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建党100年来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首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即“第二个结合”。

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他同时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回答了关于中华文明的时代之问。

“第二个结合”回答了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新时代如何接续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

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流淌了5000年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波澜壮阔、润泽万代。中华文明曾经站在人类文明之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也曾一度被世界视为边缘,在近代经历衰落和屈辱,致使国家受辱、人民遭难、文明蒙尘。

经过百年的奋斗洗礼,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形态接续起来,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起中华民族古老与现代相统一的文明新形态,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也不是对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推动了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式”的深层含义包括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发源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现代化是从古老文明传承而来的现代化,不是消灭了古老文明、没有根基凭空而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崭新姿态,中华文明给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磅礴内力。

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赓续和接力给“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无比宏阔的空间,诞生了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由优秀基因锻造而成,既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有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华大地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孕育伟力,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健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自信源泉,让中华文明展现出神采奕奕的时代风采和历久弥新的文明魅力。

“第二个结合”回答了如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文化根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结合”,就是拿着现代化的放大镜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寻找屹立不倒、长寿延绵的文化基因,寻找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向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寻找浸润着中华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之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就聚焦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上,这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认同之源和自信之源。反之,无视“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个最大的传统,丢掉中华民族根基血脉的渊源,就等于背弃祖先、自断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特色,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重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第二个结合”回答了如何让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得以充分彰显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道路的强大惯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诠释了中华文明持久活跃、处变不惊、顽强进取、坚韧无畏的精神内核;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反映出中华大地各民族统一在国家这个共同权威之下的互融共生、凝心聚力、博采众长、相得益彰的鲜明特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彰显出中华文明拥有足够宏阔的气度、足够宽广的胸怀,对人类其他文明成果敞开怀抱,积极探索、兼容并蓄;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从不搞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从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中华文明中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历史上中华民族没有发动过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始终爱好和平与友善,与世界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建设、携手发展。这五个突出特征成为解读中华文明因何独树一帜的密码。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第二个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进一步让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在21世纪的今天得以充分彰显。

“第二个结合”回答了如何在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中体现中国担当的问题

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为回答“中国之问”提供了答案,也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智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欧洲,但其理论视野观照全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中国,但其文明视野观照全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持中守正、和合共生、天下一家,传承几千年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对解决国际矛盾冲突和促进全球文明对话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及引领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文化基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第二个结合”为化解国际矛盾、促进和解与包容、凝聚发展意愿和动力,为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中国智慧和现实方案,从而让中华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更具担当。

正因“第二个结合”拥有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如何把“第二个结合”贯彻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之中。

首先,要注重从中华文明长期演进的生动实践中提炼、总结、升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在经典名著的智慧和理念之中,体现在人文先祖、历史人物以及革命英雄、先进典型的卓越贡献和伟大人生历程之中,凸显于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之中。新时代我们必须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基因密码,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体系中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要善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分析有鉴别地加以改造、吸收、利用。纵观中华5000年文明,在从古至今留下的大量成果中,有正面启迪和思想精华,也有反面教训和思想糟粕,要从中挖掘整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最后,要特别注重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其强大生命力靠的是精神内聚力、吸收同化力和自我更新力。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其基本原理注入中华文化的机体,可以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转变、升华为崭新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民盟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