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长期为社会所关注。然而,南北方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发展始终面临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方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曾是南方的1.3倍以上,之后这一相对水平总的趋于下降,在1993年前北方始终高于南方,而在1993年后呈浅“倒U”型变化。其中,1993—2003年南方显著高于北方;2004—2013年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略高;2014年以来,北方发展日趋放缓,严重落后于南方,北方人均GDP相对南方水平在2019年达到最低点77.0%,2014—2019年年均下降4.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一轮南北差距的扩大速度惊人。
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与内地差距趋于缩小,内地人均GDP相对于沿海地区的比例由2003年的最低水平46%上升到2020年的66.82%,但这一比例仍然明显低于北方人均GDP相对南方的水平,后者在2020年为79.57%。可见,南北差距仍然明显小于东西差距。然而,倘若放任南北差距无节制扩大下去,到“十四五”时期末南北差距就有可能超过东西差距,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第一特征。
我国北方毗邻东北亚、中亚等国家,幅员辽阔,人口总量是欧盟的1.27倍,风能、太阳能等战略资源富集,是我国首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所在地,对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南北差距过大不利于共同富裕、保护文化多样性,不利于强化国家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功能,不利于国家安全,最终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南北差距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应该并且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南北差距在波动中艰难走向收敛
未来南北差距将走向何方?北方人均GDP相对南方的比例,由2019年的77%回升到2020年的79.57%,预示着什么?对此,有一些同志持悲观的看法。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地区差距走势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地区转移,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区位性因素和机制性因素决定。从这个视角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减碳发展战略架构下,南北差距将大概率在波动中艰难走向收敛。
结构转型对南北差距变化的影响
2014—2020年,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引起的问题,国家实施了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重化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北方高消耗、高排放重化行业相对高度集聚,在去产能中经济增长处于严重的相对不利地位,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甚至部分省份出现负增长。毫无疑问,这是新一轮南北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进入新发展阶段,不仅去产能任务已于2020年完成,而且正在出现总体上有利于北方结构转型的趋势。这些结构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促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北方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主要策源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
二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和核心,能源转型一方面不利于发挥北方化石能源富集优势,会对化石能源行业相对集聚的北方的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发挥北方的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和优势。在沙漠戈壁依托外送通道,大力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形成北方可再生能源经济带,会对北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程度的正面影响,且在“先立后破”战略原则下,正面影响会大于负面影响。因此,总体上看能源转型有利于北方。
三是工业减碳可能改变全供应链、全产业链高耗能制造业区位选择指向,高风电、高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地区会成为纯电动车等高耗能制造业的重要区位导向。
四是推进贸易减碳会增强北方相对竞争力。有关分析显示,大量进口高碳行业的上游原材料,并在国内生产出口上中游原材料制品,是造成我国碳排放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碳排放中1/5来自出口,而由于这类生产出口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集中,推进贸易减碳势必相对有利于北方。
区位性对南北差距变化的影响
新一轮南北差距的迅速扩大,其地理经济因素主要有:随着日韩经济相对衰落,中国和东南亚、南亚沿海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在过去几十年里,亚洲沿海地带经济重心发生南移,2013—2019年期间表现尤盛,北方到这一重心的距离趋向更远;此前持续多年的“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相对有利于南方;北方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侧地区面临经济地理相对无效率问题;等等。然而,进入新发展阶段,地理经济因素正在且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除了北方暖湿化正在改善北方生态、生活、生产条件外,主要有利变化还包括:
一是“双循环”有利于发挥北方市场潜能。由于国内市场是“双循环”发展的战略基点,因而国内市场潜能中心在新发展格局形成中具有锚的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无论是按球面距离还是按实际交通距离,无论是按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还是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潜能中心虽然在较小尺度上经历了由南向北、由北向南的变迁,但基本上均在北方河南省境内。而北方是国内市场潜能中心所在地。因此,“双循环”发展有利于发挥北方作为国内市场潜能中心所在地的潜力和优势,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二是加速规避克服地理无效率。这里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绝大多数在北方,面临严重的经济地理无效率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正在制定实施促进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侧区域保护发展规划。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减碳发展,将有利于加大规避克服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地理无效率力度。其次,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能源原材料通道兴起和发展,澳大利亚能源原材料地位下降,南北双方对海外能源原材料可达程度的对比总体差距在缩小。另外,北冰洋航道的不断完善将缩短北方经由海路连通西欧和北美市场的距离。
三是北方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相对趋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随着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南方沿海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和地缘安全风险加大,而北方则变得相对优越。另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投资和市场需求基本停止了向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转移,强化了其对历史路径的依赖,疫情意外向世人暴露出热带经济发展根深蒂固的不利因素,因而可能大大减弱亚洲经济重心南移之势。
机制性因素变化对南北差距的影响
不难发现,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战略创新,北方总体上都落后于南方,南方往往是先行和布局的重点。例如,南方1990年就设立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但北方直到2021年才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南方最早设立自由贸易区,拥有海南自由贸易港,而北方尚无自由贸易港。另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重点亦呈现南重北轻。这自然相对有利于南方而不利于北方,是新一轮南北差距迅速扩大的原因之一。然而,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同时,国家结合建设现代化强国首都和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先后于2014年和2019年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在批准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等一系列发挥北京支撑引领南北平衡发展新的重大机制安排。其中,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将在相当程度上纠正南北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扭转北方融资环境相对不利的局面。
应对南北差距的几点建议
随着东北地区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可望在“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以黄河流域现代绿色经济带和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二者交叉组成的“S”型地区为主要承载,进一步出台一些平衡南北的重大机制安排。这里,我想提出几点建议。
建设黄河流域现代绿色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空间组织上是不是经济带,能不能成为经济带?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黄河不通航,上、中、下游地区经济缺乏紧密联系,不能构成一条经济带。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国,经济带是为了某种目的,由若干空间上连续的、具有某种统一性的省市区组成的带状经济区。所谓某种统一性,包括形态相对一致性和功能相对联系紧密性两类。沿黄地区一方面在功能联系上因共享稀缺的黄河水而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相对联系紧密,同时,随着黄河流域综合交通网络的发展,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要纽带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另一方面,在形态上,这些地区均以农牧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为相对集中部门,在地域分工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因此,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新亚欧大陆桥主导的流域综合交通网络、水生态文明体系、相对一致的地域分工角色为主要纽带的黄河流域现代绿色经济带的建立势在必行。
发挥山东在黄河流域现代绿色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山东沿海毗邻南方,虽然为一省,但其人口数量和经济体量相当于京津冀地区或东北地区,人口数量也与粤港澳地区相当并接近江浙沪地区,是我国人口和经济密集地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山东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积极巨变,快速从京沪经济走廊的“桥墩”转向京沪经济走廊和黄河流域现代绿色经济带交汇枢纽。这意味着,把发挥山东在建设黄河绿色经济带中龙头作用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条件基本成熟。应抓住机会,在加快规划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济南国家中心城市、京沪高铁第二通道、青银武等新亚欧大陆桥新通道和济郑高速交通走廊的同时,将山东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在环渤海地区布局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港。在国家决定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后,南北机制不平衡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北方没有自由贸易港。为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尽快在大渤海地区择址设立自由贸易港。考虑到地理位置因素,以及北方与东北亚一些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并结合自由贸易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更好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可率先批准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
强化北方“双一流”大学布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我国的大学虽然在单体规模上普遍很大,但在总的数量上仍然不足,布局也不够合理,一些北方的人口和经济大省“双一流”大学数量严重不足。建议按照形成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的同时,在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以及东北地区加大“双一流”大学的布局。
设立“可再生能源经济示范区”。北方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议加强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再生能源战略布局,设立“可再生能源经济示范区”。这无论是对平衡南北方发展还是对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