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农”工作 建设农业强国
曹卫星委员建议: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质量发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国多个试点区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地方部门协同不够、政策配套不足、投入资金筹措难、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仍需改进。
第一,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落实空间规划的平台作用。需加快推进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和规划蓝图落地的有效路径。第二,开展统一整治,切实做到整体协同推进。坚持“先建机制后整治”的原则,协同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全程统一管理制度。第三,强化政策支持,尽快形成可面向全国的整治政策体系。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纳入正在制定的耕地保护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研究出台涉及“三区三线”和林地调整的规则,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节余指标跨区域流转、耕地进出平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等,加大多元化投入保障。第四,加强专业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础支撑能力。
邓秀新代表建议:加快推进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我国南方大部分耕地在丘陵山区,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率尚不足51%,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目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机可选、无好机可用”:具有创新能力的农机制造企业亟待培育,配套服务不健全,农机农艺农地结合不紧密,宜机化改造政策措施不配套。
要充分利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资源,通过自主科技创新和政策资金支持,实现我国丘陵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农业农村部针对南方丘陵山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大对丘陵山区农机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把丘陵山区农机制造作为一个特殊产业予以扶持;通过加强丘陵山区农地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
李成贵代表建议:发挥北京都市农业优势
首都北京的农业不仅具备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还具备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农业资源的利用必须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
第一,都市农业应该可耕可游。应该在现代种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上发力,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第二,盘活闲置资产,让农业更丰富。要盘活京郊闲置资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完善行业认证和运营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给予农民融资、税收与保险等方面的优惠,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都市农业;赋予乡村经营主体更大的土地资源权能,让区域内的农业形态更丰富。第三,经营主体现代化需要新农人参与。提升符合中国特色的经营主体现代化水平,让京郊大地涌现出更多的新农人。
张福锁代表建议:推进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是落实“减碳、降污、扩绿、增长”国家行动的重大任务,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根据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的经验,建议建立以流域面源污染防治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包含农业全产业链绿色投入品、绿色生产、种养结合、绿色消费、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的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创建流域绿色发展党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各专业部门责任,协同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落地模式;建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体化的科技攻关综合试验区,创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从根本上破解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民营经济
王学成代表建议: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尚面临一些制度性障碍。应积极回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诉求,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是打破各种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把帮助企业实质性减税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减税效果评估,及时发现现行政策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改革完善。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解决企业融资难提供最根本、最基础的支撑。四是加强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畅通民营企业司法诉求反映渠道,做好法律维权应急处置,形成公检法司保障工作合力。
范九伦委员建议:设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面临挑战,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出现经营不善、融资艰难、现金流断裂等情况。设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是破解民营企业困境的有效途径。第一,设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制定非营利性质的纾困基金章程。基金由政府主导、工商联配合、民营企业参与发起,资金由政府代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共同监督。第二,拓展纾困基金的资金募集渠道,扩大纾困基金规模。主要资金来源于民营企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配套资金,并吸收社会捐赠。第三,识别民营企业的“营运价值”,提高纾困基金的利用率和周转率。第四,避免干预民营企业自主经营,完善纾困基金的使用及管理机制。第五,建立绩效评价、责任追究及尽职免责机制,防范纾困基金运转风险。
李正国委员建议: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近一段时间,民营企业投资热情低迷、发展信心不足。须从多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第一,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给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保护,在处理涉及民营企业的个案时,应进一步转变司法观念、公正执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第二,进一步营造尊商重商的良好氛围。面对社会上质疑、否定民营经济重要作用的各种杂音,应当及时发声、亮明态度;深入开展民营企业发展成就宣传,宣传一批先进典型。第三,统筹发挥各类支持政策的协同组合效果。要围绕产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扶持、绿色低碳、税费减免、融资可及性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民营企业政策诉求并推动政策完善;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充分发挥政策之间的协同效果,避免政策“打架”。
完善医疗体系 提升服务水平
季加孚委员建议:癌症筛查及规范化诊疗“两加强”
在肿瘤全周期管理过程中,规范化治疗是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提升患者五年生存率的核心举措。目前仍然存在各级医院治疗标准和质控标准执行不规范、肿瘤规范化治疗水平区域不平衡、肿瘤相关专业执业医师的肿瘤专科规范化培训仍待加强等问题。
应整合癌症筛查服务提供方资源,建立完善的癌症筛查长效管理及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避免重复筛查和过度筛查。强化肿瘤诊疗行为质量监管,制定“肿瘤规范化诊疗”质量评审标准,开展质量评审工作;完善肿瘤诊疗质控体系,依托各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肿瘤医学质控中心,加强诊疗规范化管理,促进区域间肿瘤诊疗协同发展;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开展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将肿瘤诊疗指南培训、考核纳入医学继续教育必修项目。
孙思予代表建议:提升基层救治能力
过去的三年,每当疫情来袭,医务工作者都会挺身而出。辽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扶持发展重症、呼吸、急救等一批重点专科,打造了一批“家底厚实”的公立医院,保证医务工作者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如今,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做好科学防控要加强基层急症、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分秒必争的急症、重症救治是基层医疗最大的短板。卫生行政部门在布局上级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时,要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建设,提高急症重症的救治能力。
张澍代表建议: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
公立医院是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全国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问题,人民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提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应重点从政府和医院两个层面开展工作。政府层面,要健全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政府公益性监管;医院层面,要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内部绩效管理机制,规范公立医院公益性相关的绩效机制及质量管理,强化行风建设,推进高质量服务,杜绝以盈利为目标的绩效指标。要深入开展廉洁行医教育;营造良好医患氛围,激发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感和医务人员职业自豪感;建立健全职称评定和服务评优评先制度;自觉接受广大患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树立医德高尚好典型。
(本刊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