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音乐真人秀节目播出,音乐选秀话题再被提起,但与最热闹的时期相比,近年通过音乐选秀节目出道的歌手,无论在知名度方面还是在作品影响力方面,都不比往昔。几年前,就有了音乐选秀“进入黄昏”的说法。而伴随着音乐选秀的逐渐淡出,有关流行音乐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不少人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刷屏的流行音乐大事件,比如罗大佑、崔健、周杰伦、后街男孩线上演唱会,演唱者都是过去年代特别流行的歌手或组合,其目标受众的绝对主力也是“70后”“80后”。他们的线上演唱会,整场收看人数均以千万计,围绕他们衍生的话题,也有多条成为社交媒体热搜。无论按照过去还是现在的标准看,他们都仿佛仍然处在流行音乐创作与音乐市场的核心地带,但事实则不然。除了有线上演唱会这一颇具仪式感的活动能够带动观众集体怀旧并形成热点之外,多数时间他们都隐藏于音乐消费市场主体背后,只是在需要借助他们来表达怀旧情绪的时候,才进入公众视线。
现在最活跃的歌手是谁?他们最流行的作品是什么?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拥有了什么样的审美与价值理念?……对于这些问题,恐怕能回答出来的人,不会太多。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承载着人们的内心情感、希冀与愿望。但近一二十年来,流行音乐似乎进入了沉寂期,由曾经的“时代强音”,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时代配音”,流行音乐在歌词方面的丰富性与人文性缺失,在旋律方面也乏善可陈,缺乏直击人心的能量。
今年5月,曾传言某知名企业家要买下中国某短视频平台,而这位企业家则表示,如果买下该平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删掉那些嘶哑的笑得快断气般的魔性笑声。如果寻找这个时代最挥之不去的娱乐声音,这个魔性笑声是无法回避的,它以海量的重复与令人无法防备的无孔不入,进入不同人的耳朵里。与之相匹配的,是那些同样魔性的背景音乐,它们凭借短暂而刺激的听觉效果,已经事实上实现了对受众大脑的攻占,它们所制造的“爽感”,也取代了流行音乐作品的结构性与完整性,换言之,在短视频、魔性笑声、霸道背景音乐的携手之下,流行音乐已经被排挤到边缘地带。
在上个世纪,流行音乐与文学、电影、电视剧一起,是人们精神世界与娱乐生活的重要支撑,它们之间有时候此消彼长,有时候互相借力,但均体现出了各自的魅力和无法被取代的重要性。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歌曲曾火爆过几年,虽然这些歌曲大多被评价为没营养的口水歌,但起码还能席卷线上线下,而现在网络歌曲也消失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使得文学拥有大量受众,网络文学的影视转化也使得文学与影视保持了足够的消费吸引力。唯独流行音乐,给人以辉煌不再的感觉与印象。
也许在年轻人那里,流行音乐还是有一定位置的,但真正的流行音乐一定是能够突破圈层的音乐。流行音乐如果没法在整个社会的层面起到表达与沟通的作用,不能承载或抒发社会大众的集体情感与共同声音,就不是真正的流行音乐。
如何让流行音乐重新回到人们娱乐消费的中心位置?这需要时间的筛选,需要听众发出呼唤,也需要时代更迭时留出更大的缝隙让流行音乐重新“长成大树”。当然,受众的需求最为重要,如果他们觉得已经找到了足够好的流行音乐的替代品,那么流行音乐必将继续沉寂,甚至沉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