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是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女鬼聂小倩“以黄金一锭置褥上”诱惑宁采臣,宁采臣却将黄金扔到庭外的台阶上,说:“不义之财,脏了我的口袋!”聂小倩羞惭而退并心怀敬佩,后据实相告:“金锭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这黄金之惑是不是令人惊出一身冷汗?聂小倩所言可谓一语道破:惑,祸也。

人生在世会遭遇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定力不足,把持不住,一念之间,这些诱惑则成祸端。惑之所以成祸,在于身心迷乱不能自持,神魂颠倒不能自守,需要审慎以警醒。诱惑不一定时时有之,却挥之不去,关键是怎么面对它。

俭朴的晏婴接待使臣,两人连饭都吃不饱。齐景公赏赐千金,晏婴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而是再三推辞,并说了这样一番话:“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意思是,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就会转为他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祸患。

相较于晏婴婉拒赏赐的态度,楚国子文的做法则令人惊讶。《国语•楚语下》中记载:“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意思是,楚成王时常要给令尹子文一些赏赐。一到这时候,他就逃走,等成王不赏赐他了再回来。有人对他说:“人生谁不求富,你为什么逃富呢?”子文说:“从政是为了庇护百姓,很多百姓还那么穷,我去求富,那就是劳役人民让自己富有,那不是找死吗?我逃的是死,不是逃富。”

子文和晏婴在数千年前对赏赐之财的诱惑有如此认知,称之为先哲亦当之无愧。应该说,因外界诱惑而心动是人之常情,因为食人间烟火,自有七情六欲,诱惑往往会满足一个人内心需要和利益诉求,难免心中会起波澜。但需分清的是,身外之惑是触发人进步还是诱使人沉沦,即使是符合常情公序也要审慎。纵观历史,不良之惑是居多的,其结局也是必然的。有的诱惑也如同毒品令人不可自拔,是不可尝试和触碰的。

从晏婴到子文,或拒之,或逃之,都将自己置于诱惑之外,因为他们知道,诱惑非凡心能轻拒,远离诱惑,就是远离祸患。更多人并不能清醒认识隐藏于惑背后的祸害。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0.2万件,处分24万人,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8人,厅局级干部1500余人,县处级干部1万人,乡科级干部3.7万人。这些被查处的党员干部,其共同的特点是被诱惑俘虏。

拒绝诱惑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生一世的修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少官员为官之初都能将各种诱惑拒之门外,但却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拒腐蚀却不能永不沾,自然免不了牢狱之灾。

“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当一个人身处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又充满诱惑的社会,随时可能陷入“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的泥淖,也随时可能被糖衣炮弹击倒,始终保持灵魂的纯洁和内心的平静显得尤为重要。拒绝诱惑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必答题。修之不善,答之不正,从公仆到贪官有时是一念之差,从明星到罪犯往往是一步之遥,从富豪到贫民或许是一夜之间。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因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一次次诱惑,就是一次次考验,也可能是一个个祸端。诱惑往往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毋庸置疑,当我们知足知止,懂得约束自律,始终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宁静,面对诱惑,不因金钱而驻足,不因美色而沉沦,不因名利而浮躁,不因权位而涉险,不因亲情而越轨,就会有足够的定力从容拒绝诱惑、远离祸患。