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在严峻的疫情考验面前正式开启双循环战略的第一个年头,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20个年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中国“入世”20周年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入世”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历史丰碑,正是借助世贸组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强化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实现了现代产业经济的腾飞。而随着双循环战略的推进,中国又将扭转对世界经济的过度依赖,开启新的发展征程,保障我国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入世”的历史丰碑
遥想20年前,中国经历了15年的漫长谈判终于加入世贸组织,其给国人带来的冲击不亚于同年的北京申奥成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敞开胸怀,正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充足的外商投资,开启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经济奇迹。新兴的中国经济渴望融入世界,嵌入分工严密的全球价值链。然而谁也想不到,1986年中国就已首次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却直到关贸总协定被新生的世贸组织所替代之后的2001年,中国才真正被世界经济接纳。对于渴望通过跨越式发展解决全球最多人口的穷困问题、实现经济腾飞的中国而言,“入世”显然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
然而,在“入世”之初,上至国家领导人、谈判专家,下至普罗大众、市井小民,可能没有人预想到加入世贸组织能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多么惊天动地的巨变。尽管得益于“入世”前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工厂,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开启了与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然而,贸易伙伴单一且相对集中、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业、经济利润微薄、产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等短板,都极大制约了20世纪末的中国经济的成长空间。只有加入世贸组织,学会“与狼共舞”,在竞争中成长,稚嫩的中国企业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随着世贸组织大门开启,中国得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入世”20年来,中国与海外企业的产业合作模式更加多元,中国元素已经成功嵌入从研发、生产、装配到营销的全产业链环节。与此同时,中国已经不仅满足于“引进来”,从联想收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开始,一连串的跨国并购彰显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雄心壮志。
对于中国而言,“入世”的影响早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更多国人走向世界,出国留学、旅游已经蔚然成风,国际交往更趋频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持续加深。“入世”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科学有序地利用海外资源与世界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入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永留青史。
“入世”彰显中国力量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机遇之窗,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出口额增长超过七倍,货物进口额增长接近六倍,直接带动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增长近一倍。随着服务贸易的异军突起,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1.13%增加至2020年的6%,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2.37%增加至2020年的8%。200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不足500亿美元,而2020年已经达到1443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位。中国的对外经贸已经成为推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
危急时刻更显英雄本色。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到英国脱欧,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到孤立主义、民族极端势力兴起,全球政治经济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向贸易伙伴国转嫁危机,而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防范内外经济风险,保证了经济高质量增长,有效地刺激了新兴市场经济,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中国及时有效地实施疫情防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力量,更为全球防疫工作树立了标杆。欧美金融危机尚未平息,新冠肺炎疫情更让全球经贸发展雪上加霜,疫情带来的贸易保护、社交隔离和航班熔断使得世界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得益于高效的疫情防范措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迅速恢复,在2020年的全球货物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的比重已经接近15%,远超第二位的美国,为全球贸易注入了活力。
当代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而世贸组织恰恰成为编织起经贸关系网的网线,正是得益于世贸组织的连接与磨合,每一个国家才得以在全球经贸关系网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环。没有世贸组织,中国就没有办法接触到世界经贸合作的游戏规则和制度框架,也就没有办法融入整体的世界经济;而对于世贸组织而言,缺少了中国这个拥有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庞大市场,依托于其上的全球贸易与全球产业协作也就不完整。不仅是发展中的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中国的庞大人口、巨大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都是今天的全球经济所不可缺少的。
双循环重塑中国对外经济关系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循环战略,随着开放的持续推进,特别是2001年“入世”成为中国全面推进国际大循环战略的标志,中国开始通过引入外国技术与资本,克服投资能力、创新能力与管理水平的不足。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果充分证明,关注国际资源、追求国际市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的确克服了经济发展初期资源不足的困难,对于中国的经济腾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得益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制造业,并于2012年超越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这导致中国对于曾经创造更大产值和更多就业岗位的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持续下降,海外市场与外资企业也不再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国开始摒弃盲目追求高速度增长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消费,倡导利用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高质量增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强调内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成为主导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更成为推动中国转向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诱因。事实上,每一次危机都演化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土壤。自大萧条时期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于全球贸易的摧毁,到石油危机时期反倾销反补贴政策的滥用,每当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各国都期望通过保护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市场与产业,从而导致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势力抬头。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各种保护贸易政策就开始在欧美各国盛行。2016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与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恰恰反映了英美两国民众饱受危机创伤、寻求改变的普遍心理。而特朗普与约翰逊的制胜法宝则是把危机原因归结于贸易伙伴,号召更多民众聚集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实施更加封闭、更具保护主义色彩的反智政策,把危机转嫁他国,从而使本国经济走出泥潭。
尽管特朗普败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的一波三折,充分反映了封闭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根本无法适应当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舞台,然而,在世界经济没有彻底好转的今天,世贸组织所奉行的公平贸易原则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曾经作为贸易自由主义大本营的欧美国家恰恰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急先锋。事实上,当传统的关税贸易壁垒由于受到世贸组织的制度约束而难以实施时,类似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就成为最为盛行的贸易保护政策,而发达国家正是最为坚定地推行此类政策的国家。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报告,全球出台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20个国家中,发达国家占据75%的绝对优势。越是受益于自由贸易而在全球确立经济优势地位的国家,越不希望其他国家学习自己的经验,因此反而倡导保护主义政策,深筑起与后发国家之间的鸿沟,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
当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沉迷保护主义不能自拔之际,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自然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世贸组织规则面临更大挑战的今天,中国通过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向世界展现中国参与制定新的自由贸易国际惯例的主导力和影响力。从世贸组织倡导的全球领域的贸易自由化回归到“一带一路”与CPTPP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并非国际贸易领域的倒退,而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世贸组织规则受到挑战时,对规则的一种灵活发展和务实的修正。
对于国人而言,“入世”是一座丰碑,它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变化。而今天,当“十四五”大幕揭开之际,中国必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指导下,扩大内循环,拓展外循环,以区域经济协作为抓手,走出一条新的开放发展道路,开启国际经贸合作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