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读到孔子自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心有戚戚焉。我不敢自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不知老之将至”实乃感慨系之。原因很简单:即将离职的我,接到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云之君的电话,说30多年前我注释翻译的明代洪应明《菜根谭》虽一再重印,但多年没有修订,她希望在出新版前修订一下。这一提议正合我意,公职将退,重操旧业,故曰“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菜根谭(注译)》出版30多年来,我对此书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

此书的注译工作完成于1990年,初版于1991年。彼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均处在探索阶段,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新思潮、新理论、新方法潮涌,既有探索、借鉴,亦有盲目崇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把当时在日本影响很大、在中国却默默无闻的《菜根谭》加以注译介绍给读者,并在《前言》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应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任何一个民族以往的历史、经验、文化都不曾为今天某种新生的文明从容地做好心理或物质上的准备。我们必须在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内动力驱使下,创造性地转换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路向,主动迎接新的挑战,真正体面而自信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到了2003年本书重印时,编辑王小方先生让我再说几句话。当时改革开放进行了20多年,中国历经艰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我在《前言》的基础上,加了一段“题记”:《老子》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论语》论的是执政兴国、纲常伦理的政治,《颜氏家训》道的是齐家治室、教子家训的龟鉴,而《菜根谭》说的则是个人修身养性、处世待物的人生智慧。四个层次的哲学,四个方面的智慧,各有其用,互为补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这四部书归在一起进行比对,层次各有不同,若能合而观之,则分别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各个层面。《菜根谭》侧重的是人与人、人与内心的修为。说的是修身养性,教的是处世哲学,作为个人各取所需,无可厚非;作为国家民族,愚以为还应多点国家民族的生存大智慧。切忌经济一落后,文化也没有了自信;经济一发展,立马就盲目自信、简单乐观。

时间到了2022年,云之君约我修订本书。中国改革开放已40多年,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消除了绝对贫困,正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全球化何去何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定位,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关于如何答好这一时代命题和全球试卷,愚以为有几个基本点应该明确:全球文化多元化不能没有中国文化,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担当。文化自信是基础,赢得他信是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手段。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既要全面系统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研究、甄别;又要对传统文化慢慢地走近,渐渐地浸润,合理地扬弃,科学地转化。文化自知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清楚其形成、发展、优劣及走向,是自知之明、自觉之悟、自省之力、自主之能的基石。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切忌好大喜功或蜻蜓点水。自知要真知,自信要真信。从文化自知、自信到文化他知、他信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全世界,使其具有更大辐射力和更强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在全人类多元文化的格局中,认知“同一与差异”,倡导和而不同、和谐共处。

当然,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成见,西方国家很难客观公正地对待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这无疑会增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困难。我们唯有久久为功、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我们必须心里有目标,脚下有路径:一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方法要得当,路径要正确。三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是格局大,在世界多元文化中谋篇布局,找准定位;小是做得实,做得细,不急于求成,不贪大求快。放眼未来30年,走好当下每一步。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某个民族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与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制度等相辅相成、共荣共生。费孝通先生主张,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大格局中,在对话、沟通、宽容、互补中,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守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美好愿景的实现,要靠全球不同文化、民族、地区的共同努力,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作为5000多年文明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必将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30多年来我对《菜根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思考、探索历程,既有学术研究旅途中渐行渐进、逐渐明晰的自我宽慰,又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式的诗意玩味,当然也有虽未臻至境、亦敝帚自珍的情怀。

这次修订,纠正了原文、注释、译文中的错别字和不尽妥帖之处,对有些段落的翻译与注释也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以期更符合作者原意。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菜根谭》的理解与阐释舛误疏漏,在所难免,恳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