娱乐,处处都可见到传统色彩的转化与活用。进入当代生活的传统色彩,并不是对于传统的简单复制与模仿,而是基于当代社会生活现实,回应当代审美意识与情感,回溯古老的东方文明,找出适应当代生活热土的生命基因,使其长出新的枝芽。中国传统色彩以一种经验形式凝结在古代图像、文字、织绣、陶瓷、建筑、纸绢等载体中,现代学术体系下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也分散在历史、语言、工艺、染织、服饰、建筑、绘画等各个专门领域。因此,需要把各领域的专家集合起来,汇聚成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综合力量,聚合成一个具有共同学术理想与研究目标的学术共同体;将各领域的研究通道联结起来,构筑一个共同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的话语平台及长效交流机制;把各领域的片断研究缀合起来,逐渐呈现完整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版图。连续九年举办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持续展开。
在传统色彩的学术园地,各领域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卓有建树的学术研究。如,历史学家从史实出发挖掘传统色彩的历史演进和文化内涵,哲学家从“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中分析传统色彩的思维机制,语言学家从色彩词角度探知中国古代的色彩意象生成,美术史家从艺术本体探研古代色彩的样式与表现,染织专家通过染色实践探究古代色彩的生成过程,服饰专家通过纹样解析探明传统色彩的配色规律,建筑专家精研《营造法式》探求中国古代建筑彩绘奥秘,陶瓷专家从釉色变化中辨析古代色彩质地,色彩专家利用色度测量技术准确记录传统色彩的数值并建立传统色彩数据库……各领域的探索成果装点着中国传统色彩的斑斓世界。
二
《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基于“五行”“五方”观念而形成的青、赤、黄、白、黑“五色”,构成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色系,由正色、间色及五色相生相胜构建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与西方光学色彩“七色”截然不同。当代设计对于“五色”视觉阐释的样式与形态,无不饱含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用中国红、琉璃黄、青花蓝、长城灰、玉脂白的专有色诠释了这一色彩体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主色同样是这一色彩体系的展开;2023年央视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通过舞蹈和音乐展现了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洋溢着五色神韵。
传统色彩词凝结着我国先民在自然与生活中的敏锐观察与细腻情感,如绿色就有松花碧、碧绿、石绿、纱绿、鸭头绿、孔雀绿等;更不用说曙色、胭脂、若草、缃色、荼白、薄柿、酡颜、天水碧、月白、藕荷、天青……每个色彩词都优美如诗。我国传统色彩数以百计,它们几乎都被当代设计师制作在各类传统色卡之中,成为当代人进入古代多彩世界的通道。
电视剧《延禧攻略》以独特的传统配色方案再现了这一世界。该剧画面制作调色的二度创作,体现出深厚的传统色彩修养。整部剧的服装、化装、道具、布景等大量调用了中国传统色彩,如靛青色、十样锦、蟹壳青、秋香色、杏黄色、墨色等,中彩度、低明度的配色,呈现复古深邃、郁沉柔和、内质奢华的色感。
三
《延禧攻略》的色调呈现的是来自矿物、植物等天然原料的色彩质地。同样,2022年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的霞光红源自朱砂,迎春黄源自雌黄,天霁蓝源自石青,长城灰对应着青金灰,瑞雪白源自蛤粉。这种来自自然界的天然颜色不像工业化学染剂色那样生硬峻厉,而体现出传统色彩温润柔和的精神气质。
除了天然颜料,古代先民创造的器用制品及艺术佳作上承载的传统色彩,同样被提取、借用在当代创意设计中。“故宫淘宝”2018年推出的故宫彩妆包含六款口红,其色彩即来自珍藏在故宫的古代文物,如源自康熙朝郎窑红釉观音尊的“郎窑红”、源自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的“玫紫色”、源自雍正朝胭脂水釉梅瓶的“人鱼姬”等。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只此青绿》的色彩演绎亦来源于故宫珍藏——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传统色彩宝库,同样为当代色彩应用提供了宝贵资源,立邦集团2020年携手爱奇艺打造的《登场了!敦煌》节目推出国潮色系,从敦煌壁画《飞天》《反弹琵琶》《九色鹿》中提取色样,将古代色彩通过涂料植入当代家居及生活场景中。
无论是天然颜料还是器用作品上的色彩,都需通过复杂而精湛的技艺才能呈现。技艺的传承是中国传统色彩在当代的活态演绎。2011年,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姜思序堂通过传统技艺制作出花青、赭石、藤黄、朱磦、胭脂、天蓝、大红、深红等块状颜料,以及石青、石绿、朱砂、银朱、石黄、青金石等粉状颜料,经过十几道工序制成的颜料,轻细若尘、入水即化、着纸能和、经久不变,让当代中国画创作浸透传统风韵。此外,传统的草木染染出的织物色泽温和优雅并伴有草木清香,在工业生产的化工染料独霸市场的背景下,仍被有传统情怀的设计师应用在服装面料及文创产品中;匠人们以青花、粉彩、五彩、珐琅彩、单色釉等传统制瓷工艺生产出品类繁多的彩色瓷器;一些高端品牌的服装采用传统的丝绸面料和刺绣工艺,设计制作出体现传统色彩的时尚单品。
四
中国传统色体现出阴阳之道、中和之美,贯彻着对称、平衡、节奏、韵律,以及对比、协调等美学规律。五色体系是具有内在结构关系的观念体系、思维方式与认知图式。由此,传统色彩的当代应用,就不局限于再现传统色的色相、色名,还延展了传统色彩的结构关系及配色原理,用现代手法进行生动表现。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色彩系统主题为“淡妆浓抹”,通过对中国色彩文化和杭州城市特质的提炼与浓缩,设计出以虹韵紫为主,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的色彩系统,挥洒出既有葱郁湖山自然生态,又富创新活力运动激情的华彩画卷。
淡彩的杭州,水墨的苏州。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大面积的白墙简洁明快,条状灰瓦勾勒出建筑轮廓,门、窗的黑色穿插点缀,形成水墨画般的黑白灰组合;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雨淋而黑,日晒而灰,如同水墨变幻多姿;院墙墙根一片薄薄的连绵起伏的假山石,混合着赭黄的暖灰在无彩的黑白中别有一番风致;屋顶的现代钢结构和玻璃材料,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采光效果,又与传统的瓦片造型相呼应。
“红间绿,花簇簇”,这句民间艺诀体现了红色与绿色搭配的喜庆、热闹调性,这是与江南色韵很不相同的色彩表现。红绿配色被广泛应用在国潮设计之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青春活力的时尚范儿。
五
基于“五行”观念的中国色彩认知,是将自然万物的复杂色相归纳成几种与最基本物质相联系的原色,这些原色又组合成丰富多样的色彩。它强调物体本身的固有色,注重颜色本身的色相品质以及色彩之间的对比、映衬等结构关系。这与17世纪中叶牛顿对光谱进行色彩解析形成的以光色原理为出发点的西方色彩学体系,有着巨大的区别,其内里体现的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色彩学的背后是以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实验为主的分析的自然观与方法论;而中国色彩体系则体现着整体和谐的有机论的思想精髓,以及综合、模糊、直觉、体悟的思维特色。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色彩是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色彩经验底层潜存着一个理性结构,需要将它揭示出来,使传统色彩脱去神秘性,成为可触摸、可把握的应用媒介,从而让东方色彩经验与智慧贡献于当代生活和艺术。
一方面,我们借鉴西方色彩学的范畴、术语、原理与方法来解析中国传统色彩,从中找到与现代色彩学的同构性,来印证传统色彩的理性结构;另一方面,我们也借助数字时代的智能工具实现传统色彩的数字化、智能化,使其成为可以精确利用的传统资源。凭借画质增强技术,使传统色彩在显示设备上呈现得更加清晰、细腻和逼真;完善人工智能图像工具,使之通过训练模型来学习图像的色彩构成,并准确地生成新的色彩样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传统色彩的名称、属性、历史背景、应用案例等信息进行整理和归档,实现传统色彩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建立中国传统色彩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色彩的魅力。
如今,传统配色网站相继涌现,配色工具随手可得,传统色彩的诗意色名都有了标准色值参数,既能使印刷品准确还原传统色彩,又能让传统色彩在电子屏幕上生动显现。在线配色工具各显其能,专业设计人员可以借此实现精准制作和精微创意,普通用户也可用来进行随意的色彩搭配,传统色彩应用既获得更高的专业度,也获得更广的普及度。
人类色彩感知与应用的历史,要远在光学色彩学产生之前,也更远在各种“科技与狠活”产生之前。远古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交汇在传统色彩中,演绎出万般精彩。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