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治水息息相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早日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谋划了国家水网宏伟蓝图。10多年来,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有效保障了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全国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10年的0.51%降至0.24%;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万平方公里,全国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然而,要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美丽中国建设使命任务,不断深入推进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一是贯彻落实治水新思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水平保护,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实现国家“江河战略”。
二是加强水治理顶层设计。深入研究水治理体制机制,特别是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逐步优化“九龙治水”,完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完善治水工程审批程序,健全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等,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水治理体制,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三是针对流域特性强化系统治理。我国幅员辽阔,水情和水资源分布流域特性明显,河流管理和保护务必以流域为单元,不断加强流域治理管理,加快出台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实施细则,强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治理措施的协同性和系统性,同时需要研究跨流域水资源丰枯调剂,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四是强化部门协同和公众参与。水治理涉及部门多、行业广,更需要大家一起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全过程、常态化参与治水。要重视水利科普工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五级河长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大众积极参与监督,共同做好源头防控、水岸同治、系统治理。
五是重视水文学科建设和水文行业发展。水文是解决我国“四水问题”的重要基础,在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在高等教育中提高水文学科地位,将水文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同时要加快完善国家水文站网体系,提升水文监测能力和预报预警智能化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积极推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相关改革事项,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落地,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