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共二十大报告将科普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强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23年4月,科技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意见征集意味着新时代背景下,科普工作将为我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的蓬勃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科普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计划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中共二十大对科技创新发展进行系统部署,明确要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将科普建设和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原因是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22年我国的购买力平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9万亿美元。总结世界各国过去100年的发展经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只有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迭代,才能支持整个经济社会以健康的方式持续发展,而科学普及在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全社会的科学素养达到一定程度,社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才能支持科学共同体开展新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于2021年达到顶峰,2022年年末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8%。面对全国人口绝对数量下降和老龄人口持续增加的挑战,必须加快提升全体公民的科学与职业素养,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对应急管理知识的科学需求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4月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第十四条明确要求,应急管理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职能组织开展相关科普活动。实际上,对于灾害事故的“防、抗、救”方面来说,预防和预备是降低灾害事故发生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而提升全民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技能是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根据应急管理行业统计,国内发生的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导致事故的占80%以上;中国境内的森林草原火灾中,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占90%以上。由此可见,只有从人的源头开展预防,才能大幅降低灾害事故的风险水平。因此,以提升民众和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为目标的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科普对于我们建设“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至关重要,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发展逐步从科技支撑、监管保障迈入文化振兴阶段,即通过建设安全管理文化和应急管理文化体系让全员参与“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设,进而实现灾害事故风险水平的大幅降低。

新时代应急管理科学大科普格局建设的设想与思考

新时代对应急管理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然而在应急科普方面,需求与能力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历史性地达到65.22%,城市数量达到687个,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左右,社会财富集聚效应十分显著,同时近年来由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群发生极端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在持续增加。但是现阶段全社会对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与这种趋势并不匹配,特别是科普宣教依然存在不少短板。首先,专门从事应急科普的专职人员偏少,大部分为应急行业的科技从业者兼任。其次,我国应急管理科学建设始于2003年,至今仅有20年,因此应急管理科学的很多板块和内容都有待完善。最后,现阶段广大公民获得灾害事故应急科普的渠道有限,形式相对单一,还需要不断创新,拓宽科普传播渠道。

未来,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推动应急管理科学大科普格局建设。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持续增加应急管理科学的科普投入,形成针对不同灾害事故的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体系,并将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再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科普知识创造—传播—反馈的良性循环。二是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通过完善应急管理行业的职称、职级管理系统,打造高等院校应急管理学院、行业研究院所、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三位一体的应急管理科学科普建设和传播人才队伍。三是开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渠道如电影电视、广播书籍、科普场馆等,新兴的融媒体渠道如互联网、移动终端、自媒体等,将体系化的应急管理科普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增强每个公民的灾害事故防范意识,切实从个人承灾体层面降低灾害事故的风险水平。

中共二十大报告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建设与公共安全体系的完善是新时代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真正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落实,进而切实降低灾害事故风险水平。新时代呼唤全新的应急管理文化和科普工作体系,良好的社会经济态势和数字化发展也为新时代的应急管理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文化和科普建设工作有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