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吉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愈来愈重要。作为新型消费重要生力军,文旅产业在促进消费、活跃市场、稳定经济增长基本盘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近年来,吉林省依托冰雪文化、康养休闲等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挖掘吉林省作为东北亚区域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尤其是文旅融合发展以来,文旅新业态创新取得更大成就,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是深度挖掘北京冬奥红利,吉林冰雪旅游不断实现新突破。全面构建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意营销扩大吉林冰雪旅游“朋友圈”,以项目支撑吉林冰雪旅游产业行稳致远,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冰雪旅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二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为吉林避暑休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生成地域特色文化,丰富避暑休闲产品品位;突出长白林地山地特色,打造避暑休闲产品品牌;创新资源管理体制,优化滨河滨湖型避暑休闲产品品类;统筹保护利用关系,提升西部草原湿地避暑休闲产品品质;全力发展避暑休闲夜经济。

三是深度挖掘农林资源优势,吉林乡村旅游不断迈上新台阶。乡村旅游实现了数量规模和质量效能双增长;破解难题助推乡村旅游实现疫后快速复苏;强化政策规范宣讲,加快乡村旅游转型提质升级;推动业态类型向多元融合转变,持续提升“吉乡”品牌影响力。

今年“五一”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首个小长假,吉林省各景区也迎来了难得的“井喷”行情,文旅消费复苏态势强劲。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吉林省文旅消费扩容增效还存在较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一是文旅经营主体缺乏产品创新积极性,“浪涌式”旅游暴露出文旅产品同质化、低端化问题突出。近年来,游客年龄结构有所变化,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消费倾向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当前文旅消费主体的年轻人,其消费模式表现出典型的“打卡”模仿等特征。以延吉朝鲜族民俗村为例,景区内集中展陈的民俗民居,千篇一律地展示着供年轻人旅拍的朝鲜族民族服饰,景区内外也集聚了服装租赁、网红化妆、跟拍修图等从业者。外来游客流动呈现为这种显著的“日历”效应,文旅经营者大多集中提供市场上成熟的单一产品或服务,百店一品,文旅产品的丰度、深度及广度有限,对地方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有待增强。从其他地区情况看,旅游产品业态不丰富问题也比较突出,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和资产未得到有效充分利用,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景区为主,具有文化内涵的景区、项目和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较少。夜经济消费业态过于单一、活力不足,多为同质化而缺少地方特色的产品,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主动停留时间过短。

二是以“购物型”旅游产品为主导,文旅从业人员劳动价值难以充分实现,文旅行业面临人才短缺与人才外流双重压力。文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素质专业人才汇集是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力资本集聚就不可能有文旅行业的大发展。然而,由于受过去三年疫情的影响,文旅行业人才短缺问题骤然凸显,由此派生一系列衍生问题。而强制性购物等不和谐现象再现,倒逼文旅行业必须进行深刻转型,探索能够兼顾文旅从业者和文旅消费者多方利益的新的发展路径。此外,文旅行业强调产品融合创新,需要更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方面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当前行业人才培养、留用等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

三是全域旅游与“城区景区化”新发展格局,对补齐文旅消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出更高要求。虽然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加大景区景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由于城市规划等历史遗留问题,除新建大型景区景点有较为完备的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等必要基础设施外,有相当部分的景点由于周边没有大型停车场,面临各类型旅游车辆难以停放等问题。延吉朝鲜族民俗村作为重点景区,人流车流都比较多,且景区外围就是小吃夜市,人车争路问题比较突出。此外,骑行等新消费形式的不断涌现,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定压力,此前的道路规划并没有为非机动车预留足够的空间,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边境地区旅游交通状况更为不佳,路窄弯多、通行能力极低,旅游消费与边境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游客在时间和金钱成本上,均表现为“旅”大于“游”。

四是文旅产品创新面临一些制度性因素限制。地缘政治不稳定,制约边境游产品创新壮大。部分地区重大文旅项目建设面临功能区保护、土地出让、公益林占补、生态产品可抵押性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着眼长远发展,不断优化政策与体制机制,多措并举、多向发力,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助推吉林“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走出一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吉”景“吉”色。

一是强化对俄旅游,提高双方通关便利效能,完善口岸旅游服务设施,持续扩大中俄双向旅游规模。充分发挥吉林珲春口岸中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势,依托长珲高铁、珲乌高速、G331国道交汇综合交通能力,扩大珲春在俄罗斯的影响力,将珲春建设成为我国对俄、对朝国际旅游大通道重要节点,丰富“冰雪丝路”建设内涵,为东北腹地其他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做好对俄引流,切实将东北主要城市建设成国际性消费中心,进一步丰富文旅发展业态。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支持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部际常态化议事制度,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谋划推进全国文旅产业统一发展的议事制度,统筹解决一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及重点文旅产品开发中面临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事务,最大限度降低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设立文旅产业扶持发展专项基金,着力支持欠发达地区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支持东北边境地区历史文化传播和现代化利用,为地方发展特色文旅产业解套松绑,激活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科学调整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自主自愿选择休假方式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降低集中休假给文旅产业稳健发展带来的冲击。加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执法监督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依法休假权益,进一步完善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分段休假等举措,减轻集中休假制度给文旅产业造成的冲击,为文旅消费提供时间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在文旅消费时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多措并举,创新文旅专业人才成长与作用发挥机制,探索在中小规模文旅企业间建立“共享人才”新模式。制定实施体现文旅特色的人才认定制度,摆脱唯学历、唯头衔等不符合文旅发展特点的传统做法,支持各类“小能人”“土专家”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专业化智库,为文旅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元化、更全面及时的智力支持;探索政府招聘、企业使用、进退自由的招人用人新机制,鼓励专业人才下沉基层,在职务晋升、享受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于高端人才,建议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博士服务团,最大限度发挥在校研究生这一存量资源潜力。

五是善用新型融资工具,加大盘活存量资产力度,建立起“平急”兼顾的高可靠性文旅基础设施供应体系。设立文旅专项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或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库,支持文旅项目建设运营头部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建文旅项目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新建文旅项目服务品质,满足居民文旅消费结构转型需要,切实增强以旅游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文旅产品创新绩效。

六是完善文旅消费刺激政策,提升文旅消费券撬动引导作用。加快解决现有文旅消费券实践中精准度不高、配套性不强等问题,发放景区专项消费券,核销范围包括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业态,增强消费券发放的整体性,进而带动文旅全链条消费。同时,探索发放跨区域文旅消费券,鼓励地方联合发放跨区域的文旅消费券或文旅一卡通,进一步扩大文旅消费券使用区域和场景,推动“跨市游”“跨省游”等中长线旅游发展,进一步增强旅游惠民能力。探讨按照增值税有关税则,将商家接受消费券作为销项税额予以扣除,增强商户接券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消费券的撬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