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居住的古城昆山,日前拥有了一项新的荣誉,被国际咖啡品鉴者协会正式授予“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的称号。令人惊叹的是,培育“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产业链,集聚一大批行业龙头和旗舰项目,昆山仅仅花了三年时间。这里并不出产咖啡豆,然而来自全球的优质咖啡豆都能在昆山的“豆仓”内寻找到。

我的朋友老董,曾经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1986年,他所在的中日合资企业刚刚安装进口设备,延请挪威的一位工程师前来调试。领导再三关照,别忘了请挪威工程师喝咖啡。于是他特意去上海外汇商店买来了咖啡、咖啡伴侣和方糖,交给招待所的服务员。第二天早晨,陪同外方专家的一行人来到餐厅围坐在一起,服务员端来满满一盆咖啡,说都泡在里头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老外连呼“My god”。

30多年后的今天,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星巴克投资了一个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生产性项目。2023年9月,集咖啡烘焙、智能化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正式投产。随后,瑞幸咖啡(江苏)烘焙基地也在昆山正式投产,成为国内已投产产能最大单体咖啡烘焙基地。城市的街头巷尾涌现各式装修风格的咖啡馆,纷纷展示各自的咖啡理念与生活哲理。大大小小的咖啡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左手咖啡,右手清茶,已经习以为常。

我并不喜好咖啡,也无意评论咖啡产业链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却对不同文化的迁徙、碰撞与交融产生无限兴趣。

咖啡,是早餐中的兴奋剂,是工作时的提神药,是下午茶的休闲饮料,也是晚宴后的锦上添花。作为一种“东方饮料”,咖啡早已被赋予了西方意义。据说,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入了阿拉伯世界。16世纪末,咖啡才辗转传入欧洲。几百年来,其醇香的苦涩吸引了各色各样的人们,渗透于西方近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耐人寻味的是,如今咖啡却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再次回到东方世界。

江南水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自幼,我在沪苏交界处的古镇周庄、锦溪、商榻,看见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阿婆茶。杯杯清茶,碟碟茶点,边吃边谈,其乐融融。茶,称之为“吃”而不是“喝”,是因为在品茶时必须佐以腌菜苋、酱瓜、兰花豆和糖果等茶点。说累了,喝一口茶,润润喉咙,继续这种源自农耕时代的民间社交。

上海、江苏均已把阿婆茶列为非遗保护项目。吃阿婆茶的方式历来比较讲究。家里往往放置一只大水缸,积储纯净的天落水备用,吃茶时将水舀入陶瓦罐,搁在风炉上,用枯树枝炖煮。茶具一般选用盖碗或紫砂壶,放进茶叶后,先用少量沸水点好“茶醸”,将盖子捂上,稍等片刻,再冲进开水。此时泡出的茶水分外清香浓郁,甘冽爽口。吃阿婆茶并不限于上年纪的妇女,男人也常常聚在一起喝茶,因而派生出吃喜茶、吃春茶、吃满月茶、吃讲茶(常用于调解民间纠纷)等习俗。

随着时代变迁,世世代代习惯于清茶一杯的乡村,如今也咖啡飘香,而且获得了“村咖”的雅号。比如歇马桥村聘请专业设计单位,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从建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景观、环境卫生、河道等方面进行修复改造,并不断挖掘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资源,努力营造“歇”文化。古村落风貌依旧,粉墙黛瓦中却有饭店、超市和民宿,以及半山诗雨咖啡屋和一尺花园,吸引无数来自都市的游客,前来尽情享受水乡之静美。新中国成立以前,这片低洼的荒田曾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开垦者,筚路蓝缕,苦捱生涯。尚明甸村村舍门口挂着咖啡店、生活馆、花园民宿以及本帮菜馆的标识,一排排厂房吸引了许多家科创企业落户,让人不敢相信这只是一个偏僻乡村。

美好的一天,从左手咖啡、右手清茶开始。这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文化,更是时代进步、经济繁荣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