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无碳未来的愿景。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但是政策引领、宣传引导、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一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和标准化的测算方法,很难精准、及时地实现碳排放的计量;二是宣传引导不足,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作用;三是制度、政策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四是“双碳”技术创新有待提高,低碳技术、碳回收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不足,从监测、分析到处置的闭环还没有形成。
“双碳”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举全国之力,又需要疾徐有致的行动秩序,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又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首先,政策驱动引领,建立“双碳”考核体系。完善碳排放指标测度体系,建立减碳绩效考核机制,加快核定各类单位的碳排放指标,并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减碳工作考核的权重;设立政府减碳专项基金,建立资金、技术等支持与共享机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要从资金方面保障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减碳,动员民间力量成立以减碳为主要目标的基金会,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的合力,推动减碳项目的实施;倡导全民极简生活方式,尽快核定公民个人低碳生活指标,以及消费品的碳汇指数,以问卷、科普等方式,增强公民减碳意识,表彰个人减碳行为。
其次,加强宣传引导,在公众心中筑牢低碳意识。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及媒体融合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撰文阐释低碳、减碳理念和方式;调动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开发宣传节能减排的文化产品,开展社会化低碳活动,增强公众耳濡目染的频率;建设城市“碳中和博物馆”“低碳主题公园”等,通过展示、互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减碳的理念;设立城市低碳生产生活指导中心,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对低碳行为持续指导,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再次,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产生活领域绿色转型。培育环保管家类的社会化服务企业,协助政府做好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战略环境规划和特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排污许可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为企业提供减碳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管理;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保护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使用势头,做好与新能源汽车使用规模相适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的力度,推动机场、公路、高铁、城市地铁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出行提供便捷交通工具,控制燃油私家车总量;鼓励各大中小企业开展余热共享,调动产生大量热量但自身消化存在困难的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使余热用于民生、供暖和服务小型企业。
最后,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一是推动发展核供电、核供热。在我国已有三大核电运营商的基础上,继续研发低温核供热,推动北方地区转换到以核供热为主的供暖方式;进一步投放力量开展核科研,提高核电及低温核供热的安全性。二是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根据预测,未来10年光伏和海上风电的度电成本仍可下降50%。鼓励开发以户为单位的太阳能利用模式,在农村、草原、林区等比较分散的居住区大规模推广使用光伏,解决太阳能并网问题,把新能源电力消纳好。三是因地制宜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具备风能发电的区域,要成立专班推进风能并网工作,解决建设风能设施后发电并网存在的困难,防止风能设备闲置、破碎;适当推进生物质燃料的使用,对生物质燃料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放弃生物质颗粒的生产使用。四是制订并实施煤炭削减计划。在煤炭生产领域,大力实施关井压产,停产热效低的矿井;在煤炭销售领域,通过税收政策制约低值煤炭流通;在煤炭使用领域,应限制煤炭使用总量,最大可能削减在生产生活领域分散使用煤炭。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重点污染源监控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