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不久前的农历甲辰龙年春节,以巨大的声量和持续的热度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文化中蕴藏的丰富潜能,这是农历新年被列入联合国假日、成为世界性假日后的第一个春节,不仅国内春节氛围高涨,海外春节庆祝活动也点亮了世界各地,形成新春热潮和中华文化景观,锣鼓喧天的舞龙舞狮、新奇有趣的庙会灯会、人流熙攘的游园祈福等精彩活动在世界各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此同时,一方面国内的“新中式穿搭”如马面裙、龙字纹服装和非遗手作如蟳埔簪花频频登上热搜,引领了新的流行文化趋势;另一方面普宁英歌、傣族长甲舞、泉州高甲戏等相对冷门的传统民族歌舞走出国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作为民间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如何更好地让民间传统节俗融入新的时代,使传统节日重新流行,成为近年来引起社会关注的话题。
节日与社会
节日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大体而言,节日主要包括传统节日、外来节日、新定节日等几大类: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七夕、中秋等,反映了传统历法、岁时文化的内容;外来节日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由国外传入,带有一定西方宗教背景;新定节日如国庆节、植树节、教师节等,体现了现代国家的政治意志和社会需求。节日在社会中通常有其特定功能,但总体而言,节日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高歌猛进,从国外传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广受城市年轻人追捧,而与之相反,传统节日作为农业社会的遗留,一度少人问津,与现代都市人的崇尚渐行渐远。事实上,直至21世纪第一个10年,尚有学者就传统节日文化的式微展开过该不该予以保护的讨论。这种对传统节日的关注一直延续到当下,不过从世纪初的怀疑不定到近年来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自然是我国综合国力崛起的象征,也与近些年官方的大力提倡和宣扬密不可分。社会文化领域的国潮热、文化遗产热、博物馆热等推动了传统节日回归大众视野,人们越来越能从节日欢庆活动中感受到传统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当今,我国节日文化更加多元化,除上述三种节日,还有出于商业或文化目的而诞生的新型节日,如作为消费节的“6·18”“双11”和文化节庆类节日如电影节、音乐节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节日文化的丰富形态。不同的节日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青年人青睐外来节日是因其轻松、新奇、有趣,喜欢过传统节日则是因为感受到了与传统的情感连接,相较于外来节日,传统节日的国民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各类节日共同构成了人们社会和精神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源与流衍变迁
传统节令文化与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念和四季感知相关,是以时间意识为基础的岁时文化。在尊重历法和岁时的农业社会,人们一般会根据天时、物候的更迭,依自然时间及其代表的神圣的上天意志安排和组织农事和人事活动。在天人和谐的背景下,人们通过对天神和祖先的恭敬祈拜来维护人间的安乐幸福,请神祭祖构成传统节日的独特文化内涵,如闹社火和游神民俗便是流传至今的奉神活动,除夕的祭祖、清明的扫墓则反映我们对祖先和亲人的追思。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节庆的神秘因素逐渐淡化,世俗化的民俗活动和欢聚庆祝逐渐成为节日的主题,体现了文化演进和社会生活的转型。在四季转换中,人们以生命节律应和季节时序,调整饮食、穿戴、家居等生活内容以及开展季节性群体活动,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期间,正月初一不杀生、不动刀是从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角度敬畏生命、敬畏万物,也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实践;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发红包则表达了除旧迎新之际的珍重和感激之情,实现人与季节、人与万物、人与人关系的疏通调整。传统节日也起到了精神定期休整的作用,人们在季节变迁中调整情绪,以实现心灵的平和安宁,维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传统节日还成为海外华人寄托乡愁、连接故国的文化纽带。传统节日更承载着文化记忆,是民族性格的体现,如寒食节、端午节是对历史人物介子推、屈原的纪念,纪念他们不慕荣利、忠君爱国的情怀和操守,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宝贵成分。
从传统农业国家的乡土社会中剥离出来的传统节日,体现为千百年来沉淀并凝结在时间体验中的文化,虽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生存环境,却能通过有效的转化和传承为今天的人们所继承发扬,并有待于这一文化中的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实际上要解决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以及传统节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交往方式和情感形式的问题。文化是不断演进的,节日文化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从顺应自然和祭祀神灵到主体意识的增强、人的觉醒,由神圣化转向世俗化,是现代节日的总体背景。传统节日的过节形式、节日主题及公共价值均应进行改造革新,以符合新的时代精神、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并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和愿望相适应。
传统节日如何创新发展
从文化传承的眼光来看,传统不仅是过去,更是一种流动的精神力量,它在积累、沉淀和持续发展中不断蓄积着新的动力和生机,让文化和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在我国广阔的国境内,“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节庆及风俗活动是人民道德培养、品格锻造乃至精神启迪的良机。应大力发挥传统节日的凝聚和认同功能,以节庆作为情感黏合剂、道德培养皿及文化传承和价值维系的重要中介,实现家庭、社区、社会的整合,在祥和安乐的气氛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节日是人们释放精力、抒发热情,以焕然一新的状态迎接新生活的契机,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有待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增加传统节日的吸引力,需在传统与流行间架起桥梁,用流行文化方式展现传统的内涵。不少国家已将传统节庆作为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与文旅消费紧密结合。节日与平日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氛围,在节日期间,缤纷华丽的节日活动如歌舞竞演和璀璨耀目的节日装饰如灯光秀等共同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日本的夏日祭、墨西哥的亡灵节和英国的烟火节皆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在节庆期间,不仅有花车巡游、花火大会、化装游行和时令娱乐项目,还有流动摊贩兜售特色饮食和工艺品,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我国的社火源自民间为迎神所扮演的杂戏,游神则是请神游境巡视保佑阖境平安,均是包括舞蹈、音乐、杂耍等在内的传统娱乐活动。还有贵州斗牛节、云南泼水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与现代文化进行对接转化。在扩大传统节日影响力方面,可以提升民俗活动的参与度,以非遗展演、互动剧场等形式发展沉浸式文旅项目。但需要注意的是,游客参与民俗活动要以尊重民俗为基本前提。龙年春节期间,福建长乐游神活动中一名网红装扮成神像“赵世子”走在巡游队伍前、广西宾阳炮龙节一男子怀抱孩子扯龙须等行为引起热议,这些做法既不文明,又是对当地文化和民众情感的冒犯和亵渎,严重偏离了节庆活动初衷,娱乐应以守好传统底线为前提。
构建新时代节日文化,要依时代和社会发展形势对传统节日进行适度革新。在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节日活动应顺应年轻群体的社会需求、审美倾向和消费习惯,以新的习俗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对部分节日习俗适度做“减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我们既要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信仰保持敬意,注重价值观的传递,也要对一些繁文缛节和不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习俗予以调整。比如,近年来的春节假期,以往的家族聚会、人情往来常被外出度假、朋友聚会所替代,“走亲戚”也从必选项变为可选项,围绕年轻人生活工作的圈子会形成新的人际关系,传统的“走亲戚”则可以简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节日的内涵与形式,融入当下生活形态。现代人在节庆时以仪式化、地方化、具身化本真体验传承传统文化,这需要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在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中增强互动性、体验性和文化感、现场感,满足个性化需求,开发符合现代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出游方式的节日文化产品,并充分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影响力。重拾过去的传统价值,赋予当下生活以意义,让传统节日成为有情感、有文化、有兴味的特殊时日和记忆节点,才能令传统节日文化真正得到推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