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近代才从文学中划分出来的,如同幼儿文学由儿童文学派生一样。归属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了。

古代8—15岁的儿童要到书馆、乡学、村塾、家塾或社学等处所接受启蒙,启蒙就是古代的小学教育。在此之前,关心教育的家长会教导孩子诵读古诗,虽然他们还认不全文字、也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内容,但常常跟随家长吟诵,琅琅上口,聪慧过人的幼童甚至能够作诗。

有些名诗,是诗人童年所作,例如初唐著名文学家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七岁那年有一天在池边戏水,有人指着池里的一群鹅叫他作诗,他立刻吟出这首《咏鹅》。这首诗只有短短18个字,却把鹅群边歌边游的神态,有声(鹅,鹅,鹅)、有色(白毛、绿水、红掌)地描绘出来。

另一位七岁能诗的神童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他也在七岁时写了《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前两句以简明的语言,生动描述牧童悠闲、与世无争的生活,把人、牛及环境勾勒成有声有色的牧牛图。后两句则借事讽喻那些官场政客,挖空心思争名夺利。

还有一首是吴伟的《题老人饮驴图》:“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这首诗是吴伟七岁时到富人家伴读时的作品。有一天,吴伟捡到小主人丢弃的一张白纸,他在纸上画了一个白发老人骑着毛驴,毛驴在河边低头饮水,画得十分逼真,他得意地在画上题了这首小诗,塾师见了,惊奇不已,称他为神童。这首诗每一句都是具象的描写,诗的用语浅白、形象鲜明、意象深远,现代的儿童诗与它相比,能够超越的也不多。

再如唐中宗时期的宰相苏瑰,他的儿子苏颋也是一位神童。苏颋五岁那年,有位京兆尹来拜见苏瑰,见到苏颋在旁边玩耍,就让他以“尹”字作诗,苏颋随即作了《咏尹字》:“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这是一首四言字谜诗,每一句都显现“尹”字形态的特点,不仅如此,虽然只有四句,每一句都不离人的身体结构,也都隐含“尹”字,用字精简,还押了韵,令来访的京兆尹赞叹不已。

宋末元初诗人、学者陈普,七岁时在田间游玩,看到几只白鹭从远处翩翩飞来,缓缓落下,这时在附近树边歇息的书生,就让他以白鹭作一首诗。陈普吟出这首《咏白鹭》:“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歇。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书生听了,十分惊诧,赞赏不已。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人,后两句咏鹭。人坐鹭飞,有静有动,又把空间拉到天空与地面,巧妙地勾勒出一幅青天白鹭的优美风景。

明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在11岁的时候跟随祖父坐船去南京,途经镇江时已是夜晚,祖父和客人饮过酒,来到船头欣赏夜景,远远望去,月亮依傍着金山冉冉升起,由于船在行驶中,月亮隐到山上一栋房子后面,有位客人就以眼前山房蔽月的景象,让王守仁赋诗,王守仁随口吟出流传至今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是以眼前山顶的房子遮蔽月亮的现象,说明事物本来的样子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地面欣赏远处的月亮,山近月远,觉得月亮比较小,就会认为山比月亮大。假如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古代的儿童诗,除了儿童创作的作品以外,也有不少名家创作的浅白易懂的诗作,适合儿童吟诵,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类简明易懂、适合儿童吟诵的古诗非常多。

古代儿童诗经过漫长岁月的筛洗,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品。至于现代儿童诗,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绝大多数的现代儿童诗可能会被时代洪流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