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途径。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期,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存在强耦合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实现,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方向更多侧重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化发展,绿色低碳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创新链均相对滞后。因此,推进绿色低碳的科技帮扶,可以有效促进科技生产端与市场端、使用端衔接,增强科技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改革结合,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需要多元化的绿色科技组合创新
绿色科技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使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科学技术的总称,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技术系统。绿色技术创新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有机整体,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通盘考虑技术创新,促使科技有利于生态和自然资源保护,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间形成良性循环。绿色技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从思想形成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因此,要让绿色科技助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涉及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技术的开发。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是指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的组合创新,主要包括绿色生产技术、环境治理与监测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市场拓展技术等。这些技术针对生产生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
促进绿色科技亟须破除结构性障碍
目前,绿色科技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面临一系列结构性障碍,影响绿色技术有效转化和运用。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足,以及绿色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科技生产者通常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科学家为主要力量,其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为实验室知识和技术,科技成果则多用于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专利,或以获取科研项目为导向,而科技生产者普遍对市场实际需求的认识不足,产出的知识和技术不够“接地气”,与实际生产需求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科技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信息差同样阻碍了科技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展尚不完善,诞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知识与技术往往难以被对于这些知识技术有潜在需求的广大科技使用者所知,因而阻碍了绿色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实际操作中,绿色科技植入产业发展的过程也存在具体的障碍。比如先进生态农业科技植入我国乡村,首先,村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持观望、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且村民一般受教育水平较低,理解与适应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其次,技术专家可能缺乏对乡村独特的自然本底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处境的复杂性的了解,影响了技术的落地与实际使用。最后,旧的农业生产技术所涉及的企业、政府、中介等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网络或组织管理体系,往往被锁定在固化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配置中,新技术很难冲破原有体系平衡来建立新的社会生态系统和推广市场体系。此外,乡村还缺乏相应的监测、监管以及能力建设等地方性综合组织。
发挥战略科学家的跨界者作用
绿色低碳的科技帮扶要破除上述结构性障碍,需要一批拥有多元化知识并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组织领导和资源整合能力的跨界者发挥跨界链接和推动落地的作用。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判断能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团队协作组织领导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可很好地承担跨界者角色。
以江苏省句容市陈庄村为例,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带领的跨界者团队基于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从创新力提升、 话语构建、 市场拓展三个方面发挥作用,深化科技帮扶,搭建起陈庄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使之逐步完成了传统乡村向绿色低碳、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成为知识生态乡村的一个样板。如自然农法种植新理念的引入,就是该团队通过“创新力提升”推动陈庄农业产业的要素结构发生改变的案例。村民在接触这一理念的初期,认为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会影响产量和收入,持抵触的态度。为此,团队通过长期的宣讲和与村民之间持续的交流,帮助村民逐渐认识到了自然农法的优势。同时,由于自然农法种植需要清洁的自然环境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支撑,项目团队协调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20余个科研团队加入陈庄转型建设,联合完成了自来水站、真空厕所、河塘治理、节能建筑等项目改造,并持续开展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为自然农法的实践夯实了自然生态基础。之后,团队定期组织与自然农法相关的知识教育、技能培育以及实训辅导等活动,确保村民可以充分理解、熟练掌握。通过长期系统的培训学习,陈庄村民开始运用自然农法种植蔬菜,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相生相克原理统筹不同种类蔬菜种植时间与布局,避免使用农药,改用自家制作的植物精华营养液和土著微生物促进无农药无化肥的蔬菜生长。
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该团队再次发挥“话语构建”的跨界者链接作用,利用自身在城市的资源与优势,逐步构建起都市消费者对陈庄农产品的认可,帮助陈庄打响了品牌知名度,逐渐将陈庄的转型信息演化为知识乡村品牌,将普通农产品升级为自然农法产品,打通了城乡产销路径,建立起新型城乡融合的农—食网络。
此外,项目团队还发挥了“市场拓展”作用,帮助陈庄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与市场端对接。团队帮助陈庄村民构建有效的外部市场渠道,协助村民解决了获取市场信息有限、农产品进入市场困难等传统问题。例如,项目团队对村民进行市场销售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初步掌握了“互联网+农业”定制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并利用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资源,帮助村民搭建起与城市特定消费群体之间的供需信息对接与营销平台,协助村民进行农产品的城市配送。
以培育和壮大战略科学家群体深化绿色科技帮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战略科学家可以极好发挥跨界者作用、整合多元化的科技资源,从而深化绿色科技帮扶。因此,加强对战略科学家的培养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适应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使用的机制,以推进科技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落地与应用。
开展跨界科研工作需要科学家突破学科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体系的束缚,这在我国当前的科研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系统中,存在较大难度与挑战。同时,跨学科、跨领域的组织领导和资源整合能力在我国现有科学家培养和晋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轻,不利于战略科学家型跨界者的培养。因此,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积极支持他们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帅才作用。一方面,应注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从科技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政策等多个方面深化改革,切实营造有利于战略科学家快速、自由成长和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对战略科学家作为顶尖科研人才群体的培养、评价须少一些功利性,在任用和激励时多一些包容性、主动性、长远性。另一方面,建议允许具备高科学素养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以不同角色同时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实践,发挥战略型人才纽带作用,实现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