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国际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决策,人才的多寡和质量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效果。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推进区域社会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供给地,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识时达变、勇于创新,打造国家重要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不断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国家较多,沿线国家在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决定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各类专项人才做引领与支撑。因此,人才培养须以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和国际化为目标,着力培养政策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人文交流型各类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事实上,人才的培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撑,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等领域。企业是中国技术“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主体,所以,精准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形成多方联运、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和人才高地作用,建立教育联盟,开展合作办学,开放办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进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培训,共建教育合作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工作局面,有利于释放人才和资源活力,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互联互通。二是高校需打破育人“围墙”对接企业,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更深层次的开放育人格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高校须主动与企业加强对话及合作,着眼于培养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的高端人才,以节约人才培养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联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各类高质量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高质量传播夯实工作基础。
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才需求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了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正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培养工程,高校应基于区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着眼于长远,准确定位,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为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如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据着“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高教资源富集,高校学科门类覆盖面广,既有语言、农业、医学、艺术和法律等专门院校,亦有办学实力雄厚的综合大学,为区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主动变革,立足区域,系统规划,以人才需求导向制定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对于外语院校而言,要利用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理上接壤的地缘优势,既可共享跨境民族资源,又可结合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相似性等因素,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外语人才培养计划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像新疆的高校可以利用民族语言与沿线国家语言相似的优势,加强普什图语、哈萨克语和塔吉克语等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应成立“一带一路”政策研究或经济研究机构,组织相应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国情规划数据库,监测政策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以此来规范和指导政策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及相应的智库研究实践,着力推进各类人才培养工作走深走实。
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以综合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这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持续推进,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以此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进而适应和满足国家政策和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是高校应基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育人思路打破单一的学科布局,构建“外语+专业+通识”的课程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水平,坚持交叉整合原则,设置融合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社会、法律和宗教等人文学科类专业的课程,通过增加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通识课程满足跨文化人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区域概况和国际关系的认识需求,确保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要义和沿线国家的社会文化与风土人情。二是高校应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的需要,精确瞄准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推进教学改革。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双语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建设,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应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不断优化与多元文化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设计,既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又激发学生在认同和理解沿线国家文化时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内驱力,为社会输送外语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类专门人才。三是高校应分批次选派师生到国外高校和国际组织或海外企业学习、与沿线国家高校联合培养本硕博层次的学生、互派留学生等,这既有助于学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助力师生了解国际规则,掌握最前沿的国际技术标准,又可以帮助沿线国家提高人力资本,培养“知华、爱华、友华”的国际优秀青年。
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以制度供给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一直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为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并指出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推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让“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汇聚更多优秀人才的新高地。一是要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优秀人才增强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矢志奋斗,在立德笃行、严谨治学上争当先锋,为“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要切实增强人才意识。各级党委(党组)要扛起主体责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一带一路”重要人才项目、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人才引进的工作机制,确保人才优先投入的理念得以落实,实现人才资源最佳配置。三是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参谋助手”,也是“政策推手”,还是“项目抓手”。因此,应落实党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围绕人才关切的问题,实施人才优先发展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育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为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晋升空间,宣传表彰先进典型,着力为让他们发挥作用、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不断增强其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研究”(20VSZ07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