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粮食安全问题被作为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大命题;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黑龙江省考察时也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如此强调“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句话到底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听上去是一句大白话,却是一句大实话。不论是哪国人,饭碗如果不端在自己手里,而是端在别人手里,要么吃不到饭,要么这个饭是吃不好或者吃不饱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对全人类都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人来说,“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要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清末至今,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190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就已雄踞世界首位,当时的世界人口总量是16.1亿人,中国人口约4亿,占比近1/4。2000年,全世界共有61.14亿人口,中国人口为12.63亿,占比20.65%。虽然经历了40多年的计划生育,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事实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二,我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从历朝历代的情况来看,只要粮食生产或消费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政局不稳的情形。今天中国的人口超过14亿,尽管消费结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水果、杂粮、副食品等进入中国人的餐桌,但粮食作为最基本的口粮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最重要原料的地位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因此,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再怎么强调“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都不为过。

第三,曾经有一段时间,国际和国内都出现了一种论调,即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没有太大必要重视粮食生产。他们的理由是,中国自己生产粮食的比较优势较小,相反,像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生产粮食的比较优势却很大。它们的耕地多、生产成本低,因此,依靠自由贸易完全可以解决中国的粮食消费问题。此话听上去非常符合经济学中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一种建立在短期均衡基础上的自由贸易理论,远没有看到自由贸易背后更长远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没有考虑到人口大国与人口小国在粮食自由贸易问题上所面临的完全不同的情形。

不妨举一个例子。假定中国的人口规模类似于新加坡,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依赖粮食的多元化进口来解决粮食问题。因为如果A国不卖给我们粮食,我们可以从B国进口,还可以从C、D、E、F国甚至更多的国家进口足够的粮食。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向我国出口粮食较多的国家就可能在一些关键时期,通过控制或联合其他粮食供给国,以垄断或联盟的形式突然提高价格,或者通过控制粮食供给来获取利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当然是非常危险的。


第四,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是一个历史记述非常丰富的民族。战国时期齐国“买鹿制楚”的例子就清楚地告诉后人,在粮食贸易这件事情上不能太天真。齐国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楚国百姓由于鹿价高就全民捕鹿,忽视了粮食生产,三年后楚国百姓无粮可食,楚国遂为齐国所灭。尽管这个案例发生的时间久远,但其背后的经济学道理并未过时。

“十四五”期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强调“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时,同时指出“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十四五”时期,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实现这样的目标呢?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方式,降低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成本,不断提升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种粮的积极性,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始终与时俱进,适应和确保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就是国计,老百姓对粮食产品多元化、高级化的需求就是民生。同时,民生还意味着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农民和企业要能够通过生产取得足够的收入。确保粮食安全不能以损害农民和粮食生产企业的利益为代价,因为那样既不可行,也不可持续。

第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过程中耕地的投入必不可少。中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耕地,粮食安全将是一句空话。何谓藏粮于地?就是粮食供过于求时,可以采用轮作方式,休耕部分土地,减少粮食生产数量;相反,粮食紧缺时,又可以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也就是通过耕地的增加或者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何谓藏粮于技?就是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走农业内涵式发展道路来发展粮食生产。比如,推广优良的粮食品种,大幅提高粮食的单产;通过标准化高产高效的绿色技术模式,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通过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将旱砂地、盐碱地等非耕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解决粮食安全的思路和理念发生了新变化,在仍然强调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又提出了积极利用土地的动态调整及时适应市场供求,还非常注重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优质粮食生产。“十四五”期间粮食生产目标的显著特点是绿色、安全、优质。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一是要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通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来引领产业发展。二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优质粮食工程。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绿色、安全、优质的粮食生产。

第四,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一是,针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问题,应健全完善粮食主产区种粮利益补偿机制。一方面,不断降低种粮的各类成本,增加相应的补贴;另一方面,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合理保障种粮主产区的利益。二是,从国家层面看,应提升收储调控的能力,合理、适度干预粮、棉、油、糖、肉等市场供应,避免市场的剧烈波动影响到国计民生。

第五,持续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浪费粮食现象。从需求侧发力,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八项规定”,继续开展“光盘”行动,不断纠正各种婚丧嫁娶中的陋风陋习,塑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习俗和习惯。

“十四五”规划不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分浓墨重彩地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在“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部分再次强调了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将粮食安全问题提升到总体安全观的高度,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粮食安全风险,这样才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固屏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