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招商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调结构、促增长、稳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欠缺通盘考虑、急于求成,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而,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招商引资,采取措施趋利避害,让招商引资工作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效用最大化。
招商引资具有重要积极的综合意义
国际一流的外资企业在资金、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网络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吸引优质外资企业进驻中国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市场内涵,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当前,开展招商引资符合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利益,对于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招商引资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升级
吸引国外优质产业落地中国,有助于提高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助力产业升级。例如,近年来跨国车企加快布局中国市场并加速电动化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提速。如特斯拉超级工厂入驻上海后,对相关供应链和产业链产生了虹吸效应,推动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效益。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出口值达839.9亿元,较上年增长130.1%;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汽车27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0%。相关零部件出口同样可观,2022年上海市锂电池出口254.1亿元,较上年增长360.8%。特斯拉进入中国,在引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兴产业的竞争,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以比亚迪、“蔚小理”为代表的国内新能源车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大成功。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3月国产轿车销量排名前四位的都是国产新能源轿车。
再如,法国施耐德电气在华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并于近年不断追加在华生产投资和研发投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和低碳化助益颇多。目前,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本土研发力量正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惠世界”升级,这些成果与招商引资带动的产业升级密不可分。
招商引资有利于改善中国就业形势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对于改善就业形势发挥积极作用。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外资企业以占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了约4000万人的就业,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10,贡献了我国1/6的税收、2/5的进出口”。目前部分国际大型企业正在加大对华投入。例如,德国奥迪拟于长春开展一笔约为26亿欧元的项目投资,这项投资计划将为当地创造超过3000个高质量工作岗位,对缓解当地就业形势起到积极作用。
招商引资有利于保障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扩大招商引资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上升,国际资本急于寻找安全有利的投资场所。中国各级政府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资本参与到国内和平建设当中,有利于保障全球资本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从而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测算,近五年,我国外商投资收益率为9.1%,而欧美和新兴经济体仅分别在3%和4%—8%左右。2023年4月26日,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在华美国企业表示不会将供应链移出中国,24%的在华美国企业表示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对华投资。
2023年,商务部启动“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加大“请进来”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新政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七次缩减后,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另有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其中,法国、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5.5%和60.8%;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000家,同比增长25.5%;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这是中国政府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和全球政经局势动荡推动资本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中国及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高度重视并防范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或有风险
招商引资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局势
当前,各地都期望加快经济复苏步伐,多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推动大型项目落地。然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度招商引资可能会加大产能过剩的紧张程度,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旦市场需求无法支撑所有企业的生存,部分企业可能会面临竞争形势恶化甚至倒闭的风险,进而造成资源浪费。
招商引资应注意避免破坏市场平衡
当前国际竞争中,市场争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招商引资的核心目标是为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市场需求增量,帮助国内企业“把蛋糕做大”。然而,有些外资的引入不仅不能起到扩大增量的作用,还会与原有企业争夺市场存量,损害市场整体利益,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本土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可能造成市场份额减少或利润下降;另一方面,这种竞争可能导致产品价格波动或者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购买力。
招商引资应防止损害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如果对外资引入提供的条件过于优惠,可能会对市场公平竞争产生影响,损害本国企业的利益。例如,为外资提供过多的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外资能以更低的成本进入我国市场并与本国企业竞争,这会让本国企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以至于被限制发展,进而导致市场份额流失和业务衰退。特别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条件及当地政府可为外资提供的支持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相关规范,会对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招商引资应谨防弄虚作假现象
当前,招商引资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下,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任务,可能会忽视外资的真实情况,甚至不惜弄虚作假,采取违法违规措施来完成指标。例如,曾有个别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违规出具担保函或为资质不合格的企业提供国有资产抵押担保,极大地扰乱了正常营商秩序;有些招来的外资企业圈了地,却长期不开发,导致土地闲置、成片抛荒。对于类似情况应该有效防治,杜绝再次发生。
招商引资应谨防环境污染反弹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应高度重视。一些外资企业为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可能会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项目引入中国,如果地方政府不对此进行有力管控,不但无法真正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反而可能导致环境被破坏,损害经济基础,对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以往曾有外国企业下属工厂和项目在中国开展污染环境的业务,这些项目的不当落地致使环境污染加剧,给当地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应综合考虑,注重系统平衡以趋利避害。一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更好地利用外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招商引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全面理解并把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综合利益之间的系统平衡,提前预判,深入研究,统筹安排,优化措施。在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推动实现招商引资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和稳定。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并愿同世界一起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通过加大市场准入力度、降低外资投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使得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政策更加开放和透明,法规逐渐健全完善,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2023年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稳步上升,结构持续优化,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得到了外资的认可,中国仍然是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